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四川电力计量中心:全面构建良好的政治生态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来源: 时间: 2020-10-13 16:41
苗长胜 刘馨 杨植雅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计量中心
政治生态是指各类政治主体生存发展的环境和状态,是党风、民风、社会风气的综合反映,影响着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和为政行为。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政治生态”概念,多次强调政治生态的重要性,并明确指出“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构建良好的政治生态,不仅是国有企业深化全面从严治党、筑牢政治属性的治本之举,也是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战略举措。
一、国有企业政治生态建设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以来,国有企业党组织高度重视政治生态建设,自觉把加强政治生态建设作为应尽之责,注重发挥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及巡视巡察,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不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匡正选人用人导向,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扎紧制度笼子,高压正风反腐,一体化推进“三不腐”,着力净化优化国有企业政治生态,推动政治生态根本好转、持续向好。
二、国有企业政治生态还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国有企业的政治生态总体上是好的,但还存在以下问题: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够深入,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有差距;落实管党治党责任不够实,持续净化政治生态不够深入,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存在廉洁风险,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纠而不绝;党建与业务融合度不够,存在“两张皮”“两条线”现象;被巡视巡察党组织落实整改力度不够,共性问题得不到根治;“劣币驱逐良币”潜规则替代干部选拔任用规则,“利益同盟圈”替代党内政治生态圈;有的制度不健全,执行制度不够严格。同时,极少数领导干部对党不忠诚、任性用权、违法乱纪等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污染了党内政治生态,影响和制约了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个别国有企业政治生态遭到污染,根源就是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力度不够,关键是个别领导干部的总开关”出了偏差,核心是权力人格化。一是个别企业党组织及主要负责人履行主体责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从严管理领导干部不力,致使净化优化政治生态有差距。二是有的领导干部政治站位不高,没有深刻认识到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不仅是企业深化全面从严治党、筑牢政治属性的治本之举,也是实现公司治理与政治治理相统一、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更是弘扬正气、调动党员干部守正创新积极性的应有之义。三是少数领导干部对新形势下政治生态领域出现的矛盾与问题,缺乏科学的长远谋划、有效的应对之策。四是部分领导干部片面强调国有企业的经济属性,忽视其政治属性,重生产经营轻党建,片面强调企业要讲经济效益,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不够。
三、全面构建良好的政治生态的路径探析
全面构建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要坚持标本兼治,“五位一体”推进政治生态建设,全面提高政治生态治理效能。
1.以完善的制度体系引领政治生态。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对政治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规范、引领和促进作用。为此,在政治生态建设过程中,要完善制度体系,破除“潜规则”,构建长效机制,引领政治生态健康发展。第一,注重制度建设的系统性。按照“实、严、全”的要求,深入查找破坏政治生态的体制机制问题,有针对性立“明规矩”,避免制度建设的缺位与滞后。同时,对现有制度进行彻底清理,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第二,注重制度建设的针对性。要认真研判政治生态,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及时提出制度建设预案,突出抓好企业投资决策、兼并重组、工程建设、招标采购、职务消费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权力运行监督、作风建设等方面制度完善,构建长效机制。第三,增强制度执行的刚性。培根说:“制度不执行,比没有制度更可怕”。因此,必须强化制度执行力,加强制度执行监督检查,加大执纪问责和曝光力度,严肃查处那些踩“红线”、越“底线”、闯“雷区”等破坏制度的行为,切实维护制度的公平性、权威性、严肃性和公信力,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国有企业治理效能、竞争能力、发展优势。
2.以规范的权力运行营造政治生态。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政治生态的污染往往是在权力运行不规范过程中发生的。为此,第一,要完善治权制度机制,着力打造权力“铁笼子”,防止“公权私用”。一是科学配置权力,形成结构优化、配置科学、程序严密、运行公开、廉洁高效的权力运行机制。科学分解一把手的权力,强制推行一把手“人财物不直接分管”“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以及一把手“末位表态”等制度,推行“正职监管、副职分管、集体领导、民主决策”的权力运行模式,实行重大决策失误终身追究制;按照“权力结构制衡、不相容职务分离、内部牵制、责权利对等”原则,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做到权力可控、能控、在控。二是完善权力清单制度,科学厘定权力边界,明确党员干部那些可以为、那些必须为、那些不能为。第二,构建立体式监督格局,把权力晒在阳光下。一是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派驻机构的“派”的权威性和“驻”的优势,坐实纪委监委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着力解决同级监督太软的问题;二是创新运用巡视巡察“利剑”,增强巡视巡察的震慑力,有效解决上级监督太远的问题;三是完善“三大监督机制”,切实解决群众监督太难的问题。要完善便于员工监督的厂务公开机制,让广大员工在公开中监督,保证权力正确行使;要完善推进员工参与的决策机制,做到决策到哪里、员工就监督到哪里;要完善员工信访举报机制,及时高效处置违纪违法案件。第三,深化依法合规管理,防止权力乱用滥用。岗位定措施管住“点”,部门抓流程管住“线”,企业立制度管住“面”,切实解决权力运行缺乏监督制约、公开透明度不高、自由裁量权过大等问题,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3.以坚决的正风反腐净化政治生态。腐败和“四风”问题都是政治生态最致命的“污染源”,损害的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为此,第一,要严肃惩治腐败。国有企业工程项目多、资金量大,要紧盯企业投资决策、兼并重组、工程建设、招标采购、职务消费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精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严肃查处违纪违规行为,强化震慑效应。同时,要加大典型问题的通报曝光力度,提升警示震慑效果,倒逼“两个责任”的落地见效。第二,要重拳出击“四风”。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向不正之风和“微腐败”亮剑,严肃查处不担当不作为不负责行为,加大典型案件通报力度,用鲜活案例唤醒责任意识,激发担当作为精神。第三,构建长效机制。深化标本兼治,以健全惩防体系为重点,以制约和监督权力为核心,以提高制度执行力为抓手,完善正风反腐惩恶“七大机制”(教育机制、预防机制、权力制约机制、监督机制、制度机制、惩戒机制、后评估机制),一体化推进“三不腐”,着力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
4.以务实为民的作风优化政治生态。一是深入推进作风建设。作风是政治生态的核心和晴雨表,关乎民心向背。为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党员干部作风再深入、创新再突破、工作再提升推动,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幸福感,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二是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选人用人导向对政治生态建设具有“风向标”的作用,要优化政治生态,必须靠优秀干部来带动、用正确的用人导向来引领。因此,要坚持新时代“20字”好干部标准,切实树立“以改革发展论英雄、凭干事创业选任人”的选人用人导向,完善“三大机制”(提名机制、评价机制、问责追责机制),把最优秀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做到选一名干部立一面旗帜、树一个标杆。三是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坚持“三个区别开来”,合理划分正常工作与失误错误、失误错误与违纪违法、对失误错误容与不容的界限,教育引导干部最大限度挖掘和释放效能,奋力打开工作新局面,当好良好的政治生态的“护林员”。四是深化行风建设。狠刹行业不正之风,坚决破除“官商同盟圈”“利益同盟圈”,完善落实“四项机制”(制度保障机制、预警教育机制、考评奖惩机制、投诉回馈机制),营造“亲”“清”营商环境。
5.以先进的政治文化涵养政治生态。党内政治文化是党内政治生态的精神土壤,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因此,要涵养良好的政治生态,必须培育先进的政治文化。第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打牢党内政治文化的根基。马克思主义是党内政治文化的灵魂。为此,要高举马克思主义理论旗帜,突出政治属性,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主心骨”,把住政治路线“方向盘”,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切实的表率作用引领政治生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维护良好的政治生态。第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党内政治文化。一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思想来源,要不忘根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烈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注重汲取其道德精髓和政治智慧,使党内政治文化更加契合民族心理结构,更具鲜明的民族特色。二要大力发扬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的源头,要深入挖掘革命文化的精神特质和时代价值,继承党的红色基因,充分利用好红色资源,积极发扬好红色传统,激发党员干部守正创新的精神动力。三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前进方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的活水源泉。为此,要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话语权,推动党员干部坚守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素养,进一步筑牢党内政治文化之基,丰富和发展党内政治文化,不断培育的“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的国有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