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电力报 时间:2025-03-08 11:18
加强电力市场与碳市场协同衔接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政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针对相关问题,中能传媒对全国人大代表,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政涛进行了采访。
中能传媒:推动绿电市场与碳核算、碳市场协同衔接,您有什么建议?
王政涛:绿电特指通过可再生、环境友好方式生产,且经过权威认证的电力,具有明确的“绿色标签”。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绿色电力市场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大量企业将购买绿电绿证作为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绿电绿证交易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同。
山西省充分发挥能源基地优势,结合新型电力市场建设,积极推动绿电、绿证市场交易,实现绿电绿证市场双突破。2024年,山西绿电交易电量76.59亿千瓦时、同比增加3倍,绿证交易131万张、同比增加6倍,既为新能源建设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又促进了绿色能源消费转型,形成了良好的源荷互动。
但目前,绿电交易在市场化交易电量中占比仍然较低,规模尚未形成,存在绿电资源供应不足、购买绿电带来的环境价值难以转化为经济效益、绿色电力消费认证机制不够健全,用户主动消费绿电动力不足等问题,亟需推动绿色电力市场建设,加强电力市场与碳核算、碳市场的协同衔接。
为此,提出以下三方面建议。一是落实新能源全面参与电力市场,扩大绿电资源供给。根据《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25〕136号)、《关于享受中央政府补贴的绿电项目参与绿电交易有关事项的通知》(发改体改〔2023〕75号),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以市场化方式促进新能源消纳。尽快研究带补贴新能源入市交易机制,开展带补贴新能源绿电交易。二是出台全国性绿电抵碳政策,充分体现绿电价值。加快实现绿电绿证与碳排放、碳足迹的衔接,明确绿电绿证在碳市场中抵扣碳排放方式,在法律或政策中明确企业碳排放核算时可通过购买绿电绿证抵扣碳排放。三是建立绿色电力消费核算体系,增强绿电国际认可度。加快推进绿色电力交易国际标准研制,研究应用区块链技术赋能绿色电力消费核算及认证,可信溯源绿电消费、环境权益等真实数据,开展用能结构分析和绿色电力消费核算服务,为用户提供绿色低碳属性的权威证明,帮助企业树立绿色形象,有效应对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
中能传媒:山西的虚拟电厂发展现状如何?您认为如何进一步推动虚拟电厂发展、助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王政涛:虚拟电厂是指利用数字化、智能化等先进技术,将需求侧一定区域内的可调节负荷、分布式电源、储能等资源进行聚合、协调、优化,构成具备响应电网运行调节能力的系统。虚拟电厂通过聚合方式和市场化机制参与电网互动调节,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背景下促进供需协同的重要方式。
作为全国首个现货市场正式运行的省份,山西以市场为驱动,以电价信号为引导,将数量多、分布广、单体规模小的需求侧资源“化零为整”,率先探索出现货市场模式下需求侧资源以虚拟电厂形态常态化参与供需协同的发展模式。截至2025年1月,山西共有5座虚拟电厂入市交易,累计聚合容量201.38万千瓦,可调节容量25.63万千瓦。
但是当前虚拟电厂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存在建设标准不统一、市场设计不完善的问题,迫切需要细化相关配套政策和标准,加强技术支持,保障虚拟电厂规范有序发展。
为此,提出建议如下:一是以标准体系推动虚拟电厂规范化建设。建议国家层面出台虚拟电厂建设标准,明确虚拟电厂聚合资源范围,建立可控负荷、分布式电源及储能配置和调节能力评价标准,提升需求侧快速响应能力。将电力供应紧张或新能源消纳困难时优先调用纳入虚拟电厂义务,进一步明确虚拟电厂按出清计划刚性执行的措施及适用场景,在充分发挥其灵活调节特性的情况下,更好支撑电力保供和能源转型。二是以市场化手段引导虚拟电厂规模化发展。建议国家层面统筹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虚拟电厂发展,推动虚拟电厂参与中长期、现货及辅助服务全品种交易,依据调节深度制定阶梯激励规则,适时建立虚拟电厂容量电价机制,最大限度激发虚拟电厂调节意愿和能力。(周倜然)
责任编辑:江蓬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