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奔:愿做奔涌的“浪花”
来源: 时间:2020-08-25 18:08
【对话·青安先锋】李奔:愿做奔涌的“浪花”
“千古江夏斯文在,梁子湖畔蟹正肥”,说到梁子湖,首先想到的是青背、白肚、黄毛、金爪的梁子湖大闸蟹。但在梁子湖畔,有这么一群人,心系基层站所安全,用青春的汗水和奋斗的脚印,书写热血无悔的青春故事,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青安先锋”。
李奔,湖北鄂州人,2016年毕业于三峡大学,电气工程专业硕士,现为国网鄂州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变电专责。在“青安先锋”专项行动中结对国网鄂州市梁子湖区供电公司长岭供电所。
渐成“浪花”,不再顾虑
记者:据我所知,参加工作以来你一直是在变电运维班,作为一名“新兵”,怎么想着要加入“青安先锋”这个行列?
李奔:参加工作三年多,我主要是负责公司变电工程安装和变电设备技改这一块工作,参与变电站建设比较多一点,但供电所业务接触比较少。想要成为“青安先锋”是出于两个方面原因,一方面是趁现在年轻,学习供电所安全管理。另一方面,我研究生期间研究方向就是配电网网络结构优化与重构,供电所的工作接触配网建设方面不少,正好也想借助“青安先锋”这个平台,来一次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提升能力的“正循环”。
记者:从理论到实际,从陌生到熟悉,对你来说是个挑战吧?
李奔:我一直都挺喜欢读书,当时正好在读一本叫《学习力》的书,里面讲到:学习力是需要通过大量实践才能提高的。这也给我启示,纯粹的纸上谈兵对成长进步是没有帮助的。
记得初次去长岭供电所路上,我被同车的变电运维班师傅们调侃:“一个搞变电的怎么还去供电所搞事情?”坦白讲我当时的心理准备并不充分,很多事情对我来说是新鲜的、也是未知的。当时的心态就是走一步看一步。
记者:你到供电所之后,心里有答案了吗?
李奔:有了初步答案。刚到所里时,我就看到了鄂州公司“四不两直”督查情况通报的展板,红色标记的问题密密麻麻。跟以前想的不同,我之前搞变电运行,运行维护变电站的线路比较多,但问题较少,哪曾见到过这种情况。随后,我在本子上记下了隐患点,作为下步工作要解决的重点。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这项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要提升基层供电所的安全水平,再大的投入也是值得的,也坚定了我要做好一名“青安先锋”的想法。
记者:这些问题最后都解决了吗?
李奔:实际上,安全方面的问题,在后来的半年时间里,逐个击破,规范操作,加强反馈,都解决得差不多了。初期遇到的困难主要还是语言交流的问题,供电所老师傅及周边居民说的都是方言。因为我老家靠近黄石,梁子湖又靠近武汉江夏,刚开始有些听不懂,导致工作交流有些困难。好在我女朋友就是梁子湖区长岭镇本地人的,她总是耐心地教我,利用普通话和长岭话“双语”跟我讲解常见的词语发音和含义。很快,我就能基本听懂长岭话了。
记者:语言问题解决了,跟同事沟通起来就会顺畅了不少,融入其中没什么问题吧?
李奔:语言沟通没问题了,但在沟通方式上又有了问题。你也知道,我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到了相对“单一封闭”的工作岗位,跟人沟通交流不多,所以说话喜欢“直来直往”,不太顾忌他人的感受。
2019年初,有次所里开会交流的时候,我当面给同事提了不少意见,有些工作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让一些同事“下不了台”,有些难堪。后来,有老师傅跟我指出了这个问题,我渐渐发现跟人沟通是要掌握技巧的,不能“一根筋”式地沟通,不然后面跟同事的工作协作就会有芥蒂。现在我很注意说话的分寸,哪些话应该私下沟通,哪些话又应该直接表达。
激起“浪花”,细心用心
记者:这种转变,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你开始成长了。听你身边同事说,你在工作中很细心,经常能够发现设备隐患。
李奔:在供电所履职期间,我经常会参与一些配电设备“巡视”工作,老师傅们一丝不苟检查地工作态度,潜移默化影响着我。很多时候习惯成自然,用心也会成自然。
成长其实是很明显的。记得刚到所里,我完全是一个“小白”,不会看这些设备,线路的连接点等很多小细节都注意不到,填写记录都不知道下笔。
记者:是专业方面积累不够,还是缺乏现场经验?
李奔:两方面因素都有,我的本职工作是变电运行专责,受“院子文化”的影响很大,简单说就是在一个变电站里,安装、调试、检修设备都在一个区域里,涉及内容也不会太多,临时突发情况也很少。但到了供电所就不一样了,每次巡查的台区范围大,出现的各种小状况较多,比如台区配电柜门未关、10千伏线路对树枝放电、10千伏出线避雷器铜铝过渡线鼻断裂等等……一开始我挺“懵圈”,只有看老师傅怎么做,我就跟着怎么学。慢慢,我也养成了记工作笔记的习惯,会把这些小问题和处理方法记下来,下次巡线多留意,多观察,自然而然经验就积累起来了。
记者:看来你是个“细节控”啊!确实如你所说,小问题不及时处理,可能发展成大问题、大隐患。
李奔:我很赞同你这个观点,一个小问题不解决,真的可能诱发大问题。今年5月,500千伏吴都变电站送电前夕,在对220千伏输电线路做最后的巡线过程中,我感觉220千伏蒲沙线#80-#81杆与下发10千伏线路距离有点近,一起巡线的同事说:“感觉还好吧!”
“220千伏输电线路正常安全距离是多少,总不能凭感觉吧。”我很疑惑,于是查标准、现场估测距离(3.2m左右),低于正常4.0m安全距离,便立刻通知线路运维单位及调度中心,及时处理完后一次性送电成功。
记者:看来在履职期间,你专业知识得到了强化拓展,变电和配电设备之间的检查也都逐渐熟悉了。
李奔:确实收获很大。没来所里之前,我在给变电站操作送电的时候,给后续配电工作预留的时间很难准确把握,这样就容易影响变电站送电进度。因为当时我对配电工作这块的流程都不清楚,只能“依葫芦画瓢”。这一年多来,通过政策和规章的学习,加上实际操作,我对配电工作熟悉了不少,当我再进行送电流程的时候,我就知道具体怎么调配每个节点的时间,怎么整体协调配合。有一说一,这对自己工作“计划性”“大局观”的养成太有帮助了。
记者:我能感受到你对工作很用心!但这么忙,你陪父母、女朋友的时间多吗?
李奔:他们都挺支持我,不过我特对不起爸妈,因为周末有时候要去供电所干活,有时候要加班完成本职工作,基本上一两个月才能回家一次,同事总是开玩笑说我“像是在外地上班”。另外,虽然陪女朋友的时间少了,但我觉得我们之间又多了一个话题,因为她从事调度工作,对配电具体设备不是很熟悉,我们一起压马路时,我总是指着路边TTU等设备跟她讲解,当她的“老师”感觉挺好的。
记者:自己努力,再加上家人的默默支持,肯定会取得一定成绩的,这一年多来肯定收获满满吧?
李奔:“共同成长”是我最大的感受。2018年长岭供电所荣获鄂州公司供电所同业对标A类第一名的好成绩,我个人也获得公司安全生产先进个人称号,并作为鄂州公司“青安先锋”代表,去年参加省公司“青安先锋”座谈会,算是没给“后浪”们拖后腿。
刚才也说了,无论是从专业学习还是从心智成熟,我觉得进步了不少,在所里的工作对我的本职工作也有不小帮助。特别感谢老师傅们,感激这个“青安”这个平台给我提供机会。
奔涌“浪花”,勤学成长
记者:这挺好的,本职工作和供电所工作相互促进,这个能具体谈下吗?
李奔:履职期间,所里业务交流的氛围挺好,也经常会有其他供电所的同事,过来开业务研讨会,交流分享工作心得。鄂州公司在配网自动化这块工作,走得比较靠前。有一次,我对大家讨论的配网自动化故障定位算法很感兴趣,回家翻了很多书,查了不少文献,发现算法其实可以更完善,于是写了篇带有探索性质的论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
在所里工作后,我养成了这种在实际工作里,发现、探索问题的习惯,所以在自己本职岗位中,也继续保持着这种“好奇心”。此前我申请成功了两个变电方向的专利,最近又开始琢磨新的专利设计了。
记者:厉害了,这种学习态度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目前,这一批“青安先锋”专项工作已经结束,接下来有什么打算?
李奔:结对工作阶段性完成,但未来的路还很长。这段经历让我成长了很多,自己也通过招聘成为市公司运检部变电专责,虽然工作岗位不同,但还是要继续发挥好“安全员、监督员、示范员和联络员”的作用。如果还有机会,我打算继续强化营销方面的业务技能,让自己能力更全面。毕竟这一年多履职经历中,营销方面工作涉及得比较少,是一种遗憾。“青安先锋”是一辈子的事。
记者:“青安先锋”是一辈子的事,这是这项工作对你成长的启发吗?
李奔:在我看来“青安先锋”是一个符号,它代表着咱们青年人去供电所锻炼不断成长,突破自己。一方面要好学、乐学、勤学。在工作中,要克服“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去结对”的错误思想认识,端正学习态度,合理安排时间,自觉把学习融入工作、融入生活,主动请教供电所老师傅们。另一方面时要沉住气、戒骄、戒躁。专项工作中,可能会有各种挫折与困难,但是要及时调整,戒骄戒躁,安心扎根基层,虚心学习、踏实工作。即便离开了锻炼的岗位,也要带着这股“青安先锋”干劲去完成好本职工作!
这次活动中“青安先锋”的主力军是90后,作为“后浪”的我们都表现出了不同的精神特质。坦白地讲,奔涌的“后浪”的我们只是表层,“后浪”底下的水流、浪花才是中流砥柱,我们更重要的就是要沉下去,踏踏实实做好工作,坚于心、立于言、勤于行,早日成为公司发展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