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革命主力军风采录 | 安徽省能源局:深入践行能源安全新战略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
来源: 中国电力报 时间: 2024-07-26 13:44
深入践行能源安全新战略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
安徽省能源局
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新时代全国能源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十年来,安徽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能源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能源消费加速转型、能源供给更加坚韧、技术创新实现突破、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区域合作成果丰硕,为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提供坚强能源保障。
能源消费更加绿色低碳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两山”理念,积极调整优化用能模式,大力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一是消费结构持续改善。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深挖全社会节煤潜力,重点削减非电用煤,十年来,全省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从78.8%下降到67.1%,累计下降11.7个百分点。完善可再生能源消纳保障机制,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目标,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从3.9%提高到13%,累计提高9.1个百分点。二是用能效率显著提升。大力提升电气化水平,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农业等重点领域节能提效,全社会生产生活用能方式发生深刻转变。大力实施电能替代,2023年,实施电能替代电量60亿千瓦时。大力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十年来,累计建成各类充电桩58万个,覆盖全省、布局均衡、智能高效的充电服务网络基本建成。三是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加快煤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节能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等,大力推进淘汰落后产能、“上大压小”等,新建煤电机组全部采用超超临界技术、供电煤耗低于270克标准煤/千瓦时,高效煤电机组比重大幅提升。全省煤电机组全部实现超低排放,超临界和超超临界机组装机占比提高到80%,全省平均供电煤耗从308克标准煤/千瓦时降至295.2克标准煤/千瓦时,比全国平均水平低约6.8克。全面完成国VIB标准油品质量升级。
能源供给更加坚强有力
深入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传统能源与非化石能源协调发展,多管齐下提升能源稳定可靠供应能力。一是电力供应能力显著增强。十年来,陆续建成潘集电厂、阜阳电厂、合肥燃气电厂等一批支撑性电源项目,全社会发电装机从3933万千瓦增长到10817万千瓦,年均增长10.6%。电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主干网架由“通道式、外送型”加速向“网格式、枢纽型”转变,十年来,累计新增500千伏变电站22座、线路3599千米,500千伏电网实现16个市全覆盖;新增220千伏变电站108座、线路8241千米,220千伏电网基本实现县域全覆盖。积极妥善应对近年来电煤价格高涨、夏季极端高温、冬季连续极端寒潮等严峻考验,打好保煤稳电“组合拳”,连续21年打赢迎峰度夏(冬)电力保供攻坚战。二是煤炭兜底保障基础更加坚实。深入推进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三五”期间,累计化解煤炭过剩产能3282万吨/年,推动煤炭企业全面实现脱困发展。依托两淮煤炭资源,在确保安全清洁高效利用的前提下,有序释放先进产能,陆续建成朱集西、板集、信湖等一批现代化大型高效煤矿,截至2023年底,全省煤矿核定产能13091万吨/年,平均单井产能302万吨/年、居全国前列。三是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切实优化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和市场环境,积极推进省内可再生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特别是“十四五”以来,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重,大力实施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倍增工程,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持续扩量提速,截至2023年底,全省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4824万千瓦、是2013年的12倍,占全社会发电装机的比重达到44.6%、较2013年提高34.4个百分点,其中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达到3945万千瓦,占比居长三角地区第一位。
积极打造长三角绿色储能基地,建成绩溪、金寨等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桐城、宁国、石台、岳西等一批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抽水蓄能电站累计装机468万千瓦,居全国第三位。四是天然气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完善。全面加强天然气省内干支线和省间联络线建设,十年来,建成投运苏皖管道、金安—叶集—金寨等一批管网项目,截至2023年底,天然气长输管道3982千米,是2013年的2.3倍,运营里程居长三角地区第一位。16个市和44个县(市)实现管道供气,基本形成了统一高效的天然气管网体系。积极推进集中储气设施建设,累计形成天然气储气能力3.77亿立方米。五是守牢能源安全底线。成立省能源领域安全生产专项领导小组,建立领导小组工作规则,推动形成省能源领域安全生产工作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与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安徽局建立的煤矿安全监管监察“六联合一加强”业务协作机制获得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全国推广;创新实施煤矿主要负责人安全履职考核记分,相关做法获得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肯定并推广。近年来,全省能源领域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
技术创新持续强化
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重大技术研发、重大装备研制、重大示范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四位一体”能源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支撑培育能源新质生产力。一是建成了一批标志性的重大工程项目。全世界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输送距离最远、技术水平最先进的特高压输电工程—吉泉±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于2019年投运。全世界最先进且单机装机容量最大的新型、高效、洁净、低碳燃煤机组—平山电厂二期135万千瓦机组于2020年并网。国内首座内河LNG接收站—芜湖长江LNG内河接收(转运)站主体工程基本完工。二是取得了一批突破性的科技创新成果。组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重点围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可控核聚变、可再生能源等方面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示范。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成功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创造世界纪录。兆瓦级质子交换膜制氢及发电系统等10项能源技术装备和工程入选国家三个批次的能源领域首台(套)装备名单。国内首座兆瓦级氢能综合利用示范站在安徽六安投运,首次实现了兆瓦级制氢—储氢—氢能发电的全链条技术贯通。三是培育壮大了一批优势产业。抢抓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机遇,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2023年,全省光伏制造业营收2967亿元,居全国第三位,创历史最好水平,形成了光伏玻璃、电池片、组件、逆变器和储能电池等产业链优势环节,建成4个光伏领域国家级研发平台,在光伏逆变器、异质结、钙钛矿技术等领域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全省“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390.6亿元、增长11.6%,新能源汽车产量86.8万辆、居全国第四位。
体制改革更加深入
持续深化能源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一是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组建相对独立的电力交易机构,构建“市场规则+实施方案+配套细则”市场规则体系,持续放开发用电计划,初步实现中长期市场连续运营,加快推进现货市场试点建设。截至2023年底,市场主体数量25449家,市场化交易规模1854亿千瓦时,较2015年分别增长250倍、10倍,累计交易电量突破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由2015年11%增长至2023年58%,市场资源配置作用逐步凸显。在长丰县下塘园区以能源聚合商方式开展分布式发电中长期交易试点,促进园区屋顶新能源开发利用和就地消纳。本省应急跨省购电“月预告、周修正”机制受国家发展改革委肯定并推广。二是推动天然气行业运营机制改革。落实国家油气体制改革各项部署,加快构建“X+1+X”油气市场体系。在芜湖建设全国首个内河LNG接收站并列为国家LNG江海联运和罐箱储运试点。持续推动省内天然气企业管网运输业务和气源销售业务分开,实现运销分离,天然气干支线管网向各类供用气企业公平开放,向第三方主体提供代输服务。三是能源改革惠民生成效明显。大力推进农网改造,10年来,累计投入780亿元用于农网改造升级,供电保障能力和供电质量显著提升。圆满完成村村通动力电、机井通电、中心村改造“三大攻坚战”任务。农网户均配变容量达到3.0千伏安,居中部省份第一。全面完成6个水电供区电网移交改造,惠及50多万群众。10年来,累计投入168.5亿元建成并网光伏扶贫电站7.12万座、装机规模242.3万千瓦,位居全国第四位。其中,扶贫容量219.1万千瓦、居全国第二位。推动加油加气站升级,累计实施320座站点改造,发展“油气电氢非”多种能源综合供应,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服务。
能源合作成效更加明显
统筹省内省外两种资源,持续深化区域能源合作,全方位保障能源安全供应。一是积极融入长三角地区能源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长三角区域能源专题合作,推动苏皖两省签订《能源合作协议》,合作推进安徽宁国龙潭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建设。皖电东送机组累计向长三角地区送电超过9000亿千瓦时。建成投运吉泉±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落点安徽、分电苏浙,支持±800千伏灵州—绍兴、雁门关—淮安、白鹤滩—江苏和白鹤滩—浙江等4回过境特高压直流工程建成投运;支持甘电入浙特高压直流工程安徽段建设,并积极落实过江通道资源条件。加强长三角区域能源互济互保,利用省市间负荷差异特性,采取容量置换等多种方式开展年度电力互济,成功签订了沪皖、浙皖迎峰度夏电力置换互济协议。二是强化与能源资源富集地区合作。鼓励省内能源企业到能源资源富集地区投资,省属煤炭企业省外参、控股煤矿产能3760万吨/年。扩大省外电力受进规模,加快建设陕电入皖工程。提升储气能力建设,淮河能源参股建设的江苏滨海LNG接收站全面建成。推进气源通道建设,建成江苏滨海LNG接收站配套苏皖管线、青宁线入皖天然气管道一期2条入皖气源通道,实现“海气登陆”。
当前,国际能源市场波动加剧,全球能源供需格局、治理体系面临深度调整,我国能源发展仍面临需求压力巨大、供给制约较多、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等一系列挑战。安徽省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论述,进一步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贡献力量。
一是更大力度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深挖可再生能源资源潜力,深入推进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倍增工程。积极推动纳规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打造长三角地区绿色储能基地,引导新型储能规范有序发展。持续实施煤电机组“三改联动”,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深化能源消费模式变革,严格合理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积极培育低碳零碳产业园区,促进非化石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应用。
二是更大力度强化能源供给保障。夯实煤炭兜底保障基础,抓好省内煤炭安全稳产稳供,合理布局建设一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支撑性煤电项目和调峰气电项目,加快电网设施升级改造,构建坚强高效智能电网,补齐电力供应短板。加快川气东送二线、苏皖豫等天然气主干管网建设,拓宽省外气源入皖通道。持续深入开展煤矿、电力、油气管道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
三是更大力度推进能源科技创新。持续加强能源科技自主创新,集中力量突破一批能源领域关键材料和零部件等“卡脖子”技术,推动煤机等传统产业高端化精细化转型,开展煤电掺氨燃烧等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培优育强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高效光伏电池、储能电池等技术迭代升级,培优育强一批产业链“链主”企业和领军企业,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围绕可控核聚变、量子通信等未来能源革命关键突破口,加强前沿性、颠覆性技术攻关,加快产出一批原创性、引领性、战略性科技创新成果。
四是更大力度深化能源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公平开放、有效竞争的能源市场体系,推动现货电能量市场长周期结算试运行,构建完善中长期、现货和辅助服务有机衔接的电力市场体系,稳妥推进新能源参与现货市场及辅助服务市场。完善还原能源电力商品属性的价格体系,建立健全调节电源价格补偿机制,通过市场化方式疏导建设运行成本。推动油气管网设施向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开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调峰设施投资和建设运营。进一步完善煤价与工商业电价、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
五是更大力度加强能源合作。加强长三角区域能源安全互济互助合作,持续深化区域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强化迎峰度夏(冬)期间电力互济互保,协同打造区域新型能源体系。加强与资源富集地区合作,加快“外电入皖”特高压通道建设,推进蒙电入华东通道前期工作,积极争取新增天然气入皖战略通道。鼓励省内能源企业“走出去”参与省外资源开发和项目建设。加强与大型能源央企战略合作,争取更多清洁能源利用和装备制造项目落点安徽。
责任编辑:江蓬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