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中国电力新闻网-专题 ->全国电力行业优秀党建成果巡礼 -> 思想建设

国网陕西汉中供电公司:精神文明建设“五步”联动助推扶贫攻坚

来源: 时间: 2020-09-16 17:11

  李晓东  蔡强  张帆  段海涛  李少宇

  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汉中供电公司

  国网汉中供电公司是陕西省汉中市首批“全国文明单位”,自2009年1月起保持该项荣誉至今,2015年作为省级扶贫团成员单位,重点承接南郑区两河镇仰天坪村“两联一包”包扶任务,公司始终站在讲政治的高度,积极履行“全国文明单位”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将精神文明建设与扶贫攻坚深度融合,以“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的思想为指导,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培育有道德、有文化、自立自强的新农民为目标,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实施“志智双扶”,全力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有效提升了公司及包扶村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水平,充分展现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风采,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背景与意义

  1.精神文明建设是脱贫攻坚强大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神文明建设是实施脱贫致富战略的重大内容之一。”在推进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既要“物质扶贫”也要“精神脱贫”,通过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啃下扶贫攻坚“硬骨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贫困农村多处于偏僻山区、信息盲区,观念滞后,主动脱贫的干劲不足,加之受众能力所限,思想宣传难以全面有效覆盖,政策方针不能及时深入人心,有些贫困户对党中央提出的战略布局和精准扶贫知之甚少,贯彻执行政策方针的思想根基不牢固。“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志气”,精神贫乏更甚于物质贫乏,要实现真正的扶贫,必须首先在精神上脱贫,如果精神上不能够脱贫,就难以战胜贫困,反而被贫困压倒。

  2.精神扶贫是扶智、扶心的根本目标所在。精准扶贫关键在于“授人以渔”,而“精神扶贫”与之不谋而合。俗话说的好,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在扶贫送温暖的同时,更要从思想上、精神上进行帮扶,引导困难群众对待扶贫,既心怀感激、好好珍惜,又有羞耻心、进取心,鞭策自己,回报社会。同时,大力弘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时代精神,引导困难群众正确看待贫困,摈弃“等靠要”和消极绝望思想,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斗志,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学技术、找门路,用自己的双手摘掉贫困帽。只有如此,才能够彻底摆脱输血的观点,而成为“造血”,为“授人以渔”的目标迈进。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永恒主题。大力推进精神扶贫,让贫困群众从“要我脱贫”变“我要脱贫”,是致富路上经验的根本启示。我们要让核心价值观看得见、摸得着、能理解,以问题导向解决部分群众等、靠、要思想,大力宣传精准扶贫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让群众既“富口袋”又“富脑袋”,使脱贫对象真正成为精准扶贫的主体。

  4.精神文明建设是“精神脱贫”坚定不移的信念支撑。有了坚定的信念,贫困地区人民才能鼓起勇气战胜贫困,才能把理想变为现实。开展扶贫工作,不仅要重视物质上的帮扶,更重视思想上的帮扶。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全面提升农民的生产经营、专业技能和社会服务素养,使他们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树立脱贫致富的标兵和典型,利用榜样的力量点燃他们的勇气,利用正面典型给他们以脱贫致富的希望,为持久脱贫奠定坚实基础。

  二、做法与经过

  公司结合“全国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创新实施“五步”联动,通过氛围营造、政策宣贯、结对帮扶、送学上门、志愿服务等途径,解决部分贫困户“等小康、靠救济、要钱物”的惰性思维,“不愿脱贫、不敢脱贫”的落后观念,“不会脱贫、不能脱贫”的能力短板等内生动力不足问题。引导贫困群众明白脱贫攻坚的方针政策、目标举措、自身责任;感念党和政府的关怀之恩,帮扶干部的关心之恩,社会各界的关爱之恩。通过强信心、强素质、强本领,激发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争做艰苦奋斗、自强自立、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农民,为推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奠定坚实的群众思想基础,努力探索富有电网企业特色的扶贫开发之路。

  第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破除精神贫困。

  1.将“主题党日+”活动和精神文明建设、脱贫攻坚紧密结合,通过专题讲座、知识答题、组织宣讲、贫困户走访慰问等活动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在行动”主题教育。

  2.在公司办公区、电梯间、电子屏及贫困村村部、主要道路、活动广场上制作宣传栏、横幅、展板、桌牌等,加大“图说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和“厚德陕西”公益广告通稿的播放力度,用通俗易懂的内容引导广大职工和村民人人知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宣传月活动。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每两月确定一个主题,有针对性、有重点地组织开展不同类型的宣传教育活动。

  第二步:发挥行业优势实施电网阳光扶贫。

  1.专项开展帮扶村电力入户逐户排查销号工作,组织建立汉中公司包扶点及所辖两县一区贫困户基本情况档案,全面摸排帮扶村通动力电项目需求。

  2.全面落实国家电网公司阳光脱贫的工作要求,完成村村通动力电、井井通电、光伏扶贫项目接网、“1+19”重点项目等工程建设,积极服务贫困地区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升级、园区建设、移民搬迁、动力电需求等项目,助力脱贫攻坚任务完成。

  3.派驻“第一书记”,深入帮扶点开展工作调研,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制定切合实际的帮扶措施,深化“小桔灯”公益活动,全力推进扶贫项目实施,变“输血式”为“造血式”扶贫,做到“真扶贫,扶真贫”。

  第三步:以对口包扶村为主阵地,创新开展精神文明建设。

  1.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利用传统节日和重大节庆、纪念日,在帮扶村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文明礼仪大赛等活动,加强对传统礼节礼仪、风俗流变的整理引导,用优秀传统文化和乡土民风塑造文明风尚。

  2.开展丰富多样文化活动。发挥“乡村书屋”功能,以农民读书会为载体,在帮扶村形成爱读书、善读书、读好书的浓厚氛围。加强科学知识普及,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引导村民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3.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提倡邻里守望、邻里互助、团结友善,引导贫困户传递爱心,积极参与以关爱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五保户等特殊群体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活动,在广大农村营造互帮互助的和谐氛围。

  第四步:持续深化党员“三亮三比”活动,助推脱贫攻坚目标实现。

  1.组织公司党支部与帮扶村结对子。组织6个党支部包联贫困户14户27人,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头开展联户结对帮扶。组织支部党员定期开展慰问走访,教育引导贫困群众认清扶贫形势、主动参与脱贫攻坚。

  2.积极联系农技科研、医疗卫生等专业人士,开展送技术、送知识下乡活动,开展“明理、感恩、自强”主题教育活动,培育有文化、有志气、懂感恩、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解决好贫困群众精神的贫困、思想的贫困、志气的贫困和动力的贫困。

  第五步:倡导文明新风绽放美丽乡村的内在美。

  1.坚持道德标杆引领。大力宣传各类道德典型先进事迹,在帮扶村设立“善行义举榜”、开设道德讲堂,形成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

  2.弘扬优秀乡贤文化。认真挖掘梳理“老乡贤”,培育树立“新乡贤”,在“好人”中寻找“能人”,在“能人”中培养“带头人”,充分发挥乡贤影响力,树立农村新风正气。

  3.深入推进移风易俗。督促指导村民加强民主管理,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

  三、成效与反响

  1.以“养德”为魂,激发精神文明建设助推脱贫攻坚新活力。通过教育引导、文化熏陶和特色载体活动,在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大力培育企业文化、乡贤文化、民俗文化,营造工作氛围、整饬乡风民俗,弘扬新风正气,努力营造践“勤”、重“孝”、为“善”、尚“诚”、倡“俭”、崇“礼”的浓厚氛围,凝聚公司和贫困村崇德向善、向上向好道德力量。

  2.以“五风”为根,搭建精神文明建设助推脱贫攻坚新构架。正党风,强化党性修养、品德修养和党纪观念,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力投身扶贫攻坚。清学风,丰富读书学习活动载体,鼓励公司职工和广大群众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达到启发智慧、增长技能、滋养正气的效果。育家风,强化家风宣教活动,发挥各类先进家庭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形成见贤思齐社会氛围。倡新风,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文明素质培训,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淳民风,通过主题教育、志愿服务、移风易俗等,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改变民风,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3.以“育人”为本,开创精神文明建设助推脱贫攻坚新功能。帮助贫困群众解决“等小康、靠救济、要钱物”的惰性思维、“不愿脱贫、不敢脱贫”的落后观念、“不会脱贫、不能脱贫”的能力短板等内生动力不足问题,让贫困群众全面了解把握党和政府扶贫攻坚的方针政策、帮扶措施和贫困户自身的目标任务和责任义务,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感恩意识,强信心、强素质、强本领,激发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争做艰苦奋斗、自强自立、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农民,为推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奠定坚实的群众思想基础。

  四、经验与展望

  该成果自2017年实施以来,已在公司所属各党支部包联贫困户、县公司全面落实扶贫攻坚任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脱贫攻坚工作获得地方政府高度评价,2020年5月,所有帮扶村已整村脱贫。公司也顺利通过精神文明创建复查,并继续保持“全国文明单位”称号,2个县公司分获国网公司文明单位、省级文明单位标兵、省级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下一步,国网汉中供电公司将牢记摘帽“四个不摘”要求,持续开展“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共建活动,按照“十个一”建设标准,努力培育符合农村实际、易于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载体,帮助贫困村建设农家书屋、村文化活动广场,建立善行义举榜,举办道德讲堂等,引导贫困群众讲道德、勇致富、感党恩,探索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确保脱贫攻坚成效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