“川”流不息——西南水电基地调研记
来源: 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 2024-07-16 09:35
“川”流不息
——西南水电基地调研记
中国能源新闻网见习记者 冯聪聪
以山为骨,以水为脉。
这里的山,起伏连绵、雄奇险峻;这里的水,穿山劈岩,奔腾不息。
怀抱山脉与江河,让我国西南地区拥有无与伦比的发电潜力——
据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数据,我国西南水电基地已投产水电装机容量达2.1亿千瓦,较十年前翻了近一番,占全国水电装机容量的56.6%。
不止于巨大的装机规模。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白鹤滩水电站、全球地下厂房高度第一的乌东德水电站、拥有世界最高大坝的雅砻江锦屏一级水电站……代表世界水电最高技术水平的重大工程在此汇聚。
依托“西电东送”工程,近十年来,仅四川、云南两省水电外送电量平均每年超过1200亿千瓦时,且逐年大幅增长。辐射整个西南水电基地,如今,以水电为载体,随着水风光一体化开发的推进,每年有约7000亿千瓦时的清洁电力,点亮广东、上海、江苏、浙江、湖北等用能大省(市)的万家灯火。
我国西南地区何以屹立世界水电之巅?6月中旬,记者翻蜀道、越江河,前往川滇的崇山峻岭间寻找答案。
梯级开发
翻开我国的地形地势图,“山山而川,川川流水”的景象在西南地区完美呈现。
亿万年的地质之力,造就了这里群山耸立的地貌。千姿百态的大江大河,凭天然的水位落差优势奔涌向前。河流之上,自上而下建造一个接一个如同阶梯般的水利枢纽,正是科学、高效、合理利用水力资源的途径之一。
成都向西200多千米,红军突围之地——大渡河陡然显现。这条全长1000多千米的河流,沐浴着新中国水电开发的春风,让丰沛的水资源优势得以发挥。
2004年,四川省政府办公厅批复《四川省大渡河干流水电规划调整报告》“3库22级”开发方案。自此,以国家能源集团大渡河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为主的能源企业,也全面开启了大渡河梯级流域水电开发工作。
从2004年开始,瀑布沟水电站、深溪沟水电站、大岗山水电站相继开工建设,大渡河流域水电建设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
“作为一条二级支流,大渡河径流量不足长江三峡的3%。但梯级水电站的建设,可以让来自源头的每一滴水,22次冲击水轮机,最大限度释放势能、转换为电能。这也成为全世界水电开发的理想模式。”大渡河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刚告诉记者。
与大渡河隔山相望的雅砻江,是金沙江的最大支流,同样是“水电富矿”。
记者从四川攀枝花出发,沿雅砻江逆流而上,一路山高坡陡,河谷深切。蜿蜒如龙的雅砻江向南奔腾,中下游近668千米江段中7座梯级电站、3大联合调节水库阶次而落,守护安澜。
21世纪初,沿着梯级开发的路径,雅砻江流域水能资源开发快速推进。国投集团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雅砻江公司”)发挥“一个主体开发一条江”优势,共规划22座水电站,总装机规模约3000万千瓦。
雅砻江公司战略发展部主任周永告诉记者,雅砻江下游规划按照“一库五级”开发,总装机容量1470万千瓦,已全部建成投产。中游规划按照“一库七级”开发,总装机容量1212万千瓦,已建成投产两河口水电站和杨房沟水电站。上游正按照“一库十级”开展规划工作。未来,雅砻江上将要建成22座电站,形成全流域梯级电站。
“靠天吃饭”的水电,时刻受到气候制约。如何让水电站实现“旱涝保收”,成为水电梯级开发中亟待突破的问题。作为雅砻江中游的龙头梯级水库电站——两河口水电站给出了答案。
站在100层楼高的坝顶,难以想象脚下用黏土、砾石等材质堆砌的大坝,竟拦截了108亿立方米的江水,相当于700多个西湖的水量。
如此庞大的库容,可以将丰水期雅砻江较为富余的水能储存起来留到枯水期使用。通过科学调度、补偿调节,在不增加投入的条件下,两河口水库能够为雅砻江中下游、金沙江下游和长江干流电站产生巨大的补偿效益,增加平枯期年发电量约342亿千瓦时,相当于两河口水电站自身发电量的3倍,约为四川省全年全社会用电量的十分之一,极大改善四川丰枯出力悬殊的状况。
世界领先
一百多年前,在云南石龙坝水电站参与建设工作的德国工程师冯·卡尔夫妇曾在《西门子》杂志上写道:“在这个国家偏僻的内地,在那远离世界贸易潮流和西方文化隔绝的地方,也已有人准备将西方技术成就移植到自己的土地上……从这个电站的建设,我们可以预言,再过一百年,中国将是水电大国!”
弹指之间,预言已成现实。
川滇交界的金沙江峡谷中,由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等水电站组成的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巍峨耸立。世界最薄的300米级特高拱坝、大坝单位坝顶弧长泄量世界第一、地下厂房开挖高度世界第一……2021年6月16日,有着多项世界第一和创新之举的乌东德水电站建成投产,让中国水电再次享誉海外。
30年前,三峡水电站承载着水电建设者建造“无缝大坝”的理想。而今,“乌东德大坝解决了国际筑坝领域‘无坝不裂’的顽症,被业内专家盛赞为真正意义上的‘无缝大坝’。”曾参与三峡水电站、向家坝水电站建设的中国能建乌东德水电站施工局局长张建山,一次次见证了“无缝大坝”的成功与突破。
向西一路爬升到海拔3000米的叶巴滩水电站,举目远眺,车辆往来穿梭,机器轰响阵阵。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冬季施工期长达4个月,极端气温变幅达到60.6摄氏度,正负气温交替频繁,让“无缝大坝”建设几乎成为天方夜谭。
2023年,中国华电联合院士团队和水电总院、中国水科院等科研院所创新技术,用气肋膜、聚氨酯、保温被等混凝土浇筑保温措施给大坝搭起“空调屋”,在混凝土上盖上“保温被”,成功首次在高寒高海拔地区实现大坝混凝土全年无间歇浇筑。
如今,大坝工程坝体混凝土累计浇筑突破100万立方米,未出现一条温度裂缝。
叶巴滩水电站下游的拉哇乡河段,金沙江水在峡谷间奔腾,奋力摆脱群山束缚的同时,将沿途裹挟的砾石和泥沙在山前沉积,形成了70米的深厚湖相覆盖层,而这里建设的正是拉哇水电站的上游围堰。
在淤泥上建60米高的围堰,无疑是“在豆腐块上起高楼”。
拉哇水电站采用“SV70碎石桩机+伸缩式导杆连接振冲器造孔制桩”的施工工艺,在围堰地基中打了4552根桩,有效桩长高达13万米,最大深度达到71.63米,突破国际上68米的深度纪录,成功解决了堰塞湖沉积深厚覆盖层上筑堰及窄深基坑开挖等世界级技术难题。
抢占工程技术制高点,也要在数字化和智能化上有所突破。金沙江上游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叶巴滩水电站“叶电云”数字建造平台随即上线,对不良地质体远程实时监测、集中监控、分析预警与应急指挥,最大限度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不仅如此,“叶电云”数字建造平台还实现了边坡自动化监测、施工质量信息管理、混凝土智能浇筑、混凝土智能温控与智能灌浆,有效解决了高海拔地区大坝混凝土浇筑质量控制问题。
拉哇水电站同样充满“科技范儿”。走进拉哇数字中心,堆石料的车辆总数、具体位置、车辆载重、应加水量及大坝被碾压的次数、轨迹及密实度等,一一在大屏幕上实时显示,“拉哇云”为电站装上了“智慧大脑”。6月24日,应用于金上水电开发中的科技项目“复杂条件高坝工程智能建设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沐光驭风
不满足于天然的水能资源优势,而要将流域的水电资源与周边富集的风光资源整合开发,实现绿色清洁能源的优势互补——如今,我国西南水电基地寻得了把能源饭碗端得更好更牢的新路径,已跃升为水、风、光一体化清洁能源基地。
雅砻江中游,从两河口水电站出发,绕过“山路十八弯”,翻过“二十七道拐”,爬上海拔4600米的扎拉托桑山,一块块蓝色的光伏板向四周绵延。这个全球最大、海拔最高的水光互补项目——柯拉一期光伏电站,打开了雅砻江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建设的大门。
2022年,国家能源局下发《关于开展全国主要流域可再生能源一体化规划研究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要在大渡河、雅砻江等全国7个主要流域,开展水风光等可再生能源一体化规划研究。雅砻江流域水电总装机容量达3000万千瓦,而据测算,流域沿岸两侧风电、光伏资源可开发量超过6000万千瓦。
爬上青葱连绵的腊巴山,抬头仰望,39台风机在山脊排排伫立、迎风“起舞”。作为国家首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2023年9月,腊巴山风电场全面投产,雅砻江流域水风光一体化能源基地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周永告诉记者,按照规划,2035年雅砻江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全面建成,每年可贡献绿色电能约2000亿千瓦时,整个雅砻江流域平枯期电量是汛期电量的1.28倍左右,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高四川省电力供应保障能力提供重要支撑。
以水电为载体,中国华电金沙江上游水电开发公司重点抓好电源与输电通道、调节电源与风光电“两个协调”,在2016年便超前谋划,完成了水光互补规划等研究。目前,金沙江上游超5000万千瓦的国家水风光一体化示范基地已初具规模。
金上一体化基地,巴塘、拉哇、叶巴滩、昌波等水电站开工建设的同时,昂多光伏电站、贡觉拉妥光伏电站也正同步施工,规划的8个抽水蓄能项目中,两个已进入前期施工阶段。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我国纯清洁能源开发的又一个“巨无霸”将横空出世。
将天然资源转化为清洁电力,供得上更要送得出。
国网四川电力送变电建设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景文川介绍,正在建设中的世界海拔最高的特高压输变电工程——金上至湖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明年便可将清洁能源带出高山峡谷。
纵观四川,复奉直流、锦苏直流、宾金直流、金塘直流、500千伏川渝联网6回线路等“七直九交”外送通道陆续建成,近十年来,累计向长三角地区外送绿电超过1.5万亿千瓦时。
纵观云南,昆柳龙直流、楚穗直流、牛从直流等工程组成的“四横三纵一中心”的西电东送大动脉,实现了云电送粤、云电送桂、云贵互济、云电送琼,也助力云南省西电东送规模攀升至全国首位。
水风光多能互补,让水电发挥了更大价值。以川滇为中心的西南地区,未来将由以水电为主的重要送端,逐步向水风光互补、送受端一体的大型清洁能源配置枢纽转变,水电定位也从传统的“电量供应为主、容量调节为辅”逐步向“电量供应与灵活调节并重”转变。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征途上,我国西南水电基地为国家能源安全、区域协调发展持续蓄能发力。
责任编辑:余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