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能源中国IOS版

  • 能源中国安卓版

  • 陇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十四五”能源高质量发展

从“十四五”到“十五五”迈向能源强国的关键跨越

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11-11 16:09

赵杨阳 范国晨 朱迪 

  在全球能源革命与“双碳”目标的双重驱动下,中国能源体系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深刻变革。“十四五”规划以“安全高效、清洁低碳”为纲领,奠定了能源转型的基础框架;而“十五五”规划则进一步提出“建设能源强国”的战略目标,标志着中国能源发展进入以创新驱动、系统集成、全球引领为核心特征的新阶段。

  规划逻辑从“保供稳价”到“三位一体”

  “十四五”时期,中国能源安全的核心逻辑是“保供稳价”,即通过扩大国内能源生产规模、优化能源输送通道、完善储备体系,确保能源供应的稳定性。例如,2024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49.8亿吨标准煤,煤炭、原油、天然气产量均超额完成规划目标,西电东送能力超3亿千瓦,长输油气管道总里程突破20万公里。这些成就为能源转型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然而,“十五五”规划将能源安全的内涵升级为“技术-资源-韧性”三位一体。一是技术自主可控: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如智能电网、新型储能、氢能制备等领域的技术攻关。例如,国家能源局提出“十五五”期间攻克30项以上能源领域核心技术,智能电网、先进核电、氢能等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二是资源多元保障:优化能源资源基地布局,推动化石能源清洁化利用与非化石能源规模化发展并行。例如,煤炭减量替代与清洁利用技术(如CCUS)成为重点,油气行业加速“增储上产”与低碳化转型,国内原油产量预计稳定在2亿吨以上,天然气自给率保持50%以上。三是系统韧性提升:构建“平急结合”的能源供应链弹性体系,应对极端天气、地缘冲突等外部风险。例如,氢能管道与LNG应急调峰体系的建设,以及电网极端气候应对标准的强化。

  技术演进从“单一突破”到“系统集成”

  “十四五”期间,中国能源技术以“单点突破”为主,例如光伏发电效率屡破世界纪录,风电单机容量领先全球,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数量达1669.6万个,为“十三五”末的10倍。这些成就推动了新能源从补充能源向主力能源的转变。“十五五”规划则强调“系统集成”,通过多能互补与数字化融合重构能源生态。一是多能互补体系全面推进:推动“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油气+新能源”等模式,实现能源梯级利用与供需动态平衡。例如,青海、甘肃等地建设风光氢氨醇一体化基地,利用西北地区丰富的风光资源制取绿氢,进而合成氨醇,替代传统化石能源供热供汽。二是数字化产品加速赋能:以能源互联网为核心,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能源流精准调控。例如,能源路由器、智能电表、分布式能源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使电力、天然气、热力等网络互联互通,用户侧参与能源市场交易成为可能。三是新型电力系统稳步构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提升电网灵活性与调节能力。例如,虚拟电厂、车网互动(V2G)等新兴商业模式兴起,通过聚合分布式资源参与电力市场,缓解新能源消纳压力。

  国际竞合从“跟跑并跑”到“全球引领”

  “十四五”期间,中国新能源产业已占据全球领先地位,贡献了全球80%的光伏组件和70%的风电零部件,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然而,高端技术、标准制定、品牌影响力等领域仍存在短板。“十五五”规划明确提出“能源强国”目标,要求中国在全球能源治理中发挥引领作用。一是技术标准输出: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推广中国新能源技术标准,例如在东南亚、中东地区建设“光伏+储能”示范项目,输出智能微电网解决方案。二是绿色贸易壁垒突破:应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等贸易壁垒,建立产品碳足迹溯源体系,提升新能源产品绿色价值。例如,中国光伏企业已开始披露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数据,以满足国际市场需求。三是全球资源整合:加强与国际能源机构合作,参与全球能源资源开发。例如,中国海油在南海、北极等地区布局油气资源,同时与欧洲企业合作开发海上风电项目,实现技术互补与市场共享。

  从“十四五”到“十五五”,中国能源规划的演进逻辑清晰可见:以安全为底线、以创新为驱动、以市场为手段、以国际为舞台,推动能源体系向“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智能灵活、开放共享”的方向升级。这一过程不仅需要技术突破与政策协同,更需全社会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共同迈向能源强国的新征程。(作者单位:国网(苏州)城市能源研究院)

  责任编辑:江蓬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