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中国电力新闻网-专题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电”亮生活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大国之变丨小县城大光明

来源: 时间:2020-08-06 11:37

1949年10月1日以前小县城金沙的夜晚只有明月和星光,从祖辈口中得知当时全县仅一位富商因购置了一套木炭引擎的发电机组加工大米并附带几颗灯泡,才成为了县城的第一户用电者。即使已经过去70年,祖母在讲述这位第一户用电者时,神情仍然羡慕不已,无边漆黑中耀眼的电灯,指引着很多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人,一步步准确走向大米加工坊。那看不见的电流,那闪烁的灯光,那不规则的机器响动声,新中国母亲正缓缓舒展她的每一处经络。

1993年金沙县电力局大楼。谭定文 摄


1998年电力建设图展。谭定文 摄


1998年国家第一轮农网改造。徐世勤 摄


1998年金沙县电力局10千伏变电运行培训班级。


2004年第一批农网改造升级在金沙广场开展宣传活动。陈德华 提供


  在祖国母亲轰轰烈烈的发展中,小县城的电力从一片空白到翻天覆地的变化。1956年建成的装机20千瓦的红岩桥电站,是小县城的第一座小水电站。10年艰苦奋斗,到1966年古新水电站建成,整个县城城区照明基本解决。1979年长征水电站建成,35千伏的变电站也建成了一座,可爱的电开始向乡镇、村落迈进,1987年建成鸭院35千伏变电站,县城东边的所有乡镇用电均得到解决。1998年农网改造的春风吹到小县城,无数电力工作者头顶艳阳,脚踏月华,汗水从鬓角滑下,沿着脖子上光裸的皮肤侵湿工作服,还来不及晒干,呼呼大风起,一叶知秋,寒冷的伤迅速爬满手指,时间都去哪儿了?二十多年,“用上电”早已变成“用好电”,吹风雨打都不怕,精益化管理和优质服务牢牢刻印在每一个电力工作者的心中,现在是新时代,践行“人民电业为人民”我们一定可以,行胜于言,路从脚下始。

2020年10千伏大麻窝配变改造工程现场,目前已经完工投运。王敏 摄


2020年110千伏金沙变夜景。王敏 摄


还记得汶川地震吗?余震源源不断传到小县城的时候,每一个电力工作者都没半点放松,保证居民日常用电以及大客户工业用电,最重要是的高考的预备角已经吹响,不让莘莘学子的复习冲刺受到影响,是我们必须履行的承诺。

2019年新入企员工在110千伏金沙变参观学习。王敏 摄


2020年工作人员在110千伏金沙变开展设备测温。王敏 摄


还记得特大暴雪吗?风雪不能阻挡每一个游子归家的步伐,更不能阻碍每一个电力工作者前往事故点抢修的脚步,跌倒就爬起,饿了掏出干粮,渴了更不用担心,即使随身携带的矿泉水已经结冰变成沉甸甸的“武器”,还能就近抿一口干净的积雪,又解渴又提神。大自然银装素裹,整个世界都是白茫茫的,在这苍茫天地间我们就是最亮丽的颜色。

2020年金沙供电局大楼。王敏 摄


还记得万物复苏的春天,我们上门开展用电检查服务的身影吗?还记得夏季暴雨连连,我们立下防汛保电的军令状吗?还记得硕果累累的秋季,和客户一起聊着丰收的喜悦心情吗?还记吗,还记吗,那些无数过往,也许经常来你家的抄表员已经退休,不要担心,你的片区经理已经在工作岗位上了。也许你的父亲母亲还习惯排队来营业厅缴费,不要担心,你的微信快关注“南网电网95598”吧,一机在手,轻松搞定交电费。

暮色四合的小县城金沙。周鑫 摄


小县城金沙在祖国母亲广袤的土地上也许并不起眼,但小县城夜晚越来越美丽的灯火让每一个居住其中的人都开心、快乐着。每当暮色降临,我喜欢停留在办公室的窗前,远处的山可以看见轮廓,偏岩河在五彩灯带的照射下越加温柔可亲,还有从每家每户透出的或橘黄或莹白的光,看见黑夜里的万家灯火,我便不由得想起,守护光明的无数电力工作者,守护平安的无数警察,守护干净的无数环卫工人,还有...我在小县城生活得很幸福。

暮色四合的小县城金沙。周鑫 摄


策划:黄颖 艾俊平 张子魁    执行:赵雅君 周小博    设计:张方方 于艺晨

Copyright@中电传媒新媒体编辑部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