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来源: 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 2024-03-07 10:01
核心提示:
2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瞄准世界能源科技前沿,聚焦能源关键领域和重大需求,合理选择技术路线,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强化科研成果转化运用,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今年的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围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热门话题,就加强科技创新、低碳转型新路径、电源与电网协同发展等建言献策。
政府工作报告: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实施产业创新工程,完善产业生态,拓展应用场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等产业发展。
当好科技自立自强“国家队”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油党组书记、董事长 戴厚良
发展新质生产力,当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队”。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坚持把创新作为公司第一发展战略,着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瞄准建设能源与化工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勇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排头兵,以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为统领,从“快速突破”支撑当前和“久久为功”引领未来两个层面推进科技创新,推动油气和新能源、炼油化工和新材料、支持和服务等领域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重大突破。
中国石油研制成功全球首批两台12000米特深井自动化钻机并投入深地科探工程,国内首家双端官能化溶聚丁苯橡胶实现量产,“数智中国石油”建设迈出重要步伐,自主创新能力基本实现从跟跑为主、局部领先向部分领跑、整体提升的深刻转变,授权专利数量位居央企第一方阵。在波士顿咨询公司最新排名当中,中国石油首次进入“全球最具创新力公司50强”。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引领未来产业发展,不断完善公司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新能源新材料新事业发展跑出加速度。
探索低碳转型新路径
全国人大代表,鞍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谭成旭
新质生产力推动了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有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近年来,鞍钢集团加快推进创新发展,着力推动绿色低碳、智能化数字化改造,积极探索研究优化能源结构、加快低碳转型的新路径,产业不断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鞍钢集团积极推进钢铁、矿业“双核”+钒钛“第三极”发展战略,切实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全力打造世界级全产业链钢铁企业,增强国内战略资源保障能力,更好地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同时,要实现新能源高比例接入和重大项目无约束报装,需要在电网接纳能力、能源技术与数字技术创新融合,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研究等方面持续发力。
未来几年,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以及集中式和分布式电源建设,电网企业在系统运行安全、供电可靠供应、优质服务保障等方面面临考验。因此,应加快数智化坚强电网建设,助力新能源消纳,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提供可靠的电力保障。
推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调发展
全国政协常委、正泰集团董事长 南存辉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在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发展新质生产力将进一步推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调发展,不断推动实体经济增长朝着更加创新、绿色、可持续的方向迈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面对新一轮科技创新浪潮,打造新质生产力,推进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转型,将成为实体企业赢得创新发展主动权的关键所在。
正泰集团作为行业龙头企业,积极推进“一云两网”战略布局,将按照新型工业化路径要求,积极推进自身创新并引领行业加快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聚合资源大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通过源网荷储一体化、光伏前沿技术、新型储能等前沿领域的创新突破,以及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新兴科技的融合应用,着力打造电力能源行业新质生产力,持续激发绿色可持续增长新动能。
强化光伏产业核心竞争力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 刘汉元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绿色能源转型已是大势所趋,中国光伏企业要进一步加强科技研发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全球能源转型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新质生产力强调要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定义,战略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这六大产业;未来产业主要包括6G网络、可控核聚变、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深海空天开发等。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以技术创新为关键发力点,通威集团未来将继续加强科技研发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强化中国光伏产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建设数智化坚强电网
全国人大代表,国网山西电力党委书记、董事长 王政涛
山西积极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开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2023年,山西电力段村“交直柔性互联”村级微网工程入选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2023年全球能源电力绿色转型创新实践案例;全年新能源发电并网容量达到4990万千瓦,利用率保持在97%以上,居全国前列;优化省内与省间电力市场衔接机制,晋电外送范围扩大至20多个省份,2023年外送电量157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67%。
目前,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仍然面临着多方面的制约因素,如源网荷储各环节中的新业态迅猛发展,电力系统适应性亟待加强;分布式新能源并网规模爆发式增长,造成调峰困难;负荷管理机制有待健全,电力客户作用未充分发挥等,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多方协同,促进源网荷储各环节联合发力。
因此,应加快建设数智化坚强电网,研究制订适应电碳市场、绿电制氢、微电网等新业态的数智化坚强电网相关政策机制和技术标准,支撑源网荷储数碳互动,以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
打造绿色低碳高端能化产业集群
全国人大代表、神南产业发展公司副总经理 马晓燕
陕西省榆林市域资源禀赋独特,具有人才集聚、技术集聚、结构优化、综合利用四个方面的比较优势,突出体现在高水平建设区域科创中心,加快新煤矿、新油气、新能源、新煤电、新化工“五新”项目建设,全链条打造绿色低碳高端能化产业集群。
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一直致力于绿色低碳发展方向,在保障煤电安全供应的前提下,加大科技创新,坚持能源综合利用,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做了大量尝试和很好的行业示范。坚持“双碳”引领,把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作为撬动煤炭产业转型发展的支点;坚持数智赋能,加速绿色发展,推进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修复三类核心技术研究,以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我国作为世界煤炭生产大国,矿山装备使用量为世界之最。实现能源产业升级改造,需要践行“节能减排、绿色制造、循环利用”要求,推动废旧矿山设备的绿色再制造,以此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资源浪费。
推动电源与电网协同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委副书记、县长 朱学良
加强科技创新,积极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赋能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应有之义。
截至目前,大庆电网新能源总装机5536兆瓦,占电源总装机的三分之二,居黑龙江省首位。2023年节约标准煤34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35万吨。
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以数智化坚强电网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实现对电网全环节、全链条、全要素的灵敏感知、精准控制,把新能源项目同步规划、同步核准,做到电源与电网协同发展。国网大庆供电公司开辟绿色服务通道,成立工作专班,为风、光和生物质电厂提供了并网申请受理、项目备案、接入系统方案制定、设计审查、电能表安装、合同和协议签署、并网调试及验收等一条龙“保姆式”服务。
大庆作为油城正处于建设“三个城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大庆新实践的关键时刻,加强科技创新与相关科研成果转化、推动大庆新能源产业链发展就是服务高质量发展。
发挥校企联合优势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陈爱雪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作为能源的承载及配置枢纽平台,对地方能源产业发展和民生保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持续推进农网巩固提升工程,紧密对接西部大开发、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东北全面振兴等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力提供坚强电力支撑。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不仅扛牢了电力保供首要责任,更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添了绿色底色。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对此,建议企业把科技创新作为重中之重,可以发挥校企联合优势,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学生实习、实训、就业提供更大空间,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目的。
责任编辑:闫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