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电力报》 时间:2025-03-10 20:49
核心提示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发展海上风电,统筹就地消纳和外送通道建设。开展煤电低碳化改造试点示范。规划应对气候变化一揽子重大工程,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聚焦能源绿色转型话题,围绕光伏产品出口、光伏技术创新、完善钙钛矿光伏产业链、科学优化新能源发展规划路径等多个方面建言献策。
大力支持“新三样”产业链出海
全国人大代表、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 刘汉元
截至2024年底,中国光伏、锂离子电池、新能源汽车在全球的市占率分别达到85%、79.8%、70.4%,具备较大的领先优势。
对此,应加大力度支持“新三样”产业链出海,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大政策驱动力度,推动中国“新三样”产品“走出去”、产线“走出去”、技术“走出去”、人才“走出去”、服务“走出去”、EPC“走出去”,全产业链集体“走出去”。
进一步加快扩大国内光伏装机应用规模,满足实现“3060”目标所需的发展速度。2024年,我国新增光伏装机277吉瓦,离实现碳中和的年均装机目标还有较大差距。面对能源转型的迫切需求,以及国际贸易壁垒带来的风险,应加大政策措施支持力度,进一步提升和加快国内光伏发电装机应用,扩大装机规模,同时兼顾其他能源的发展,有力支撑我国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
科学优化新能源发展规划路径
全国人大代表,国网黑龙江电力董事长、党委书记 鲁海威
2024年,黑龙江省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占总装机规模的50%,成为全国第9个新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过半的省份。
黑龙江在开发集中式、分布式新能源上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需要从新能源开发综合成本最优、资源利用效率最高、新能源利用率最高3个维度出发,合理规划开发路径:优先开发500千伏汇集站附近的集中式风电资源;适度开发西部盐碱地的集中式光伏资源,主要用于省内消纳。
应坚持全国“一盘棋”,加强能源电力统一规划,合理确定全国新能源发展规模、消纳方向和利用率目标,并细化分解到各省份;各省份在国家规划引领下,结合资源禀赋、网架现状、发展布局、负荷增长情况、调节能力现状等因素,确定新能源发展模式、开发布局和建设时序,同步明确配套电网规划、配套调节能力和消纳市场,引导促进新能源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构建光伏组件残余寿命评估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华润(集团)有限公司环境健康和安全部专家 张利文
随着光伏生产技术的快速迭代,新型组件发电效率持续攀升,许多老旧光伏电站组件更换需求迫切,但由于缺乏权威的判废标准、没有可依据的专项管理办法,光伏电站陷入“想换不敢换”的行业困境。因此,要积极构建完善光伏组件残余寿命评估体系,为新能源产业“把脉问诊”。
内蒙古作为西部地区光伏产业发展较快的地区,未来将面临退役光伏设备循环利用方面的挑战,需要积极推动光伏产业资源循环利用先行示范区建设。国家层面应尽快健全法律规范体系,以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规范引导产业方向。应结合内蒙古集中式光伏规模大的特点,根据大型风光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及制造端产业集群分布情况,分区域规划布局回收处置区和循环利用加工区。积极构建服务体系,规划发展区域性回收、拆解、利用基地,实现从生产端到回收端的绿色闭环、循环利用和全过程可追溯。
促进分布式光伏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聊城供电公司数字化与通信工作部(数据中心)信息运检班班长 冯涛
自2020年以来,山东省聊城市积极推进分布式光伏建设,在清洁能源转型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随着新能源快速发展,当地出现了电网系统升级与新能源布局动态不适配、分布式能源规模化接入后电网承载能力需进一步提升等情况。为此,国网山东聊城供电公司联合相关政府部门出台了山东省首个市级分布式光伏发展规划,统筹全域负荷情况和分布式光伏建设条件,明确了配电线路和变压器的承载力,引导分布式光伏向具备可开放容量的区域发展。规划实施以来,提升了社会投资效益,保障了电网安全,实现了多方共赢。
后续,应在国家层面统筹编制新能源发展规划,并细化市县层面的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及储能建设规划。要结合土地条件、风光资源、电网承载力和负荷情况等要素,经过充分论证后科学确定各县区、乡镇的新能源开发规模和建设时序,确保在规划阶段落实建设条件,确保新能源项目“按规划建设、建成即并网”。
完善钙钛矿电池产业链政策配套
全国人大代表、金晶科技董事长 王刚
钙钛矿电池凭借高效率、低成本潜力,已成第三代光伏技术战略制高点,而TCO(透明导电膜)玻璃作为其核心辅材,直接关系电池性能与产业化进程。
为加速技术成果转化,应进一步强化政策协同,将TCO玻璃纳入重点产业链扶持目录,加大专项研发补贴与税收优惠力度,支持龙头企业联合科研院所攻关关键共性技术。
此外,应完善钙钛矿电池应用场景配套政策,在新能源基地、绿色建筑项目中优先推广钙钛矿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建设,并建立“技术标准+财政激励”双轮驱动机制,推动产业化落地,抢占全球绿色能源竞争新高地。
推动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河北省委专职副主委 范社岭
坚持“一盘棋”思想,近年来,京津冀三地逐步建立完善协同机制,齐心协力,携手治污,不断推动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走深走实,美丽宜居京津冀建设取得丰硕成果。通过调研发现,京津冀区域存在一些河流基础设施老化、缺少统一规划治理等情况。
京津冀三地应充分利用河道及高速公路等空间,建成蓝绿交织的森林生态廊道,形成一体化生态共建格局。应鼓励在沙漠、荒山及沙化退化盐碱化草原发展光伏发电项目,减少水资源流失,助力缺水地带的植被快速恢复。京津冀三地应进一步完善区域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机制,共同做好生态文明一体化大文章。
责任编辑:沈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