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能源领域专家深度解读“得州危机”(上)

来源: 中国电力新闻网 时间: 2021-03-05 18:19

  中国电力新闻网记者 王怡 支彤

  美国得克萨斯州停电危机已过半月有余,这次危机造成的恢复供电缓慢和“天价”电费账单等问题依然在持续发酵。“得州危机”发生背后的电力体制机制原因是什么?得州电力供应中天然气发电占比近半,此次大停电中天然气表现欠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位于美国主要油气生产中心,得州的能源安全暴露的深层问题是什么?“得州危机”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近日,中国电力报记者独家专访中国石油规划总院天然气所副所长李广、中海油气电集团贸易分公司规划发展部经理王晓庆,从不同视角分析“得州危机”背后的天然气供应结构、天然气保供协调等问题,并讨论本次事件对全球电力发展的启示。

李广:人民至上方能“气”壮山河

  中国石油规划总院天然气所副所长李广表示,得州天然气产量占全美的四分之一以上。在此次极寒天气下,部分气井井口结冰,部分天然气净化厂无法正常运行,部分管道发生冰堵,导致得州天然气产量减少一半左右,近2600万千瓦燃气机组因气源断供或设备冻住无法运行。

  利益至上,制度失灵是得州天然气表现欠佳的本质原因。

  天然气基础设施不抗寒,州际管网互联互通能力不足是导致得州“气荒”的直接原因。得州属温带气候,冬季南部平均温度一般为15℃以上,天然气生产系统和输送系统大都不考虑“防冻”措施,因此在本次极寒情况下发生了大面积天然气供应中断。同时,得州是美国主要的油气生产中心,60%以上的天然气需要外输,外输管道基本不具备“返输”功能,因此在极端情况下无法通过州际间的互保互供缓解“气荒”。

  本次“气荒”并不是得州首次。2011 年得州就因为气温骤降导致天然气产量下降约10%。为什么十年过去了得州天然气系统仍然经受不住极端天气的考验?资本主义逐利、政府调控缺失是本质原因。得州是自由市场主义代表,州内能源供需完全由市场自行调节,政府对市场干预较少。由于天然气系统“防冻”措施和“返输”功能的启用属于小概率事件,资本主义逐利的本性决定了其为十几年一次的小概率事件花费大笔投资的可能性基本为零,这也是2011 年至今得州天然气基础设施仍然不抗寒的原因所在。

  高度市场化也意味着极端条件下能源供应优先保障的是“价高量大”用户。2月15日得州ERCOT启动最高等级的三级紧急状态,宣布针对居民用户和小型工商业用户采取轮流停电措施。得州一位市长甚至在社交媒体上写到“没有人亏欠你或你的家人什么东西;地方政府也没有责任在这样的困难时期支持你们!”。可以看出,在资本主义逐利本性下,电力天然气的公共服务属性已完全消失。

  人民至上,制度优势保障我国天然气供应安全。

  2020年冬季我国同样经历了大面积寒潮。2020 年12 月平均气温创2013 年以来同期最低,日均用气量超过12亿立方米。2021年1月多地气温破历史低值,天然气用量创历史新高,高峰日用量突破13亿立方米。与2017 年底大面积供应紧张相比,寒潮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冬季保供难度更大。但在各部门各地方各相关企业共同努力下,天然气供需总体平稳,没有出现大面积“气荒”。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我国一方面加快推进天然气市场化改革,2019 年成立了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不断放宽上游准入门槛,力促进口主体增加,目前上游供应主体数量已达20 个以上,油气资源的流动范围和流动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另一方面努力发挥政府作用,注重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注重利用财税、督办督查、考核等多种手段,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成效显著,保障能力大幅提升。2017-2020年,我国天然气产量连续四年增长100亿方以上,2020 年达到1888亿方。全国干线管道逐步实现应联尽联,打通一批气源“孤岛”和堵点断点,国内气田增产、基础设施增供和协同保障能力有了显著提升,2020 年经受住了北海LNG接收站因故停产以及采暖季天然气需求快速增长等“压力测试”。

  民生用气始终处于我国天然气供应保障的首位。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应急管理预案,制定了每天3 亿立方米的非居民可中断调峰用户清单。在必要时通过“压非保民”,有序减少可中断工业用户用气等手段,确保民生用气需要。同时,民生用气特别是居民用气严格执行门站价格政策,不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能够保障量足价稳。

  “极端条件”是我国天然气系统设计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从2008年的南方冻雨,到汶川大地震,再到2020年的大面积寒潮,我国天然气供应都经受住了考验,没有因为突发极端事件发生大面积“气荒”。为增加冬季保供能力,缓解企业资金压力,2018-2020 年中央预算更是拨出专项资金支持储气调峰设施建设。

  得州大停电中的天然气表现为我国天然气发展提供了借鉴,也使我们坚信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性,才能确保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不断完善,也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天然气力量。

王晓庆:寒潮危机下中国天然气保供风景这边独好

  中海油气电集团贸易分公司规划发展部经理王晓庆表示,我国在采暖季也曾出现大范围寒潮天气,尤其是2020年12月底及2021年1月份的大范围强降温时期,能源需求激增,但是未出现类似得州的情况,我国天然气供应整体稳定,电力供应有序,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未受到影响。这主要归结于我国较为完善的能源供应机制以及政府和各供气企业共同努力。

  政府协调组织保障有力。中央和地方政府历年来高度重视天然气保供,持续推进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能源局未雨绸缪,积极组织各供气企业提前落实采暖季资源,并签署采暖季供气合同;形成了保供相关保障和协调机制,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影响天然气保供的问题;建立了民生用气优先保障机制,供气企业提前落实好可中断用户清单,在紧急状态下,精准、有序实施压减可中断调峰用户,确保民生用气。

  国家管网成立进一步增强天然气保供协调能力。国家油气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国家管网集团在2020年9月30日完成资产交割并正式运营,作为“X+1+X”油气市场体系中的“1”,承担了保供协调责任。国家管网统一安排和调度天然气基础设施,与气源企业、供气企业、城镇燃气企业和大用户等共同承担应急保供责任,保障天然气安全稳定供应,形成了“全国一张网、保供一盘棋”的局面。

  三大石油公司自觉担当央企责任,保障天然气供应。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三大石油公司为央企,生产资料属于全体人民共同所有,履行社会责任意识更强。作为国内天然气主要供应商,三大石油公司在天然气供应紧张时,履行央企政治责任,千方百计增加资源供应并相互合作、联保联供,共同维护市场秩序、稳定供气价格,有效保障了国内天然气供应安全。

  国内形成多元化的天然气供应结构。当前,国内天然气供应有国产陆上气、国产海气、进口管道气和进口LNG,多种资源之间可以统筹协调、互供互保。近几年国内不断加大天然气增储上产力度,国产陆上气和国产海气勘探开发水平不断提升,已连续四年增产超过100亿方;进口LNG充分发挥灵活性高、调峰能力强的优势,在供应紧张时可及时加大采购采购力度,供应占比逐步提高至25%以上,已成为我国主力气源之一。

  国内形成管道气为主,液态补充的供应方式。在管道气方面,天然气管网里程逐年攀升,并加大管网互联互通力度,南方富裕的天然气资源可调度到北方,即“南气北上”,增加了北方和中部资源供应,满足当地冬季调峰需求缺口;在液态方面,与美国得州不同,在管道气管输能力不足或管网发生故障时,可直接利用LNG槽车供应液态资源,满足下游市场需求。

  可以说,基于以上理由,未来即使遇到更严寒的天气,我们也有信心中国不会上演得州类似的情况。当前采暖季即将结束,但天然气保供工作没有丝毫松懈,将会慎终如始、一如既往地给予人民群众最大的安全感。


策划:黄颖 艾俊平 张子魁    执行:赵雅君 周小博    设计:张方方 于艺晨

Copyright@中电传媒新媒体编辑部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