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中国电力新闻网-专题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电”亮生活

天府“芯”动力,踩在时代节点上的蜕变

来源: 时间:2020-08-06 11:37

天府“芯”动力  踩在时代节点上的蜕变

——国网四川检修公司成都运维分部500千伏尖山变电站的故事

  2005年,对于成都百姓来说是划时代的一年,这一年,成都经历了第一个没有拉闸限电的秋天,变电容量不足的情况得到了大大的缓解。
  成都电网的“强壮”,始自历时10多个月就拔地而起的成都第二座500千伏变电站——尖山变电站。在时代催生下的500千伏尖山变电拥有了第一台容量为75万千伏安变压器。

尖山站俯拍图

  诞生

  时代赋予重任

尖山站所在地——煎茶镇尖山村位于成都一个偏远寂静的丘陵地带,山林野木郁郁葱葱,瓦房民居零星散落,在这一片静谧祥和之中,高压铁塔林立,正如一个个沉默的守护者,护卫着尖山站这颗电力“心脏”。

尖山站全貌

  承担着缓解成都电力匮乏重任的尖山站,规划之初被列为“抢建工程”,受到了各部门高度重视。
  投运伊始,该站汇集各路精兵强将,一群电网员工翻山越岭、披荆斩棘,从无到有地建立起管理规范化,工作流程化,作业标准化,作风军事化的“四化管理”变电站。
  尖山站一直强调“强内功,抓管理”。在操作票还是手写的年代,尖山站班组成员建立站内上万根电缆的电子档案,在省公司内率先把所有的图纸资料用CAD绘制存档……完成这一壮举的尖山铁军仅二十余人,平均年龄24岁。他们为尖山注入“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灵魂。
  岁月变迁,国家级天府新区的开发,为“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尖山村带来了焕然一新的面貌,它的变化,不止是修到村前的回龙地铁站,不止是煎茶镇改为煎茶街道,还有尖山人战天斗地的精气神、生态和谐的现代感。

尖山变电站现在全景夜景

  沿着通往尖山站的大路一路向前,河流顺路蜿蜒,荷塘星罗棋布,屋舍齐整崭新,与往日的闭塞和破落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与站外的宁静闲适的环境相映衬的,是尖山站不舍昼夜的繁忙。十五载如一日的守护与奉献,孕育出了“三慎做事,三心做人”的尖山精神。

  (三慎:慎始、慎终、慎独,三心:对社会有爱心、对企业有忠心、对同事有关心。)

  发展

  改造步步为营

  2017年的冬天,为了提升供电的可靠性,尖山站加装220千伏分段213断路器,站内接线方式由双母单分段改造为双母双分段。
  迎峰度冬时期,频繁的母线停送电等倒闸操作只能安排在深夜或凌晨进行。夜深露重,运维人员披星戴月地完成一步步操作项次,裤腿被露水浸湿,寒气蚀骨却毫不在意。

运维战士通宵进行倒闸操作

  直到完成倒闸操作,放下一直紧绷专注的神经,才感到饥肠辘辘,赶紧奔向深夜食堂尝一口热菜,喝一口暖汤,待升腾的暖气贯穿身躯,慰藉在寒风中奔波了半宿的身心。袅袅炊烟中,杯盘叮当作响,一个忙碌的身影在灶台奔波不停,站上的人员都亲切地称呼为“毛阿姨”。

  毛阿姨瘦削的脸庞因为忙碌而红润,炯炯有神的眼里是历经岁月的柔和与豁达。无论运维人员操作到多晚,毛阿姨总会守在食堂耐心等待:“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都离不开这些孩子们的辛苦努力,在这个团结一心互帮互助的大家庭里,大家劲儿往一处使,我能做的就是让他们在劳累之余能够吃一口热饭。”

尖山站运维人员采用无纸化移动倒闸操作

  2019年6月29日,经过连续32小时的连续奋战,尖山站3号主变圆满投产。此次扩建工程浩繁,经历土建施工、主变组装、电气施工三个阶段,高标准开展随工、竣工验收,却仅仅耗时八个月,创造了“川电速度”。这背后是数百电力工作者的奋斗与努力,是电力行业使命必达精神的彰显。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尖山站经历了一次次扩建与改造,时至今日,已有3台主变,总容量共计300万千伏安,500千伏出线10回,220千伏出线14回。
  尖山站作为雅安——乐山水电送出大通道,担负着川西地区水电外送重任,同时它也是成都市500千伏双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尖山站500千伏刀闸检修现场

  作为安全标杆,尖山站连续14年荣获“连续正确操作奖”,安全生产实现“三个0”(0误操作,0责任事故,0人员伤亡)。
  “除了3号主变扩建,综合自动化改造、主变消防改造等多项工作也同步推进。百亩大的地方每天上百人多工种同时进行施工,光是施工管控就费了大力气。”回忆起来那段时光,站长周斌感慨颇深。
  “幸好有‘小白’他们,立体联合巡检帮了大忙,助力变电站实现了少人值守、无人值守!”他口中的“小白”,是尖山站的智能巡检机器人,“他们”,则是移动作业终端、智能辅助监控系统、无人机等。

  这些钢铁机器,俨然已成为运维员工的坚强战友、可靠同伴。

尖山站无人机自主飞巡

  朝阳初升,阳光从设备间隙泄下,给这些始终勤恳的特殊伙伴们镀上金色的光芒。霞光渐淡,站上无人之时,依然是它们不停休的运转,守候着尖山站,让人心安。

  创新

  智能开创未来

  高新技术、网络信息飞速发展的万物互联的新时代,传统的运维检修模式已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发展,全新的运维检修方式正在弯道超车。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习总书记的话语刻在尖山站的创新空间站——芯动能源屋的墙上。
  在这个小屋,孵化孕育了变压器水喷淋降温装置、一种电缆芯号头收纳实用新型专利……尖山站伴随着永不止步的创新精神,为新时代的电力系统赋予新动能。

尖山站创新工作室-芯动能源屋

  机器人代替人,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智能化立体巡检体系在尖山站这个四川省公司的“高新技术试验田”上已经初获成效。
  2013年起,国网公司西南首个智能巡检机器人在尖山站投入使用,这个名为“小白”的磁轨机器人,能完成站内主要设备红外测温,表计读取等简单工作,作为当时的技术典范,如今早已退役。

尖山站第一代“小白”

  承其衣钵的第二代的无轨智能巡检机器人,依然沿袭了“小白”的名号,在功能上有了质的提升。如今的小白负责5357个点位,基本上覆盖了巡检的全流程。

尖山变电站第二代“小白”

  2016年起,尖山变电站试点引入变电站智能辅助监控系统,安装高清摄像头172台,设置6084个预置巡检点位,采用20倍光学变焦能力云台,同时安装了避雷器在线监测、油色谱在线监测、铁芯及夹件在线监测、互感器油压在线监测。

尖山站高清视频云台

  为了实时掌握主变套管及周边区域的设备温度变化,在主变压器区域安装了5台红外测温摄像头,开展不间断测温。
  2019年,尖山站开始实施无人机高空一键飞巡项目。采用大疆精灵4(RTK版)无人机,通过北斗精准定位,在500千伏区域和220千伏区域设置飞巡点位1926个,对变电站构架、避雷器、互感器高层部件开展巡检,共发现CVT接线板断裂、顶部积水、严重锈蚀共计11处缺陷。

尖山无人机自主飞巡

  这些缺陷在地面通过人工或机器人巡视是无法发现的。飞巡项目打破了高空盲区的困局,实现了立体化无死角巡检新模式。
  2020年起,尖山站正式启用移动倒闸操作,实现了操作票线上填报、审批和流转的无纸化模式。同年,尖山站内开展综合自动化改造,结合压板状态智能识别,完善一键顺控倒闸操作。

尖山站运维人员乘用“运维站车”进行巡视工作

  “人机互补”的方式,将运检人员从重复、单一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提高了巡检质效。
  如今,运检人员可以通过后台管控状态参数和预警信息,获取站内设备运行状态,变电“五通”全模块移动作业,通过移动作业终端与PMS2.0系统接口,实现数据自动上传。

 尖山站在线监测装置

  尖山站深化设备管理模式变革,实现了实物ID的全貌覆盖以精准统计设备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故障智能决策以实现故障实时分析与推送最优解决方案、变电站缺陷预警以达成通过移动终端远程实时掌握异常告警并及时复核等。导致使用更多电缆、光缆以及网线,为了减少该类传输介质的使用,尖山站正在积极建设变电站无线专网。
  时光流转十五载,尖山站从一个新生幼儿成长为电力巨擘,兼具生长力和创新力,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踩着时代渐变的节点,在时代浪潮裹挟中稳步向前。
  国网公司“标杆站”、“优秀班组”,省公司“青年安全示范岗”、“企业文化示范点”、“工人先锋号”……这些不断加身的荣誉,对尖山站来说是认可,是鼓舞,也是任重道远的厚望。

  天府“芯”动力,是燃烧奉献的灯芯,成都电网的核心,新技术应用的中心,天府新区的动力之心。

  如今,不断成长的数字化智慧尖山站,是它的又一场“蜕变”。

策划:黄颖 艾俊平 张子魁    执行:赵雅君 周小博    设计:张方方 于艺晨

Copyright@中电传媒新媒体编辑部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