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中国电力新闻网-专题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电”亮生活

走向小康生活·大国之变丨洞洞变电站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时间:

洞洞变电站

赖珊 胡铃

  1966年,达州市土主镇庙潭村的一座山上,来了一群人。常年鲜有人烟的荒山野岭突然热闹了起来。

  乱石嶙峋,崖壁陡立。密林掩映下的一座崖洞——“老君洞”里,110千伏土主变电站建立了起来,当地人都称它“洞洞变电站”。

  

  1970年投运,“630”是它的代号

  1970年,刚刚毕业的徐重发被分配到达县(现达州市)的川东电力指挥部(现达州供电公司的前身),担任110千伏土主变电站的首任站长。

  那些年,国家正开展“三线建设”。为保证重要国防铁路——襄渝铁路和其他军工单位的用电,代号为“630”的110千伏土主变电站开工建设。这是当时达州第一批建设的5座110千伏变电站之一。

  “站址地处荒山野岭,交通不便,建设任务非常艰难。所以1966年土主站就开始建设了,直到1970年才建成投运。”徐重发回忆起建站的经历,十分感慨。

  放炮凿岩、排石挑土、挖山修路,参建队伍凭力气、靠双手,硬是把一个小山洞扩建成能容纳一个110千伏变电站主变的防空洞,把约48吨重的变压器挪进了洞里,把复杂的电气设备分散安装在山上。

  “三年刨一个坑”,在单位里流传至今的一句话,真实地反映了当年建站的艰辛。

  土主变电站投运初期,首台变压器容量为15000千伏安,主要供应军区单位用电,同时也满足了襄渝铁路沿线的施工用电。

  直到1983年12月,襄渝铁路电气化工程正式投运,土主变电站才圆满完成了“三线建设”的使命。

  1984年,土主变电站2号主变扩建投运,容量为15000千伏安,一方面满足当地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用电需求,另一方面,为当时如火如茶进行的“四个现代化”建设输送源源不断的电能。

  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土主变电站负荷约为1.7万千瓦,年供电量约为1亿千瓦时。

  

  “与世隔绝”的变电站里,还有小孩出生

  那些年,在那个偏僻的变电站,员工的工作和生活是一体的。

  除了紧张的工作,艰苦的生活是站里几代人最难以磨灭的记忆。

  汪海涛,1990年调到站里工作,2005年才离开。

  她回忆说,蚊子多、飞蛾多、蛇多,这“三多”是土主变电站的“特色”,也困扰了这里的员工几十年。

  那些年,员工们一年到头吃住都在站里。在山间,搭几间瓦房就是他们的宿舍。住的还能将就,但吃的就全部自给自足:蔬菜和肉食都是靠“自力更生”。

  他们在站外的荒坡上开辟了一个菜园子,从播种、浇灌、除草到收获,都是自己动手。后来还在宿舍旁边垒起了猪圈,自己养猪以解决肉食之困。

  汪海涛回忆起站里的时光,仍然心有余悸:“当年在站上的时候,一个人不敢在天黑的时候出门,担心遇到各种动物,比如蛇、蝙蝠等等。”

  变电站的生活也给了她很多美好的回忆。那时候,他们自制纸牌娱乐,输了的就“记账”。等宿舍前面那棵樱桃树快成熟时,就罚输了的人吃没有完全成熟的酸樱桃。

  还有一件事,汪海涛更是忘不了:她曾在站里亲手接生了一个婴儿。

  1991年一个寒冷的冬夜,汪海涛不值班,便早早地回房休息。8点刚过,她突然听到隔壁屋在呼喊,她没听清在说什么,就过去探个究竟。

  原来是同事杨学源的妻子身怀六甲前来探亲,不料那晚突然肚子疼。汪海涛看到杨大嫂躺在床上痛苦呻吟,杨学源不知所措地呼喊:“谁会接生?”

  当时站里只有两名女同志,一个是23岁、有一个1岁小孩的汪海涛,另一个是19岁的姑娘李昌红。眼看着杨大嫂快要生了,汪海涛决定硬着头皮上。

  孩子很快就出生了,汪海涛拿了一把生活用的剪刀在火上烤了烤,用白酒粗略消毒后剪下脐带。

  包裹孩子只能用床单和工作服,汪海涛简单地用废弃的花线绑好之后,让不当班的员工连夜走山路把这对母女送到了数公里外的乡卫生院。

  杨大嫂生的是一个女孩,因为是汪海涛接生的,就让她帮忙起了一个名字,叫“冬梅”。

  40多年老站,如今成为思想教育基地

  风风雨雨几十年,即便条件再苦,一代又一代员工都默默地坚守着这个偏僻的110千伏变电站。

  直至2009年,由于当地绝大部分军工企业的搬迁,负荷降低,土主站被降压为35千伏运行,两台分别运行了40年、26年的变压器退出运行。

  2010年,土主站在达州率先实现无人值守。那年10月,最后一名变电站员工杨礼士撤离变电站,而他已经在这里工作了整整24年。

  

  如今的土主变电站,可以看到两个界线明显的区域——一个区域是仍在运行的变压器和控制室,外面拉了一条警示线,挂着“闲人免进”的警示牌;另一个区域就是“住”着两台老主变的防空洞,所有出线设备全都拆除了,并分为“爱党爱国见忠诚”、“开拓拼搏建功业”等七个展区,将当年的工作场景和生活场景全部还原,作为国网达州供电公司"630"党员教育基地供员工参观学习。

  

  2020年“630”党员教育基地正式挂牌成为“达州市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基地”面向所有市民开放,成为综合性、公益性的思想教育基地。

  当年建站时栽下的香樟树,从一棵小苗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当年住的宿舍,墙上贴的1980年的报纸早已泛黄;当年坐着聊天的石头桌凳,已经长满了青苔……

  一切都变了,但又似乎又没变。变的是外表,不变的是初心!

  

  有一位党员在参观了变电站后,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

  奋战三线的岁月,崖洞萌牙了初心;

  奉献四化的时光,年华点燃了使命;

  你好,新时代!

  不变的是——人民电业为人民!

 

策划:黄颖 艾俊平 张子魁    执行:赵雅君 周小博    设计:张方方 于艺晨

Copyright@中电传媒新媒体编辑部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