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电力报》 时间:2025-03-10 20:49
核心提示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开展碳排放统计核算,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开展煤电低碳化改造试点示范。全国两会期间,“绿色低碳”成为热点话题,代表委员围绕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加快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方面建言献策。
推广低(零)碳园区新模式与新场景应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
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是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举措。我国新能源资源潜力巨大、发展迅速,近年来对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空间布局也需要优化,要合力推动能源密集型产业向西部新能源富集地区转移,鼓励“能源+产业”融合发展,推广低(零)碳园区、算电协同、交能融合等绿色供用能新模式与新场景。
同时,将新能源多元转化利用纳入有关重大规划和“双碳”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智能微电网等项目管理、调度运行和市场交易机制,健全促进绿色能源消费的激励和考核制度,引导用能单位多元化利用绿色能源。
进一步明确核电在绿电绿证市场定位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卢铁忠
今年是我国提出“双碳”目标五周年,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绿电绿证作为认定可再生能源生产消费的重要凭证,在引导社会绿色电力消费、推进碳减排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绿电绿证已经实现可再生能源全覆盖,核电作为稳定可靠的优质绿色低碳电力,却尚未被纳入绿电绿证体系。
当前部分发达国家为核电核发不同形式的绿证,将核电纳入绿电绿证体系在国际社会也并非个例,随着“双碳”目标的持续推进,核电与绿电绿证消费、碳普惠机制等用户需求的深度绑定将进一步提升其绿电体验价值,成为可持续发展生态中的重要一环。将核电纳入绿电绿证体系是实现能源消费侧和供给侧协同转型的重要举措之一,符合现有绿电绿证体系促进碳减排的方针定位,进一步明确核电在绿电绿证市场的定位,保障核电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同时满足能源安全与能源转型的双重需求。
期望国家相关部门在制定和完善“双碳”配套政策体系时,能充分考虑将核电纳入绿电绿证体系,以进一步推动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
节能降碳“做减法”
全国人大代表,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政涛
2024年,山西绿电交易电量76.5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倍;绿证交易131万张,同比增长了6倍。
但是目前,绿电交易在市场化交易电量中占比仍然较低,规模尚未形成,存在绿电资源供应不足、购买绿电带来的环境价值难以转化为经济效益、绿色电力消费认证机制不够健全、用户主动消费绿电动力不足等问题,亟须推动绿色电力市场建设,加强电力市场与碳核算、碳市场的协同衔接。
建议一是落实新能源全面参与电力市场,扩大绿电资源供给。二是出台全国性绿电抵碳政策,充分体现绿电价值。三是建立绿色电力消费核算体系,增强绿电国际认可度。
加快推动二氧化碳化工利用技术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青岛石化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韩峰
建议优化生产成本,多点发力提升二氧化碳化工利用经济效益。从原料成本角度,充分利用炼化、煤化工装置副产二氧化碳纯度高的特点,开展二氧化碳规模化捕集、转化示范,同时将当地水泥、钢铁等行业排放的二氧化碳纳入规模化捕集范围,降低单位捕集成本;从能源消耗角度,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生产绿电和绿氢,尤其是充分考虑我国可再生能源地域分布不均、间歇性强等特点,发挥地缘优势,利用废弃的可再生能源耦合化工耗能过程,为二氧化碳化工利用提供低成本的能源支持;从产品角度,结合市场需求开发定制化、高值化产品,如将二氧化碳转化为聚碳酸酯、聚羟基脂肪酸酯等高分子材料等,提高经济效益。
推进“零碳矿山”建设促绿色低碳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焦煤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赵建泽
煤炭行业是我国碳排放的重点领域,据统计,煤炭采选业每年碳排放量约占工业领域碳排放总量的15%,将“零碳园区”范畴扩大到煤炭领域,对煤炭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近年来,在国家“零碳园区”政策带动下,部分省份和煤炭企业积极开展“零碳矿山”示范建设,以期通过清洁能源替代、设备节能降碳、瓦斯利用减碳、生态增汇固碳以及采空区碳封存等手段,实现煤矿全生命周期“零碳排放”。由于我国“零碳园区”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加之煤矿在资源、地域、经济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推进“零碳矿山”建设仍面临一些难点问题。比如,政策体系尚不健全,“零碳矿山”评价标准、碳核算方法、激励机制尚未形成;技术装备存在短板,设备老化能耗高,新能源装备规模化应用不足,采空区碳封存、井下储能等存在技术瓶颈;企业动力不足,低碳转型初期投入大,缺乏资金、人员等支持。
“零碳矿山”建设有助于加快发展煤炭新质生产力,推进煤炭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切实服务国家能源安全与“双碳”目标
全国政协委员、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杨洪明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与深耕能源电力领域的科研教育工作者,我将持续聚焦碳足迹标准体系、新型储能定价、零碳园区建设等关键议题持续建言献策。同时,针对能源低碳转型中的痛点难点问题,创新发展终端用户电能替代、分布式资源协同优化模式,构建绿色区域自治安全供能体系,推动低碳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形成现代化绿色产业创新链条,切实服务国家能源安全与“双碳”目标。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我们以信心凝聚力量,用实干谱写华章,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长征路”上蹄疾步稳、阔步向前。
责任编辑:沈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