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新型电力系统下的能源安全基石
来源: 时间: 2025-06-24 13:41
筑牢新型电力系统下的能源安全基石
国网黑龙江经济技术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党委委员 王野藤
百年变局风云激荡,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重构,地缘冲突加剧。在此背景下,能源安全的“边界”与“关键”已发生深刻嬗变。覆盖范围更广、跨系统影响更深、应对策略更迫、把握重点更新——这些变化警示我们,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已成为提升国家能源安全保障能力的核心命题,电网企业更需深刻洞察、主动作为。
能源安全的外延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能源行业与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的联系日益紧密,政府各部门在不同地区产业升级和能源转型中的政策协同更加困难,企业和社会等各类主体的利益诉求更加多元、其相互间的竞争与合作更加复杂,这将导致更多的“关键因素”可以通过更为复杂的传导逻辑对能源安全带来不利影响。这要求我们必须具备更前瞻的风险辨识与研判能力,在开放系统中洞察安全先机。
自然与社会系统的“蝴蝶效应”正深刻扰动能源安全。近年来的保供实践清晰揭示:极端天气、社会因素正与传统物理风险叠加,形成前所未有的复合挑战。2021年“煤炭煤电”供需形势紧张,充分凸显了涵盖多品种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常规状态下流畅运转、极端状态下互补互济的重要意义;2022年四川“四最”叠加极端运行工况带来的保供风险表明,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大背景下,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高度依赖气象条件;2023年深改委二次会议强调了新型电力系统的“供需协同”,更是指明了方向——需求侧响应能力已从经济性考量逐步演化成为电力保供的必备手段,这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兜底思维”与“应急韧性”是保障安全的最后防线。气象预测精度、颠覆性技术突破节奏、新型负荷的聚合特征等关键变量,深刻影响系统演化。面对诸多不确定性,低概率不等于零风险。我们必须树立最严苛的底线思维,构建最可靠的兜底方案。要持续健全能源应急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大幅提升应急管理科技水平与综合保障能力,实现预警、响应、恢复的全链条强化,筑牢全社会共同抵御风险的堤坝。
能源安全风险正加速向新型电力系统汇聚。供给侧,风光高占比带来的强随机性、波动性,急剧推高系统平衡成本与调控难度;消费侧,电气化深入与用户负荷特性快速迭代,其周期与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的“慢周期”错配日益突出,叠加不同主体间利益诉求差异,极易诱发保供风险;配置侧,多类型基础设施融合乃大势所趋,但涉及主体多元、长短期利益交织,实现跨系统、跨周期的融合规划,亟需理念、技术与协同的重大突破。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进行了战略部署,以经济社会视角审视其对能源电力发展提出的要求,总体来看聚焦于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在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加快补齐短板,能源安全问题不可忽视;二是助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形成先进可持续的扩内需战略基点;三是促进全方位协调发展,包括城乡间、区域间、政府和市场间等;四是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合理推进各类物理基础设施间以及市场间的融通,五是进一步扩开放,促进国内外各类资源融合创新发展。
身处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时代潮头,保障能源电力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唯有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握新特征、聚焦新挑战、落实新举措,方能驾驭变局,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伟大征程中持续贡献智库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