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中国电力新闻网-专题 ->国网湖北电力“青安先锋”百千万成长计划 -> 对话“青安”

周世祺:在蜕变中成长

来源: 时间:2020-08-04 13:37

【对话•青安先锋】周世祺:在蜕变中成长

  “你的后备保护绳挂得太矮了,再往上面挂一点,这样既安全又方便作业。”6月29日,在孝感市孝昌县花西乡的一个作业现场,周世祺正在纠正着现场作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

  周世祺,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人,2012年毕业于三峡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青安先锋”专项工作中结对国网孝昌县供电公司周巷供电所。2019年4月,成功竞聘为季店供电所副所长;2019年9月,成功竞聘为国网孝昌县供电公司大庙供电所副所长(主持工作);2020年5月担任大庙供电所所长。先后被评为省公司抗疫情保供电先进个人,省公司劳动模范;获得省公司2020年“青年五四奖章”。

学思渐悟

  记者:你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很文静。干干净净的衬衣、厚底的眼镜,像一名教师。很难想象你毕业后就一直在配电班组,能给我讲讲这段经历么?

  周世祺:确切地说没有一直。我在检修建设工区工作过4年,在运维检修部工作过2年。我2012年入职时,作为一名从校园进入公司的菜鸟员工,起初很长一段时间处于懵懂、茫然的状态,因为书本所学与实际所做相差甚远,参与实际工作后我也感受到现实与理想的落差,心理上存在一定的憋屈。

  记者:从校园到工地确实是一个很大的环境变化,那么你是如何适应地呢?

  周世祺:沉下身、静下心、扎下跟,从小事做起,从每天抓起。自己始终坚持着“厚脸皮”态度,不懂就问、不会就做、出错再改,坚持着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

  那段日子,起早贪黑是常态,早上四五点钟起来施工,半夜九十点可能还在加班,与老一辈师傅们打成一片,吃、喝、工作都在一起。登杆塔、砍树障、捅鸟窝、做资料、学系统……什么都做,亲身经历了基本所有安全生产工作。师傅们也慢慢把我当“自己人”,倾囊教授他们的工作经验和业务知识,这些让我迅速的熟悉了各项工作流程,自身专业技术水平也明显提高,很快成为了“三种人”。

  记者:有句老话叫做“年轻时吃过的苦,都会成为你未来的路”,后来你去了技术管理岗位,技术管理工作与现场班组的工作有什么不同?

  周世祺:当了几年的“野战兵”,突然让我从室外转移到室内,一时间很不适应。搞技术管理,主要是进行数据收集、工作分析、计划编制、周期总结等任务。数据的准确性、流程的规范性、分析的透彻性、总结的到位性,各项工作要求标准都很高,一开始有些吃力。但“不磨不练,不成好汉”,面对新挑战,我也不断给自己加压,同时向同行取经、向先进学习,做好每一件事。

  这个时期里,我不再像刚入职时那样,认为只要不断跟着出去做事,就是成长进步了。我重新认识到,必须要有深刻思考的能力,要经常对工作任务追根溯源,而不是盲目完成。

  记者:从实干到研究,再回到实干,这似乎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周世祺:是的,技术管理的经验给了我一些启迪,两年后,我以副班长的身份重新回归到施工现场,我看问题更透彻了。并且通过了实践经验和技术管理的融会贯通,我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了,希望能够通过自己努力,为班组带来改变,而并非仅仅完成任务。

  出去两年再回来,我发现生产作业现场还是“一成不变”,很多工作方法和管理手段多年没变,工作效率没有提升,工作难点没有解决。作为年轻人来讲,那种不服输和冲劲就刺激着我,让我不断思考如何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质效。

  一开始,我尝试着优化工作流程、带领班员处理日常难题,搞一些小创新、小革新,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带动班组的转变。我觉得,我一定还是欠缺了什么。

  深耕细作记者:所以你选择进入供电所工作,补全自己的知识面?

  周世祺:我一直认为基层供电所是最能够锻炼人、磨砺人的地方,供电所作为直接服务群众,涵盖生产、营销、党建等各专业,业务面包含10千伏及0.4千伏居民用电,接触人员包括供电所员工、农村居民、政府部门、企业大客户等,能够体验到全方位的电力工作流程,所以我想通过扎根供电所来进一步提升自身综合能力。

  在2018年借着三项制度改革的春风,公司组织了供电所副所长竞聘,我报名参加了。在参加竞聘前,说实话我很犹豫,毕竟来到公司只有6年,比我资历长能力强的大有人在,但我还是想拼一把,当时我也没有想到自己会竞聘成功。

  记者:新的工作环境,肯定会有新的心情。感觉怎么样? 

  周世祺:我一开始结对的周巷供电所在农村,周围都人烟稀少没有地方可去,我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呆在所里面,一到晚上结束了工作之后,所里就显得很寂静,这让我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白天遇到的那些问题。

  我之前在班组工作的时候,主要是面对线路,我只需要单纯的跟设备打交道。我处理的业务也都与检修和技术有关,相对而言比较单一。

  而供电所的业务面非常广,需要跟用户接触和与老师傅沟通。所以我刚开始去供电所的时候有些不太适应,显得有点“不接地气”,供电所的老师傅们也不太能接受我,觉得我与他们的办事风格有差异。

  与此同时,我到供电所之后,接受了新的工作内容和任务,也遇到了之前没有遇到过的很多新鲜的事情,这些都给我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和挑战。但是因为是年轻人嘛,所以有点热血,这些全新的挑战令我非常兴奋,我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一下子就提上去了,非常想干出一番成绩,从而发挥出自己更大的价值。

  记者:住在供电所里对你的家庭生活有没有造成什么影响,你的家人对此有什么看法?

  周世祺:因为工作性质原因,长期以来,我和妻子基本只能够偶尔周末和节假日期间回家团聚一下,长期仅通过电话或者视频保持联系,今年刚好是“七年之痒”(笑)。尤其是在女儿2019年6月出生以后,因为在供电所工作任务繁重,基本很少回家,所以我感觉很亏欠家庭。但是因为妻子也是供电员工,她明白我的工作模式,理解我的难处,包容我不能照顾家庭的原因。所以有家里人支持的后盾,我也能够安心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工作上。

  但是如果工作不忙的前提下,我也会把休息时间全部放在陪伴家人上,来弥补自己对家庭的责任。

  记者:你刚才提到了你到供电所之后遇到了一些之前没有遇到过的新鲜的事情,可以给我们分享一下吗?

  周世祺:有个事是这样的,我刚去所里那会儿,有天晚上在值班,突然接到了一个抢修的电话,是一个农户打来的,语气焦急地说养小鸡的温室停电了。那是我初次接触这种跟用户打交道的情况,刚开始说实话我有点不知所措,但是我感受到了农户强烈的用电需求,所以我想要尽力去帮助他。

  我连夜联系了几个值班的同事把我们所里的发电机送到了他的养殖场,给温室及时通电以解燃眉之急。直到第二天我们把故障修复好之后,再把发电机运回了所里面,农户老伯对我们连声感谢。通过这件事,我认识到了供电所的工作其实有很大的社会价值,对我个人而言,不单只是做好供电服务,更是一种回馈社会。

  记者:这种觉悟值得点赞!那么你在供电所的工作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一些困难?

  周世祺:主要是沟通上的困难,我现在所在的供电所大部分师傅都与我有着较大的年龄隔阂,差别最小的也比我年长个一二十岁。他们大都在一开始不太看好我,觉得我工作经验没有他们多,对用户低电压还有现场的理解不如他们。

  比如有的时候我强调一些安全措施,师傅们会和我说:“我上了一二十年班,你才几年班,我这样处理并没有发生过任何问题,不需要你这小年轻给我讲大道理。”

  记者:老师傅固然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但这并不能成为忽略掉安全规范的理由。那么你是怎么应对的?

  周世祺:因为我是本地人,所以我经常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主动与老师傅们用方言聊天和沟通,以此来拉近与他们的距离,同时我还在晚上值班的时候参与值班师傅们的聊天,尽量增加和他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记者:一般聊什么?

  周世祺:各种事情啊。大到国际新闻、国网战略,小到八卦闲谈、身边趣事。比如供电所周围有菜地,平时休息和周末的时候,师傅们会到地里面种些菜,这时候我就会主动去帮忙,听他们讲一些农村的事情,我还会问他们一些有关庄稼的问题。有次中午吃完饭我们去地里面闲聊,我问到“这是什么菜?”然后他们说“这是地菜,你中午食堂吃饭不是才吃了吗?” 我就摸了摸后脑勺说“我中午吃饭还知道是什么,在地里我就不太清楚了。”他们笑了起来,我也跟着笑,这个时候我就能感觉到我与师傅们之间的距离拉近了。

  记者:看来你已经能够和师傅们打成一片,那么作为供电所的管理者你还面临着哪些问题?

  周世祺:我现在所在的供电所电网基础薄弱、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服务客户群体类型不一,导致日常工作任务繁重、人员执行力不强、琐碎小事过多等,给我带来很大的压力。

  记者:你又是怎么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的?

  周世祺:我把工作重心从做具体事的“点”上,转移到梳理管理流程的“线”上。透过现象看本质,日常工作中的疑难杂症,其实折射的是人员价值观、目标取向、体制约束等深层次问题。我更多地思考是如何发挥关键人员作用,如何制定科学合理制度,促进供电所全局工作推动,来实现供电所提质增效目标的“面”上。通过自身“小力”来盘活集体“大力”,为供电所发展出谋划策,进而增强电网可靠性、员工主动性。

  记者:你前后在三家供电所工作过,从周巷到季店再到大庙,有啥不一样的感觉么?

  周世祺:两年时间里,我经历了三个供电所,每个供电所人员安全意识不同,安全能力不同,安全管理基础不同。比如在周巷供电所时,人员技能水平较高,但安全主动性不足,容易忽视安全管控措施造成不规范或者违章行为;在季店供电所时,人员综合素质较高,安全意识很强,但电网基础相对薄弱,线路和设备运行年限长,老旧、破损严重,现场安全风险较高;在大庙供电所时,人员老龄化严重,安全学习能力较差,无法适应当前高标准的安全要求和管控手段。

  记者:三个供电所,三次不同的历练,看来你的“青安之路”非常精彩,感觉收获如何?

  周世祺:收获很大。通过更加系统、更加全面的安全管理工作,使得我的安全风险辨识能力逐步增强,并且作为供电所负责人,我的安全统筹管理的综合能力也持续提高,得益于此,我成功通过了省公司安全等级二级认证。

  再就是我与师傅们沟通协调的语言能力不断提升,比如原来刚开始时纠正现场安全不规范行为的时候,我只会说书上是这么写的,安规规定不能这么做,沟通起来会很生硬,师傅们也不接受我,嫌我烦。现在我更多地是通过解释违章行为带来的危害性,从人身、家庭、利益等方面让师傅们感受到严重后果,从而理解并接受我的纠正。

  记者:看来无论是业务能力还是个人素质你都有了显著的提升。你对“青安先锋百千万成长计划”有什么建议吗?

  周世祺:我觉得要想让“青安先锋”工作效果最大化,最好能让年轻人扎根或住在供电所,原地进行结对,或者固定“青安先锋”开展工作的频率。

  此外我还建议可以多开展一些针对“青安先锋”的专业性的培训,因为参与“青安先锋”的主要还是一些工作经历不长的青年人,他们的安全知识体系还不是很健全,开展培训可以让青年员工拥有更加成熟的安全管理知识,这样更有助于他们下沉到基层供电所去施展才华。

  记者:你对“青安后辈”们有啥想说的么?

  周世祺:我想说,作为一名电力员工,我们首先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要把为企业不懈奋斗作为自己的前进目标,在企业中实现个人价值,把个人价值融入企业发展。同时作为一名“青安先锋”,要懂安全、会安全、要安全,把安全理念扎根在自己心中,把安全流程和要求应用到供电所管理当中,用年轻人的热情和创新的思维助推供电所安全管理提升,实现供电所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双赢”。

  叶天凯

,2016年研究生毕业于上海电力大学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专业。先后在孝感检修分公司变电检修室、孝感公司调度中心继电保护室轮岗实习,在汉川供电公司调控分中心和里潭供电所工作。在“青安先锋”专项工作中结对国网汉川市供电公司南河供电所。

策划:黄颖 李蕾    执行:韩懿 张栋钧 易少伟    设计:张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