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中国电力新闻网-专题 ->全国电力行业优秀党建成果巡礼 -> 思考与探索

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进跨文化融合探索与实践

来源: 时间: 2020-10-10 16:53

  王建贞  丁鸽子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


  作为从20世纪60年代就走出国门的施工企业,中国水电十一局,在继承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不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深入推进跨文化融合实践与创新,全面客观向世界展示央企形象,企业生产经营硬实力得到广泛点赞,文化软实力也得到相得益彰的持续增强,成为“一带一路”上闪亮的中国名片。

  一、背景与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这一重要论述,蕴含着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对于进一步把握对外宣传的方向目标、重要任务和基本遵循,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新形势下的对外宣传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国际舆论环境复杂多变,境外媒体价值取向明显,作为追求国际化发展的中央企业,不能满足于提供精品工程、优质服务和低廉价格,局限于“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思维格局,而是要大胆发声,积极发声。要守正创新,积极对接国际话语体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探索跨文化传播技巧,主动发声,善于发声,有效融合,让更多当地人和外国人了解我们,认同我们,信任我们,为生产经营发展构建良好的文化环境,打造国际化发展的软实力。

  二、做法与经过

  经过多年的属地化探索和国际化打造,水电十一局不断丰富海外跨文化融合工作,逐步形成了以赞比亚下凯富峡水电站项目为代表的非洲区域、玻利维亚项目群为代表的美洲区域、尼泊尔和巴基斯坦项目为代表的亚洲区域国际传播主体,以“两机”、“两网”、“两融”、“两抓”、“两着力”等“五个两”为抓手,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转变观念,主动发声,积极传播海外项目好形象、好声音,中外良性互动,联系不断紧密,友谊日益深厚。

  一是建立“两机”(机构和机制)。通过建立专门的宣传机构和考核奖励机制,不断适应新形势,构建一体化宣传格局,形成宣传工作强大合力。十一局非洲分局专门成立宣传工作部门,把宣传工作从综合办公室繁杂事务中独立出来。在尼泊尔、巴基斯坦设立区域部的同时,明确各区域宣传责任和各项目部宣传负责人。海外事业部作为总后方,树立“大海外”思路,对年度海外整体大型宣传报道活动进行策划,制定海外日常宣传工作考核激励机制,建立海外宣传群,充分发挥各海外区域的宣传优势。各驻外机构根据项目合同额大小及项目实际情况制定宣传任务,并定期进行监督指导。如:非洲分局规定,发表在人民日报等国家级媒体或当地主流媒体,通讯类150美元/篇,图片或消息类100美元/篇。设置微信公众号点赞小能手和留言小能手,每人10美元,不设上限;根据投稿数量和质量,每月评选出5名优秀宣传员,给予每人50美元的奖励;建立外发稿台账,并公布到分局管理群中。

  二是搭建“两网”(宣传网络和传播网络)。通过建立党支部书记群和专项工作宣传群,非洲分局成立 “非洲小云团”宣传队伍,组建覆盖分局十余个国家、二十余个项目的通讯员网络。搭建国际传播网络,密切与国内外媒体的沟通联系,搭船出海,广泛运用国内外主流媒体进行宣传报道。下凯富峡水电站大坝首仓碾压混凝土浇筑、首台机组转子吊装等重大里程碑完成、中国电建杯足球锦标赛等重要活动时,邀请赞比亚国家电视台、国家电台、《赞比亚时报》等主流媒体参加。先后十余次到《赞比亚时报》报社拜访,及时提供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并对重要活动进行提前策划。不定时邀请赞比亚国家通讯社、《赞比亚每日邮报》等媒体的主编和记者到现场采风。以援赞比亚医疗队到项目义诊、举办中国电建杯篮球赛等重大活动为契机,邀请新华非洲、非洲华侨周报等有影响力的中国驻非媒体到项目上采访报道。玻利维亚项目部邀请当地电视台、主流报纸等媒体实地采访玻利维亚艾尔西亚公路项目,被他们称为“在群山中建起了桥梁和隧洞”。

  三是突出“两融”(平台融合和前后方融合)。平台融合推进全媒体传播工作,围绕同一事件,各种宣传平台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共同发声,运用电视、网站、报纸、微信、推特进行传播报道,并加持了新闻英文版的推送。非洲分局和美洲分局分别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官方抖音、官方推特、Facebook 等,赞比亚当地员工尚格瓦亚·鲁本创作的歌曲《电力之源》微视频,被推选为中国电力优秀品牌故事,由此撰写的英文版人物稿《是什么让一个音乐梦变成现实?》发表在《赞比亚时报》,讲述项目职工参建下凯富峡水电站之后生活发生的变化,以及中国电建给予当地员工的尊重和人文关怀。国际传播能力的增强,还来自前后方的融合和紧密对接。各海外分局和区域部主动与公司相关部门和融媒体中心联系,沟通,及时提供有价值的一线新闻线索,在重大节点、重要活动、特殊人物方面提前策划宣传要点,明确需要收集的素材内容。例如,2018年5月20日,CCTV-2《国际财经报道》播出《我与一带一路》系列节目第7期,聚焦赞比亚凯富埃小镇青年齐拉的幸福生活以及电站建设给当地带来的福祉,在国内外引起轰动。

  四是注重“两抓”(抓宣传人才培养和抓宣传环境及设备配置)。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十一局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多种方式做好宣传人才的培养、选拔、使用工作,形成稳定的国际外宣队伍,诸多优秀人才纷纷脱颖而出。各分局和区域部以项目/代表处为单元,以规模大小为依据,要求各单位推荐、主管领导审核后上报通讯员组成初步的宣传队伍,将所有主动投稿、愿意写作的职工全部纳入到宣传队伍中来。非洲分局根据日常投稿数量及质量,在所有的宣传员中进行二次选拔,挑选出积极性高、文学功底好、认真负责的成员组成精英团队进行重点培养,将宣传培训列入分局年度培训计划,重点开展新闻培训。美洲分局多视角发现外宣骨干,着力增强宣传力量。各项目均配置有相机和三脚架,个别重点项目配置有高清录像机,线性工程根据实际需要配置无人机。

  五是聚焦“两着力”(着力推进多层次文化传播和着力创新宣传报道内容形式)。在做好宣传工作的同时,多层次推进文化的传递融合。开办中国水电培训学院,满足下凯富峡水电站工程建设需要,也为赞比亚其他工程建设输送专业技能人才。从赞比亚和津巴布韦各项目选派5名优秀员工到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留学深造。组织90余名赞比亚学员赴孔子学院进行文化交流。在圣诞节之际,组织坚守岗位的当地员工开展“手工折纸”活动,并进行十二生肖灯笼制作大比拼,引起当地职工强烈的兴趣。巴基斯坦区域项目印发防疫宣传资料,将疫情防控信息和当地医院共享,发动员工对当地疫情防控自愿捐款,定向扶持困难机构。只有原创的、富有个性的、有吸引力的传播内容,才是对受众有价值的,才能产生好的传播效果。项目员工袁海厅的长篇小说《幸运人酒吧》在中赞员工中引起强烈反响,通讯《灵魂深处“闹革命”》,深刻揭示了不同文化在碰撞中走向融合的发展规律。

  三、成效与反映

  通过深入扎实的工作,十一局国际传播能力不断增强,跨文化融合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增强了走出去的软实力,赢得了信任,获得了尊重,为企业海外业务营造了良好环境,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

  2019年以来,累计向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各级媒体发稿300余篇,在央视和当地国家电视台亮相20余次。开办的中国水电培训学院受到国内外媒体广泛关注,赞比亚国家电视台、电台,赞比亚时报、赞比亚每日邮报等多次给予专题报道,受到赞比亚能源部、教育部等政府机构的肯定。玻利维亚项目邀请当地电视台、报纸等媒体进行实地采访,他们称赞中国电建是与当地劳务和谐相处的模范企业。央视《远方的家》栏目播出《凯富埃河畔的中国情缘》,展示了下凯富峡项目建设成果和给当地人民生活带来的变化。创作的通讯《丝路书声》登上学习强国和光明日报客户端,《担当时代责任,让青春焕发绚丽光彩》一文被168家媒体转载刊登,中国声音、央企担当得到广泛传播,海外朋友圈不断扩大。

  四、经验与展望               

  取得这些成果,最基本的经验是做到了“四个坚持”。即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新发展理论来武装头脑,学习践行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理论;坚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大格局,让事实说话,以文化人,以情感人;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导向,紧跟形势,不断优化表达方式,修正传播方法;坚持以培养人、塑造人为基础,强壮传播筋骨,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在全媒体时代,如何在众说纷纭中脱颖而出,打造企业金字招牌,传播企业核心价值观,推动跨文化融合,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势必给未来的国际关系和地区经济发展带来许多的不确定性。十一局将进一步完善国际传播的体制机制,做好分众化传播,做好议程设计,处理好“造船出海”和“借船出海”的关系,讲好真人真事、真情实感、善心善举,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

  五、探讨

  从“一带一路”建设来看,民心相通是社会根基和精神纽带,文化建设应当搭建一座座心连心的虹桥。如何让不同国籍、不同肤色、不同文化信仰的人走到一起,为共同的企业目标去努力,跨文化融合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要根据全年工作安排,提前设置议题,明确责任人、时间表;要提高全媒体信息采集能力;优质内容才是保持传播热度的“压舱石”、不断提升传播力的“王炸”;多创作反应外籍员工工作生活状态的优秀作品,不仅仅限于我们怎么样给他们提供良好条件;紧跟新技术发展步伐,做好互动式、多元化的传播。整合碎片化信息,发挥集合效应,有效地传播内容丰富、有独特价值的信息;通过特定场景设定,进行视频化的内容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