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时间:2024-01-26 15:16
案例实施单位: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葫芦岛供电公司
案例主创人员:张宝廷 赵刚 王丽杨
案例实施时段:1月10日—1月20日
一、案例概况
春节是一个万家团聚、其乐融融的日子,当我们正沉浸在阖家团圆的幸福时刻时,有这样一群电力人却仍然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其中,变电站是一座城市的重要保障。春节前夕,国网辽宁电力党委宣传部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葫芦岛团山子变电站,策划开展了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通过一个普通值班员的视角,表达出国网人践行光明使者的神圣职责,他们用自己的无私奉献,换来了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的一片光明。
二、思路创新
一是以人为本,讲述百姓故事。“以人为本”是社会发展的核心,也是新闻传播的核心。对于新闻工作而言,“以人为本”不能只是一句口号,更要体现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之中。要避免新闻报道的“假、大、空”,就要将镜头对准那些普普通通的人民群众。本次策划,我们把镜头对准普通的值班人员,讲述他们春检坚守岗位的感人故事”,反映他们的真实工作、真实情感,做到了“为情造文”从而打动读者。二是与时俱进,发现传播亮点。本次新春走基层活动策划在内容上,既有与往年衔接的地方,又有基于电力科技发展创新的东西。往年我们重点突出坚守一线的电力员工如何克服寒冷天气在户外巡检、放弃阖家团圆的节日坚守岗位等等,今年的策划则是在往年既有内容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了值班人员运用智能化巡检系统检测供电设备,实现“人工+智能”联合保电的方式,突出与时俱进的电力科技发展,增加传播亮点。三是科普助力,传播“叫好叫座”。电网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障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电力行业技术含量较高,普及率较低,很多人对电力普遍了解的不多。为此,我们在策划时,重点考虑了对“变电站”的“翻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变电站在保障地区供电安全可靠的重要意义,增加公众关注兴趣。
三、实施举措
四、传播效果
一是实现高端媒体“出圈”。《人民日报》1月24日2版《新春走基层》专栏以“辽宁葫芦岛团山子变电站——确保城市亮堂堂”为题,刊发了值班员春节坚守一线保供电相关内容。同时,央视网、人民网、环球网、中国青年网等网络媒体进行转载,总阅读近65万次。二是呈现情感元素共鸣。相关报道内容通过辽宁电力各自办媒体进行了发布,通过对比转发量、点赞量及评论留言发现,此条报道在内容上和形式上与广大职工产生情绪共鸣,一时间成为职工微信朋友圈的顶流和工作中讨论的热门话题。
五、成果总结
一是坚持人民群众是主体。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他们的酸甜苦辣,他们的情感变幻,都是新闻报道的应有内容。本次策划的案例,离不开对主人公工作和生活故事的挖掘和探寻。所以,只有反映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和真实感情,才能采写出打动人心的好新闻。二是坚持“身”到“心”也到。通过这次报道体会到,人与人之间内心都有相通的部分,只有走进了人物的内心,展示人物的内心,才有可能打动其他人。所以,记者要脚踏实深入一线采访,切实用心去感受报道中主人公的喜与悲,捕捉精彩瞬间,发现保电感人细节,进而写出有温度、有思想、接地气、冒热气的报道。三是 坚持“融”的传播思路。本次策划在做好传统媒体传播的同时,进一步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将文字、图片、视频等糅合,提升了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