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电力:以智慧能源引领智慧城市建设

来源: 中国电力报 时间: 2024-06-14 10:46

2021年,天津“生态宜居”“产城集约”两种典型智慧能源小镇全面建成。图为6月11日,惠风溪“生态宜居”智慧能源小镇实景图,市民在小镇尽享绿色如画生活。李津摄

  “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提出十年来,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积极推动天津市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深化战略合作,稳步推进电网建设、织密织细服务网格、改革创新服务打造新质生产力,智慧能源引领智慧城市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筑牢高质量发展能源底座

  6月3日,天津首座地下220千伏变电站——进步道220千伏变电站全站设备带电运行。

  地下变电站最大程度利用了城市中心区土地资源,上面的开放式街心公园与天津站整体规划和谐统一,同周边风景融为一体。

  在天津滨海新区,1000千伏天津南特高压变电站扩建工程如火如荼进行中。工程投产后,这一天津区域内唯一的特高压变电站电能承载、输送能力都能达到原来的2倍,天津电网外受电比例可提升三分之一。

  2018年以来,天津市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持续深化战略合作,8次会谈、4次签署战略协议,政企合力实施“1001工程”,先后建成正德、渠阳、吴静等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天津电网实现500千伏双环网合环运行。“十四五”期间,天津规划建设13个500千伏电网项目,全力推动大同—怀来—天津北—天津南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建设,加快构建华北特高压环网,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立足资源禀赋,天津电力推进蓟州抽水蓄能电站、服新22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项目建设,服务世界单体最大的盐光互补光伏电站华电海晶等新能源项目并网,2023年全年接入新能源场站12座、分布式项目近1.3万个,新能源装机规模同比增长72.15%。

  天津电力积极拓展省外绿电供应渠道,将绿电纳入“疆电入津”政府间协议,并通过国家优先发电计划的形式落实,首次实现将西北绿电引入天津,其中清洁能源占比由10%提升至60%。

  预计到2025年底,天津电网将形成“三通道两落点”特高压受电格局,外受电比例达到三分之一以上,外受电中绿电占比达到三分之一,为实现能源供给革命、结构转型、“双碳”目标实现筑牢根基。

  描绘低碳发展新画卷

  6月5日,全国首家省级绿电绿证服务中心——天津市绿电绿证服务中心在天津电力“双碳”中心揭牌成立。“绿电绿证服务中心的成立为我们企业增加一个了解绿电市场的渠道,提供一个绿电服务的平台,从此获得绿电更加便捷,大幅提升了我们的绿色竞争力。”丹佛斯(天津)有限公司代表王宁表示。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天津电力建成首个省级综合能源服务中心,签署国网系统首个10年期绿电采购合同、在天津首次实现绿电服务向产业链上游延伸、率先开发“供电+综合能源”等一批新模式新业态。

  在服务绿色出行领域,天津电力先后投运津门湖、武清、滨海于家堡等创新示范站、充电站,形成城市核心区0.9千米、市区3千米、郊区5千米的“0.9、3、5”充电服务圈,在重点领域实现公交充电全覆盖、过境高速充电全覆盖、4A级及以上景区充电全覆盖。

  打造能源发展新动能

  6月5日,在第二届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上,“时代楷模”、国网天津滨海公司配电抢修班班长张黎明现场介绍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创新研发情况。

  近年来,我国能源企业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天津电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率先发展智慧电网、智慧能源,建成首批国际领先的智慧能源小镇、城市能源大数据中心等一批示范项目,打造了城市能源转型的“样板间”。

  2021年,“生态宜居”“产城集约”两种典型智慧能源小镇——惠风溪、大张庄智慧能源小镇在天津全面建成。中国工程院院士余贻鑫表示,智慧能源小镇在能源转型及电网、产业、服务等多个领域实现创新突破,为智慧能源和能源互联网建设作出成功的探索,对天津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具有重大实践意义。

  在强化电网安全的基础上,天津电力加快建设现代智慧配电网,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和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赋能。

  2022年7月,天津电力在全国率先启动配电网“雪花网”建设,供电可靠率进一步提升,天津低碳高效新型智能电网迈入快速发展新阶段。

  天津电力在能源发展大局中立足能源革命“主阵地”,高水平打造电力“双碳”先行示范区,投运全国首个电力“双碳”中心。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成山表示,天津电力“双碳”中心在推动“双碳”目标落地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为开展“双碳”政策研究、技术攻关、标准研制、人才培养等提供了平台,将有力推动电力“双碳”科技进步,助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依托电力“双碳”中心,天津电力成立国网系统首个“双碳”运营管理分公司、签订国网首个电力核心装备产品碳足迹服务合同,启动光伏、储能产品碳足迹研究,支撑国家产品碳足迹核算体系建设,创造了一大批“双碳”实践宝贵经验。(何铎 潘冬冬 王朝阳 

责任编辑:江蓬新


版权所有 中能传媒
策划:孔德琳 李欣智 设计:高慧君 吴苏灵 执行:余璇 江蓬新 闫弘旭 制作:马建中 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