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电力报 时间:2025-03-08 11:11
加快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能源转型深度融合
——访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湖南省委会副主委,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杨洪明
人工智能、零碳园区、新能源汽车,在全国两会期间引发热议。作为一名专注于电力系统领域教学研究的学者,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湖南省委会副主委、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杨洪明在全国两会期间接受了中能传媒记者的专访,畅谈了她对上述热点的思考。
中能传媒:您认为,应如何深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能源电力行业的融合应用,从而加速推动能源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进一步服务我国“双碳”目标?
杨洪明:这几年,我感受到能源电力行业最显著的变化之一,就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加速推广应用,为整个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为了不断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应进一步推进“人工智能+能源电力”融合发展,一方面,应统筹推进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能源转型深度融合,加速能源消费终端的电能替代进程。例如,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打造绿色岸电系统,或构建绿色农业数字孪生模型,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分布式能源协同管理有机融合,通过搭建数字孪生平台,实现分布式能源的可观、可测、可调、可控。同时,加强仿真算法研究,提升电网的实时动态管理和智能决策水平,为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未来,应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在能源电力行业的探索应用,构建起适应大规模新能源并网、有效保障电能质量和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数智化坚强电网,进一步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形成协同发展的低碳产业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全面服务我国能源安全转型下的“双碳”目标。
中能传媒:政府工作报告将“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作为今年的工作任务。对于零碳园区建设,您有哪些建议?
杨洪明:在全球气候治理快速演进与我国“双碳”目标纵深推进的背景下,园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之一。其中仅工业园就贡献了全国碳排放总量的31%。近年来,我国园区正加速从单纯减排向全面低碳发展,成为推动工业绿色转型的关键力量。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建设零碳园区的工作任务,并将其作为推动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以零碳园区建设为突破口,探索系统化的综合解决方案,已成为推动园区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核心路径。
为了推动零碳园区建设,建议打通零碳园区标准链,强化覆盖规划、建设、运营、评估与监督方面的全流程顶层设计;重塑零碳园区能源链,以清洁高效为目标,以电能替代为核心,构建多能互补的能源体系;创新零碳园区价值链,联合金融机构建设碳资产管理系统与开发运营体系,探索园区主导、企业共建的减碳收益共享机制。
中能传媒:去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再创佳绩,产量突破1300万辆。为了保证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您认为应从哪些方面着力?
杨洪明:作为新兴产业代表,我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不断突破,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深度融合,既推动了交通领域绿色转型,也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与新型电力系统双向互动的核心载体,其性能提升和安全保障至关重要。在车网互动技术中,动力电池通过双向能量交换,支撑电力系统削峰填谷和新能源高效消纳。同时,动力电池在储能领域的应用日益深化,低谷充电、高峰放电,有效平衡发电与用电功率,优化电网运行效率。
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需在技术、市场和政策等方面持续发力。例如,研究更高能量和功能密度的钠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等新技术,推动储能材料由“制造”向“智造”转型;加大对储能材料产业链的政策支持力度,依托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企业,打造储能材料—新能源汽车—储能电站产业链,构建上下游合作体系;健全储能参与电力市场机制,推动新型储能容量市场化,完善分时段动态价格和应急保供成本核算机制,保障储能产业的投资回报率,进一步推动现代化绿色产业创新链条的形成与发展。(赵坤)
责任编辑:江蓬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