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青”共同谱写亚冬会保电之歌
日期:2025-02-07
他们生于不同年代,却有着相同的职业和信念;他们互相并不熟识,却肩负着相同的职责和使命。他们有一个共同响亮的名字,那就是亚冬会保电人。让我们走进黑龙江省冰上训练中心亚冬会客户侧电力保障服务团队工作专班,聆听黑河供电公司支援亚冬会保电的老、中、青三代保电人讲述他们在这里发生的故事。
“60后”赵师傅:言传身教,传承技艺
赵俊成,来自国网黑河供电公司,从事变电检修专业37年,是一名实力过硬的技术专家,大家都亲切称他为赵师傅。
赵师傅所在的保障服务团队主要负责此次亚冬会综合馆、速滑馆、花样馆三个场馆的电力运维工作。在场馆电气改造初期,团队面临最大的困难便是电路溯源问题。由于场馆面积大,内部所配备的电力设备数量众多且种类繁杂,团队难以全面掌握线路的走向、分支、连接点等细节信息,在这种情况下,绘制出清晰、准确且完整的电路溯源图,无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赵师傅深知任务的艰难,但他丝毫没有退缩,凭借多年的经验,他与班组成员反复商讨,制定出电路溯源绘制方案。他们分组协同作战,对从供电侧到用电侧的电力线路进行逐一梳理、确认。经过几十次修改完善后,一张准确无误、清晰明了的负荷回路溯源图完美地呈现出来。
在赵师傅身上,团队的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父亲的影子。他有时是慈爱的,总是在细微之处关心着身边的人,叮嘱大家要时刻注意保暖,感冒药要记得按时吃。有时候,他也是严厉的,要求大家在工作时必须严谨认真,丝毫不能马虎。无论慈爱的还是严厉的,他都始终亲力亲为,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传承技艺,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是对待工作的态度和责任心的传承。
赵俊成(左)和王欢(右)对负荷溯源进行深度探讨。
“90后”王欢:承上启下,勇挑重担
王欢,来自国网黑河供电公司变电二次检修中心,从事变电检修专业11年,是团队的中坚力量,更是吃苦耐劳的模范。
为确保赛事期间电力供应万无一失,王欢和保电专班的成员们提前数月开始了紧张的筹备工作。他们对赛事场馆内外的所有电力设施进行全面检查和维护,对每一条供电线路、每一个配电箱进行详尽的勘查和评估,对潜在的风险点进行逐一排查,并制定详尽的应急预案。经过上百个夜夜日日,他们将3个场馆及10千伏变电所进行同程度的升级。如今,变电所配电设备更新了,比赛设施更换了,场馆内部供电线路也都进行了改造,供电可靠性更高了。
王欢总是和其他成员说,“一定要在比赛前,找出场馆所有可能存在的隐患,提前解决它们。”为此,他与保电专班成员们对每一条线路、每一个设备进行了无数次的测试和调试,确保它们在关键时刻能够稳定运行。他不仅是一个谨慎认真的人,更是一个乐于帮助的人。保电工作初期时,对场馆不熟悉的年轻员工在巡检排查过程中遇到了困难。王欢了解到后,立刻前往现场进行指导,耐心地讲解场馆的情况和注意事项,协助年轻员工完成任务。
“让我说点什么,我真不会说,我只知道这次亚冬会保电十分重要,是我当前工作生活中最优先最重要的事情,我一定要确保比赛的电力稳定。”王欢说。
于海博在变电所测量负荷用电情况。
“00后”于海博:朝气蓬勃,继往开来
于海博,出生于2000年,是整个团队中年纪最小的。
保电专班大都是老师傅,像他这么小的很是少见。最开始遴选保电专班人员时他并没有想过自己能成功入选,只是抱着一种年轻人要敢于尝试的心态。在入选后他也有过忧虑:“这次保电工作工期长,任务重,自己能坚持下来吗?就算身体能坚持,可自己上班不足两年,技术上与其他人相距甚远,万一干不好出问题怎么办?”但在部门领导和同事们的鼓励下,他还是决定一往无前,来到哈尔滨进行保电工作。在刚开始的工作中,他负责检查关键线路配电箱的实际情况。如他设想的一样,在开始实地操作时,他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错综复杂的线路和复杂的设备,他感到手足无措。尽管他试图回忆起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但在实际操作中,那些理论似乎变得模糊不清,难以应用,他顿时感到局促不安。幸运的是,保电专班的前辈们纷纷前来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技巧,耐心地指导他如何开展保电工作。在一次次的实战演练和实际操作中,于海博逐渐学会了如何更好地观察和判断设备状态,如何快速准确地定位和处理问题。
“保电工作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挑战,更是对心理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的考验。”随着时间的推移,于海博的保电经验逐渐丰富起来,面对接下来的保电工作,他充满了信心。
老中青结合、传帮带赓续。这不仅是一种技能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的接力,它让个体在集体中找到了归属感,让智慧在传承中得以升华。在亚冬会这场大型比赛中,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参与进来,时代序曲,共证辉煌。(刘普林)
责任编辑: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