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电力报》 时间:2025-03-10 20:49
核心提示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抓产业创新,要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氢能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然成为各省(区、市)政策支持、产业布局的重要领域。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聚焦氢能产业发展话题,围绕氢能政策支撑、科技创新、产业链协同、绿氢发展等方面建言献策。
加快绿氢绿醇推广应用
全国人大代表、隆基绿能董事长 钟宝申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装机规模迅速增长,截至2024年底,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占比已达到约42%。然而,新能源波动性、间歇性的特点使得消纳难、输送难、储能难等问题日益凸显。绿氢、绿醇作为绿色能源的重要转化形式,能够有效解决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问题,同时为电网调峰和跨季节、跨地域储能提供解决方案。
通过风电、光伏等绿色能源制取绿氢,不仅有助于提升新能源利用效率,还将进一步促进我国风电、光伏基础电源的持续发展,为构建清洁、低碳的现代能源体系提供强有力支撑。
加快绿氢、绿醇产业的发展不仅能满足非电领域深度脱碳的需求,同时也能带动绿电消纳,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当前,应加快绿氢绿醇推广应用,让更多工业、交通、发电、建筑等领域用上绿色动力。针对利用可再生能源就近制取绿氢项目,实行灵活的电价机制,取消过网费等限制。开通绿氢项目申报绿色通道,简化审批手续,降低企业负担。
加大氢能产业政策支持和科研投入
全国人大代表、中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薛济萍
当前,氢能产业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一方面,氢能相关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足,氢能的标准体系建设尚不健全,从而引发市场信心不足;另一方面,绿氢制造成本仍居高不下,市场需求不足,接受度低。
对此,应积极对源头制氢进行适当补贴。影响绿氢成本高的因素主要为电价和生产设备。随着行业竞争和技术进步,电解槽、储运等关键设备成本逐年降低,为未来绿氢替代传统能源提供了可能性;现阶段政府可以出台补贴政策,重点向制氢端倾斜,这将成为降低绿氢生产成本的关键。
同时,国内氢能技术进步迅速,但技术研发投入比例仍低于国际水平,如燃料电池的寿命和功率密度,储氢瓶碳纤维的国产化,液氢装备技术等与国外先进技术存在一定差距。因此,需要政府加大对氢能领域的科技投入。通过政策支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联合攻关,创新组织模式,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加快氢能领域“卡脖子”技术及装备的突破与应用。
给予氢能产业链民营企业更大支持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国强
近年来,我国已经在政策体系、核心技术、氢能供应及示范应用领域取得显著成果,形成涵盖氢能制、储、输、用及燃料电池关键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等环节的完整产业生态,氢气供给能力、加氢站和燃料电池商用车数量均位居世界第一,为氢能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很好的产业基础。
但随着氢能产业发展向纵深推进,产业发展面临新的问题。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不足,产业融资困难等。企业融资尤其是民营企业融资困难,且面临丰田、博世、康明斯等国际巨头较大竞争压力。
当前,应加大产业链民营企业融资发展支持力度。支持国家中长期国债用于民营企业技术研发及日常运营,支持各类投资机构设立主要投向氢能领域民营企业的投资基金;支持金融机构为氢能领域民营企业提供创新型信贷产品、专项债券等金融服务。
持续完善氢能产业创新协同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天任
氢能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面临着多部门监管、政策制定权分散、地方试点重复建设等问题。此外,氢能产业相关标准法规滞后,且各地执行标准不同,产业生态涉及多个行业和领域,产业创新协同机制仍需完善。
目前我国已基本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制氢、储运、加注和应用的氢能产业链。在制氢环节,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汇集全产业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300家。但也存在着制约氢能发展的因素,应推动示范城市群扩容,进一步加快氢能规模化应用的进程;全力保障补贴政策落地,减轻企业研发负担;加快氢能行业相关标准制定,加速推动氢能行业的发展。
积极培育“绿氢+”战略性新兴产业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电投集团吉林能投白山分公司设备部主任 李文辉
2022年以来,吉林省积极培育“绿氢+”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先布局新赛道,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绿氢产业支持政策,落地开工了一大批以绿氢化工为代表的重大项目。目前,吉林省已初步形成“政策引领+项目支撑+创新驱动”的绿氢产业发展格局。
吉林省已在松原市、长岭县、大安市、洮南市、梨树县等地打造5个投资百亿元级的绿氢化工产业园,配套印发绿能产业园区供电实施方案,开启了全国首创供电模式,园区配套新能源80%全部自发自用,20%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实现了风光绿电直供,降低整体运营成本。
未来,应积极建设绿色氢基能源平台,全力打造绿氨、绿醇、绿航油三条产品线,实现滚动开发,逐步提升全链条能力。同时,结合资源、市场和政策条件,依托国家宏观调控应用氢基绿色能源的帮扶政策,与各区域能源建设需求合作,布局“三北”线、“长江”线、“海岸”线,塑造开发格局,推动绿色消费,形成应用产业链条。
加快推动电氢协同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南网广西钦州供电局计量中心党支部书记 苏圆圆
电能与氢能作为清洁高效的二次能源,在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和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是落实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能源载体。电氢协同利用电与氢可相互转换的特性,推动电力系统与氢能产业链协同互动,不仅可以促进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消纳、提升电力系统灵活运行能力,还可以重塑氢能供应体系、助力全社会多领域深度脱碳。
我国电氢协同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产业的关键技术、基础设施、商业模式、市场机制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首先,应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重点突破高效电解水制氢、多电解槽优化控制、轻量化长寿命储氢、氢氨掺烧稳定控制等关键技术,推动电氢技术装备迭代升级。其次,应加强多元示范应用,拓展绿氢应用市场。结合新能源发展规划和消纳形势,积极推进长时氢储能、燃气电厂掺氢、燃煤电厂掺氨等试点,合理布局电氢协同项目和电网基建项目,推动电力系统“发输变配”与氢能系统“制储输用”各环节协同配合、高效衔接,促进多能生态融合发展。
责任编辑:沈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