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135+1”激活党建末梢神经
来源: 时间: 2020-10-14 17:20
韩茜 谢珺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党支部是党的基层组织,抓好基层党建工作是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南院”)以问题为导向,一方面,抓好基层党建工作标准化建设,另一方面,通过开展“一支部一品牌”创建,激发党支部活力,形成了党支部建设“135+1”管理法,该管理法的运用有效提升了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实现了支部工作“减负增效”。本文通过对“135+1”管理法的介绍,希望对国有企业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一、党支部建设“135+1”管理法产生的背景和意义
(一)提升党建工作质量的需要
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也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近年来,中共中央相继印发《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试行)》,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支部建设的具体体现。作为国有企业而言,支部建设标准高,党建工作任务重,书记委员中,兼职的多,专职的少,“人少事繁”是主要问题。如何加强支部建设,实现支部规范化管理,提升支部党建工作质效成为党支部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党支部标准化建设的需要
当前,国有企业往往是按照业务属性划分的党支部,担任书记委员的又主要是一线的业务骨干,除了开展党建工作外,还要承担艰巨的生产经营任务。为了便于党支部开展工作,国有企业党建标准化工作已开始推行多年,但标准化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侧重于从省政府国资委或者上级集团的层面进行宏观的党建制度标准化方面的指导;有的是将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化体系引入党建领域;还有的是从企业党委的层面分析标准化目标、途径或者成效。这些研究和实践不存在孰优孰劣,只不过站的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中南院主要从党支部建设的现状出发,紧密结合企业实际,将标准化融入支部建设,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建制度、搭平台、强指导、重实效,形成了一套独有的党支部管理法。
(三)推动党建与中心工作融合的需要
党支部标准化建设能够解决支部活动规范化的问题,但是很容易出现党建与中心工作“两张皮”现象,这就需要各支部找准党建与中心工作结合的切入点。其中,支部品牌建设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它鼓励支部在完成“共性”工作的同时,实现差异化发展。“差异性”是支部品牌的基本特性,党支部只有善于把握这种差异性才能将支部活动从“被动执行”转变为“主动策划”,才能真正找准党支部围绕中心、服务中心的难点进行重点攻关,实现党建与中心工作的融合。
二、党支部建设“135+1”管理法的具体做法
中南院从党支部建设实际出发,在总结近几年支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支部建设独有的“135+1”管理法。
(一)“135”打造标准化支部
这里的“1”是指用好一个智慧党建e平台,“3”是指实现三个标准化线下文件动态维护,“5”是指达到标准化五个维度目标的达成。为了便于党支部书记委员开展支部工作,中南院紧扣党支部工作的内核研发了智慧党建e平台。平台设置了包括党支部、党员信息,发展党员,组织关系,党费管理,党内先进和党内统计七大板块,将支部活动纪实、民主评议党员、组织发展、党费管理、党内评先表彰和党内统计等党支部日常核心工作纳入平台管理,通过支部委员和专职党务人员实时填报实现数据库的动态更新。实际上,平台的使用和动态更新过程就是党支部基础工作规范开展的过程。
党支部除了通过智慧党建e平台可以实现基础党建工作线上办理外,还通过《党支部活动记录本》《党费交纳使用管理登记簿》《发展党员档案袋》这三个标准化文件实现对“三会一课”、党费使用管理和发展党员的规范记录,使基础党建工作的规范性进一步增强。
为了进一步规范党支部活动,中南院滚动修订了《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党费和党组织工作经费管理办法》、《发展党员工作办法》、《党支部选举工作办法》、《党支部工作考核办法》、《党员组织关系管理办法》等十几项基础党建制度,为支部标准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依据。此外,中南院还专门设置了党员活动室供各支部开展活动,提供硬件支持。结合智慧党建e平台和三个线下标准化文件,各党支部最终实现的是五个标准化的目标:信息台账标准化、组织生活标准化、党员管理标准化、党费管理标准化、活动阵地标准化。
(二)“1”实现一支部一品牌
这里的“1”是指一支部一品牌。基层党支部承担的生产、经验、管理任务各不相同,党员职工队伍组成也各有特点,如果采取“一刀切”的方式组织开展活动,容易使支部活动方式单一、针对性不强、与自身工作结合也不够。因此,各支部只有抓住“公司的重点工作、部门的生产任务、党支部的比较优势”三个关键点,找准支部在生产经营、市场开发、安全质量、规范管理等方面的“痛点”“难点”重点攻关,并围绕中心工作做好精准发力、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才能形成支部的特色品牌。
(三) “+”发挥合力
这里的“+”就是强调支部的标准化建设和品牌建设要发挥合力,不能割裂开来。有的支部工作开展只满足于完成“规定动作”,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引导的方法创新不多、亮点不多;有的支部活动开展不少,也有不少创新点,但是党建基础性工作做得不到位,比如发展党员的程序不到位,谈心谈话制度落实不到位等等。党支部工作的开展只有做到“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1+1>2”。
三、党支部建设“135+1”管理法的成效与反响
中南院党支部建设“135+1”管理法的运用为党建工作的“神经末梢”构筑了“坚强堡垒”。
(一)实现支部工作“减负增效”
立足“减”字作文章,围绕“简”字求创新。通过党建工作制度的规范、党建信息平台的运用、三个线下标准化文件的动态管理和党员活动室的利用提高了支部工作流程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使支部工作实现了由“经验型”向“科学化”的转变,真正实现了“减负增效”。
(二)支部品牌建设成效突出
在做好“135”“规定动作”的同时,各支部积极做好“自选动作”,打造支部品牌。从2016年至今,中南院有20多个支部申请创建自己的支部品牌,国际工程支部“高举党旗,争创国际工程新业绩”、发电四支部“党员直播间”,勘测三支部“地基安全卫士”、工程总承包支部“流动的旗帜”和电网一支部“全球互联 电力行者”先后被评为公司第一批和第二批党建品牌。国际工程支部被评为“中国能建2015-2017年度先进基层党组织”,发电四支部被评为“2018-2019年度中国能建基层示范党支部”。
(三)党建与生产经营融合成效明显
各党支部运用“135+1”管理法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上,而是落实到具体的行动和举措中,聚焦到生产经营的“急、难、险、重”中,促进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如系统规划支部积极打造“能源智囊 华中智库”支部品牌,与国家电网华中分部规划统计部党支部共同开展党建“联学联创”活动,提升了中南院在业内的影响力。再比如新能源支部持续打造“风行光明”支部品牌,抢抓国家风电光伏政策契机,整合内外部资源,实现清洁能源业务的加速发展。
四、用好“135+1”管理法的经验与展望
(一) 明确分工、严格对标
“党建立得住,关键要看党支部。支部强不强,主要还看‘领头羊’”。支部书记一定要担起这个“领头羊”的职责,明确职责,做好分工。坚持问题导向,做好对标提升。根据上级党组织在支部工作检查指出的问题找差距、补短板。通过横向比较,学习标杆,查找差距,对标整改,按规定统一建好各类台账资料,做到资料齐全、动态更新、查用便捷。
(二)重视实效、防止虚化
在党支部建设“135+1”管理法运用的过程汇总,有的支部的活动记录看似符合标准化要求,但实际上是应付检查,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比如有的支部“三会一课”的记录满足了频次和时间的要求,但是内容上缺乏深度。所以,党支部在运用“135+1”管理法时一定要防止表面化、形象化,要把组织生活、发展党员、党费使用、主题活动开展等基础党建工作的开展落实落细,只有这样,“135+1”管理法才会有最稳固的根基。
(三)紧扣目标、围绕中心
党支部建设品牌的确定一定要紧扣企业和部门的发展目标,要围绕中心做文章,否则,就会出现党建与日常工作“两张皮”。从中南院这两轮品牌创建的实践来看,品牌建设成效突出的党支部都是紧扣目标和中心工作的支部,例如,工程总承包支部“流动的旗帜”就是紧扣总承包项目建设来创建支部品牌的,党支部在符合建立临时党组织条件的项目部向公司党委申请成立临时党支部,让党旗飘扬在工地,让支部活跃在现场,将党建工作优势转化为项目建设优势,力争实现完成一个项目、树立一面旗帜。
(四)加强监督、持续提升
有效的检查与监督是夯实党支部建设的重要基础。为了加强对党支部建设的监督管理,中南院每个季度都会检查党支部“135+1”管理法的落实情况,通过将检查考核结果与“双文明”考核挂钩,对未按要求开展支部工作的支部所在部门进行扣分扣奖处理,并与年底评选先进党支部优秀党务工作者挂钩。另一方面,每两年开展一次“一支部一品牌”评比,鼓励各党支部创建特色支部品牌,被评为特色品牌的支部经验在全院范围内宣传推广。另外,品牌的创建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持续创新、不断拓展的过程,针对已经被命名的党建品牌,如果品牌不能够做到持续创新,也有可能被“摘牌”。
党支部“135+1”管理法给支部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抓手,一方面,它解决了支部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问题,另一方面,它鼓励支部结合自身特点进行创新,二者的完美结合有效激发了党建末梢神经,为党员干部施展才华、发挥作用提供了有效途径,为企业生产发展注入了不竭精神动力。在实践中,只有不断摸索、总结,既做好“规定动作”,又做好“自选动作”,才能真正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也才能以一流党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