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电力报 时间:2025-03-08 11:18
以数智化重塑装备制造业竞争力
——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气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创新部部长张帆
当下,以人工智能为引领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浪潮汹涌,推动装备制造业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对能源行业发展意义深远。如何以人工智能重塑装备制造业发展格局,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气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创新部部长张帆接受中能传媒记者专访,就上述问题做出回答。
中能传媒: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过程中,您认为我国能源装备制造业有哪些优势和短板?
张帆:能源装备制造行业的转型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国家战略的强力支撑。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能源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接连出台了《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电力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顶层规划文件,为能源装备制造行业推进数字化转型指明了方向。
二是产业链规模大、场景丰富。能源装备制造业覆盖火电、水电、核电、风电、光伏、储能等全品类装备的研发、生产、运维链条,既包含传统能源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又延伸至新能源领域的创新场景,更深度融入特高压输电、智能电网、虚拟电厂、风光储一体化等系统性工程,为数字化转型各种场景落地提供了应用基础。
三是头部企业的创新引领作用显著。部分龙头企业已在智能工厂、数字化示范场景建设等领域形成可复制的转型经验,这些企业打造的智能工厂标杆,例如全流程无人化产线、数字孪生驱动的高端装备柔性制造体系等不仅体现为技术突破,更在于通过系统性示范构建起“场景验证-标准输出-生态协同”的全链条赋能机制。
但短板同样不容忽视:核心技术层面,高端传感器、工业软件等方面仍然存在“卡脖子”问题;企业生态上,大量中小企业受限于资金、人才和数据能力,转型步伐滞后;行业协同方面,数据标准不统一、跨系统互通难等问题制约效率提升。此外,能源装备行业重资产属性导致部分企业面对高投入、长周期的智能化改造存在观望心态。因此,未来需以“技术攻坚+生态共建”破局,既要集中突破关键领域核心技术问题,也要通过标准统一、平台赋能带动全产业链升级,真正以智能化重塑行业竞争力。
中能传媒:能源装备制造领域如何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目前已有哪些数智化技术成果和实践?
张帆:通过构建覆盖研发、制造、运维全链条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将人工智能技术嵌入高端装备设计、智慧经营、智能制造、智能运维等关键环节,形成典型示范场景。同时要加强生态协同发展,成立人工智能创新联合体,建立能源装备制造业人工智能垂类大模型,由龙头企业牵头制定统一的数据接口标准,汇聚行业大数据,形成“场景驱动技术迭代、标准牵引生态聚合、联合体突破协同壁垒”的融合范式,促进人工智能赋能能源装备制造业。
中国电气装备集团作为输配电领域唯一的国家队,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技术,目前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一是获批上海市“AI+联合创新工作室”,研发的算法模型获得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工业算法赛道金奖,获批上海市促进高质量发展人工智能先导产业基金、上海市城市数字化转型专项资金项目,积极落实AI+行动;二是在经营管理应用方面,以DeepSeek、书生等国产大模型为基座研发“智问”系列大模型应用,涵盖了日常办公、代码快速生成等智能化应用,有效提升了工作效能。(衣韵潼 周倜然)
责任编辑:江蓬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