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电力报 时间:2025-03-11 17:04
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国网慈溪市供电公司客服中心社区经理钱海军
记者 周倜然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和“双碳”目标的推进,新能源产业和储能产业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新能源和储能产业发展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市场培育等综合举措共同发力,推动产业健康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国网慈溪市供电公司客服中心社区经理钱海军在接受中能传媒记者采访时表示。
推动新能源和储能产业有序发展
推进新能源和储能产业有序发展是实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途径,但是当前由于在技术、商业模式等方面还不够完善,新能源和储能产业发展面临一些挑战。对此,钱海军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完善标准体系,夯实发展基础。依托专业研究机构、高校、行业协会等平台,推动覆盖设备制造、系统集成、并网验收、运行检修、安全监测、应急响应等全链条标准制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话语权。二是优化市场机制,激发产业活力。加快推动新能源、储能参与电力中长期市场、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适时扩充容量备用、快速调频等市场品类,增强新型储能在安全备用、快速调节等方面的价值体现;探索通过虚拟电厂聚合新能源、储能、负荷侧资源参与需求响应;探索新能源+储能一体化价格机制,允许储能成本分摊至新能源溢价,促进各主体公平承担责任。三是加强技术研发,突破关键瓶颈。重点突破高能量密度固态电池、长时储能、氢储融合等技术,开展构网型储能应用场景试点示范。发展人工智能预测、智能控制技术在新能源+储能系统中的应用,实现系统的精准调度和优化运行,提升系统效率和可靠性。
进一步健全完善排污许可制度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法律法规等规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健全排污许可制度,钱海军建议通过制定和完善政策机制、技术创新、群众监督等多方面措施,不断推动生态环境领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一是优化排污许可制度顶层设计。以排污许可制度为核心,推动固定污染源环评审批、排污许可、辐射安全许可、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后执法监管等制度的充分衔接,统一分类管理名录,推进多项行政许可事项合并试点;进一步修订排污许可技术规范,简化许可证格式,优化发证流程,在全社会形成“企业守法、部门执法、社会监督”的共识氛围。
二是有效加强数字技术应用。结合数字化、AI人工智能技术,优化全国排污许可统一平台建设,完善查询、统计、数据导出等功能,推进固定污染源相关信息资源的共享共用,强化数据整合应用和协同管理,大力推行非现场监管模式,落实“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目标。加大AI人工智能模型技术的场景应用,拥抱最新科技发展浪潮,强化AI大模型新技术对排污许可数据的填报、分析和研判,自动识别异常排污行为,提升精准执法、有效服务、无感许可的能力和水平。同时用好排污许可制度相关数字化平台,根据排污许可证到期、执行报告填报等证前、证中、证后环境监管重点环节的时间节点,提供提前预判、精准提醒等政务增值服务,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给排污单位预留足够填报时间和修改时间,提醒企业及时办理续期、变更等手续,避免因疏忽导致无证排污、不依证排污、超期排污等违法行为发生。
三是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建立环境守法和诚信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将排污许可制度纳入环境信用监管体系,将排污单位处罚决定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并及时在“信用中国”网站公开。积极推进排污单位将排污许可制度相关信息通过环保信息电子公示牌、互联网网站、企业年度生态环境保护报告、新媒体等形式进行主动公开,有效破解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邻避效应。建立健全公众有奖举报机制,鼓励群众通过手机 APP等平台,“随手拍”等形式参与排污许可监督,推动社会公众、企业职工、行业协会、民间团体等积极参与监督,营造“政府引导、企业守法、社会监督”的良好氛围。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环境监督的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闫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