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电力报 时间:2025-03-06 18:05
加大对含氟温室气体HFC-23可持续减排力度
——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中化昊华化工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部副总经理李慧
记者 李东海
“应对气候变化是一场全球性的挑战,而HFC-23的可持续减排是我国在应对这场挑战中迈出的重要一步。通过加强技术研发和政策支持,我国有望在HFC-23减排方面率先取得显著成效,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积极贡献,同时也为氟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新赛道。”3月5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中化昊华化工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部副总经理、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科技管理部主任李慧接受中能传媒记者专访时表示。
今年全国两会,李慧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大强温室效应气体三氟甲烷(HFC-23)可持续减排支持的建议。
李慧指出,HFC-23主要来源于二氟一氯甲烷(HCFC-22)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我国作为HFC-23的主要产生国,副产量约2万吨/年,折合近3亿吨CO₂当量。近年来,尽管HCFC-22生产工艺在不断优化,HFC-23的副产率逐步下降,但由于国内HCFC-22原料用途产量持续增长,副产HFC-23产生量也随之上升。
“中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国际环境公约履约工作”,李慧提出,2021年9月《基加利修正案》对我国正式生效实施,生态环境部同步发布《关于控制副产三氟甲烷排放的通知》,要求副产HFC-23不得直接排放。
2024年1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国务院关于修改〈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的决定》,将HFC-23等HFCs纳入管控物质范围。“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在协同保护臭氧层与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坚定决心和积极行动。”李慧说。
在谈到如何继续加大力度推动我国对HFC-23的管控减排时,李慧提出了以下三点具体建议:
一是鼓励技术开发及推广应用。目前我国已在HFC-23资源化转化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建成了全球首套HFC-23转化HCFC-22工程化装置,每年直接减排740万吨当量的CO₂。该技术于2024年8月入选“2023年度中国碳达峰碳中和十大科技创新”成果,为我国HFC-23的可持续减排提供了技术解决方案。
“建议鼓励和推动降低HFC-23副产率,加快HFC-23转化技术在国内氟化工行业的推广应用,整体推动氟化工行业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促进行业在实现履约目标前提下的高质量发展。”
二是建议国家出台资金补贴或碳补贴有关支持政策,逐步引导企业从焚烧等销毁方式向资源化利用方式转变。
“按照《关于印发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增值税优惠目录的通知》,对资源综合利用的企业可享受30%~100%不等的增值税退税,但该目录只包括高纯度二氧化碳、工业氢气、甲烷三种综合利用产品。建议在上述优惠目录中增列HFC-23,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氟化工企业进行资源综合利用,加快HFC-23转化技术在国内氟化工行业的推广应用,并积极向国际HCFC-22生产企业拓展,为国际社会提供中国履约方案。”
三是组建含氟温室气体减排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是最大的含氟温室气体生产、使用及排放国,履行国际环境公约时间紧、任务重。李慧认为,迫切需要在现有HFC-23转化研究基础上,扩展到HFCs以及其它含氟温室气体绿色替代、捕集、转化等相关领域研究。
“建议组建含氟温室气体绿色替代与排放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加强相关基础研究,为切实履行国际环境公约义务提供技术支撑。”李慧说。
责任编辑:闫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