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电网牟定供电局:彝绣“绣”出国门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时间:
电脑绘绣片,机械设备绣花。轻点鼠标,绣片变华服——
彝绣“绣”出国门
中国电力报 中电新闻网 通讯员 胡珍 记者 欧阳婷婷
“会说话就会唱彝调,会走路就会跳脚,会拿针就会绣花”,说的是有“匠人之乡”美誉之称的云南楚雄州牟定县。楚雄彝族自治州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2008年,牟定彜绣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
近年来,云南电网牟定供电局以当地彝绣产业发展为中心,持续当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排头兵”,全力做好电力供应与服务,在稳住经济“方向盘”中发挥电网力量,助力彝绣市场提速扩面。目前,全县共发展彝族刺绣店63家,年生产销售彝族刺绣产品45400件,实现产值1562万元,产品销往楚雄州内各县市、国内各省市及中国香港、以色列等地,带动了当地彝族人民走向小康生活。
传情“信物”彝绣
在牟定县的少数民族彝族聚居地腊湾村,过去有串“姑娘房”的习俗,是彝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传统文化。
彝族姑娘李玉翠就是在“姑娘房”与丈夫定下的姻缘,自从她随丈夫嫁到腊湾村后,闲暇之余都会从当地彝家绣坊接一些刺绣的活计。由于当时腊湾村地理位置偏远,不通路、不通车,一个村只有一个变压器(专变),供电线路损耗大且经常停电,很长时间无法发展农业商业厂区,在家照看老人孩子的女性几乎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刺绣成为农村妇女唯一的收入来源。
“有一次,我花了半年时间绣制一个作品,却因农忙、家务等原因,导致绣片脏污、针脚不齐,近一半成了‘废片’。”没有绣花机成了李玉翠的烦恼。从那时起,她就暗下决心一定要买一台属于自己的绣花机。
近年来,牟定供电局不断加大对全县边远山区的电网建设和农网改造力度,户表改造到了每家每户,电力也越来越稳定,彝绣产业得到大发展,李玉翠家也添置了电动彝绣设备,渐渐地,她接到了不少订单,还成了腊湾村彝绣产业发展的致富“带头人”。
如今,牟定的“姑娘房”已消失,但彝绣仍然是彝族最直接、最流行的传情“信物”。李玉翠和同村绣娘们与时俱进,还学会了玩“抖音”和“快手”短视频,通过网络将自己的彝绣作品展示给外界。在充足的电力支撑下,网上销售规模不断扩大,国外订单也络绎不绝,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绣娘与“电老表”的爱情故事
李晓燕,是牟定供电局共和供电所供电服务班班长景联和的妻子。
12年前,景联和在凤屯供电所工作,李晓燕则在凤屯镇建新村委会工作,她同时也是当地的一名绣娘。一个雨夜,由于婚期临近,李晓燕和其他几名绣娘在新娘子家帮忙绣围腰,准备连夜“加班”。没想到22时左右,家中突然停电了。景联和当时是该片区的管理员,李晓燕立刻拨通了他的电话,告知其停电情况和客户信息。但是小姐妹们都劝李晓燕打消复电的念头,毕竟外面天色那么晚了并且还下着雨,供电所的“电老表”是不可能来处理故障的。
就在小姐妹们商议着准备散伙回家时,景联和和同事骑着摩托车赶到了。看着眼前这两个淋得像落汤鸡的电力员工,李晓燕深受感动。
10多分钟后,电灯亮了,彝绣继续进行,李晓燕和景联和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知是哪一年,他们俩在双方父母和亲朋好友的祝福下走到一起,组建了幸福的家庭,李晓燕支持着丈夫的电力事业,景联和也发挥电力行家的特长帮助妻子和她的小姐妹们发展彝绣事业。
有了丈夫坚强的后盾,李晓燕大力动员身边的姐妹们发展彝绣产业,增加家庭收入。在她的带领下,绣娘们的手工绣和机绣一样都没落下,多方迎合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彝绣人的小康日子
“手工绣进度慢,一天时间打紧一点只能绣一朵花,并且价格高,顾客难以接受。”牟定县彝族刺绣协会会长王玉萍说道,“要是能用电脑绘绣片,用机械设备绣花就好了,一开机器,几十朵花就绣制完成。”
2015年,她实现了用绣花机绣花的梦想。经过近20年的扶持创新发展,牟定彝族刺绣已经由传统手工转化为机械化,由最初的传统服饰、枕头、鞋帽等单一品种发展到了车内饰品、宾馆酒店用品、框画饰品等30多类100多种。2013年,随着牟定彝和园一期的建成并投入使用,以彝族刺绣为主的彝族民间工艺品一条街已初具规模。
为确保彝绣产业的发展壮大,牟定供电局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简化用电申请资料和办理流程,使用电新增、故障报修更加方便快捷。为做好日常供电线路维护和消缺,牟定供电局推行网格经理,并成立了青年志愿服务队和突击队,为彝绣商户提供更优质的供电服务,实现从“用上电”向“用好电”转变。
“彝和园彝绣一条街用电资产没上划供电部门以前,每家店铺的用电业务由物业公司代管,停电是常事。”王玉萍介绍,绣花机在绣花过程中一旦停电,针脚和花色都会受到影响,最终影响到销售。“2017年上划到供电部门后就很少停电了,我们再也不用为电的事发愁了。”
如今,彝绣商们抓住机绣成本低、市场面广、销量快的机遇,每家彝绣商户都添置了电动缝纫机、平车、流苏分线器等电器设备,只要机器一运转便可完成整个彝绣产品加工流程。
记者在彝绣一条街见到了机绣加工商侯金成。他租了两间80平米的铺面,购买了30余台智能绣花机办起了刺绣工厂,全部由电脑控制,“只要鼠标一点,一块块绣片就在绣花机的针尖下拼接成一件件华美的服饰。这一切,没有电就都是空谈。近年来,市场物价不断上涨,只有电价不涨反降,在降低绣花成本增加收入的同时,我们也奔上了小康生活。”侯金平满脸的幸福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