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中国电力新闻网-专题 ->全国电力行业优秀党建成果巡礼 -> 创新与实践

四川能投珙县电力公司:发挥党委政治核心作用 打造人才战略高地 助力企业发展

来源: 时间: 2020-10-20 10:24

  邱凌  刘友宁  陈泳伽

  四川能投珙县电力有限公司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四川能投珙县电力有限公司作为省属国有企业,承担着发展社会经济、保障改善民生的庄严使命,坚持党对企业的领导不动摇,发挥党委政治核心作用,打造人才战略高地, 实施人才强企工程,是深化改革、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和重要保障。

  一、背景与意义

  当前,随着新经济时代到来和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四川能投珙县电力有限公司发展改革任务繁重,对公司组织模式、运营机制、成本管控、考核机制、队伍结构优化、人才竞争等提出了严峻挑战。针对这一问题,四川能投珙县电力有限公司党委把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作为“根”和“魂”,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队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贯彻落实“四抓四提升”作为行动的第一指南,强化“以人为本,突出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用“四个引领”实现创新促发展,弘扬工匠精神,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做法与经过

  (一)战略引领,创新人才选拔机制

  在精耕传统电力市场的同时,四川能投珙县电力有限公司紧密围绕四川能投发展股份有限公司“H+A”战略目标,深刻把握“双同价、双产业、双改革”战略布局,以加强“人才梯队”建设为重点,搭建成长成才平台。结合实际情况和行业特点,细化人才梯队序列,建立三大人才序列——管理序列、技术序列、优秀骨干员工序,并配合实行三条人才发展路线:行政职务线,让具有领导管理才能的人才走上管理岗位;技术职务线,让有高技术水平的人才发挥技术带头作用;能本提级线,让骨干员工得到提级,比如在220KV余箐站、财资部、营销部、调度中心设置主管,享受相应的级别待遇,使每位员工都能找到适合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相适应的通道。

  同时,结合人才紧缺性和岗位重要性,采取上挂下派、轮岗锻炼或“边干边学”等方式,辅以技能比武、师带徒等载体,多渠道培育人才,鼓励员工成才。建立公司后备干部人才库,为公司可持续发展储备力量,现已有10人走上中层管理岗位,进一步优化了干部队伍结构。在选用方式上,对经营管理人员采用民主推荐与组织选用等方式,积极推进公开选拔;对技术岗位人才采取竞争上岗、公开竞聘等方式;对高技能人才采取选拔工匠、岗位能手、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比武等方式进行,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四川能投珙县电力有限公司从被动依据工作岗位需要选拔人才,向主动依据战略发展需要选拔人才转变,形成人人都可以成才、人人都竞相成才的良好氛围。

  (二)市场引领,突破人力配置瓶颈

  四川能投珙县电力有限公司重点围绕“三个市场”(电力市场化改革、公司市场化运营、内部人力资源市场运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调节作用,体现“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各尽所能”,大胆开展员工优化配置工作。

  1.随着时代变迁、科技发展,建于1958年和1965年的两个二类电站在综合评估安全隐患、测算经济效益后进行停产处理。45名员工的何去何从成了难点和焦点,公司领导锐意改革,决定“啃硬骨头”——人员分流。这45名员工涉及从原县城所在地调岗到偏远山区供电所工作,实施过程中的艰难程度实非常人所能。在四川能投珙县电力有限公司党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开展调查摸底、及时了解员工动态,加强宣传解释、做好思想教育,“走出去与私营发电站交流学习,结合实际制定分流实施方案,稳妥实施分流并全过程由珙县公证处监督公证。历时两个月的分流工作得到了上级公司和珙县县委、县府以及县级相关部门的理解和大力支持,以公平公正公开、合法合规合理的原则,一步紧跟一步,一环紧扣一环,圆满完成,最终实现了人员在公司内部岗位转动的优化配置

  2.随着变电站无人值班实行集控管理的发展趋势四川能投珙县电力有限公司再次将组织、人事变革向纵深推进,分时间、分节点、有程序、有步骤地开展35千伏和110千伏变电站实行无人值班后56名员工的分流调岗工作,变电站从有人值班到无人值班实现了安全、平稳运行。

  (三)技术引领,提升素质能力培养

  电力行业是知识、技术和资金高度集中型行业,不仅需要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更需要核心业务骨干和熟练技术工人。为此,四川能投珙县电力有限公司严格贯彻落实“四抓四提升”专项整治要求,高度重视员工专业技能培养,建立公司级、部门级、班组级三级培训网络,理论武装头脑,实践推动工作。目前,公司党委下设6个党支部,各党支部在公司党委的领导下,通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所一品”等主题活动,突出思想作风建设。夯基垒台,大力开展“三基”培训,重点对计量检定、线路维护、预试预检、变电运行四类专业技术进行强化培训,同步以“请进来、送出去开展素质类、安全类、专业类等多项培训,其中安全大讲堂已累计开展十余期,不拘泥于狭隘的人身、设备安全,扩展到公司所有板块风险防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四川能投珙县电力有限公司于2019年4月建成集多功能教室、线路、变台、计量等实操为一体的职工技能培训基地,实现了四川能投珙县电力有限公司培训基地零的突破,为职工技能培养创造了硬件基础。建立了一支高素质、强技能的内训师队伍,内训师21人,涵盖理论教学、配网维护、发变电运行等板块,弥补了引进师资成本高、融合性差、授课时间短的缺点,通过内训师把企业经营理念、价值观念、专业技术带给每一位员工。

  (四)贡献引领,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四川能投珙县电力有限公司在调动员工积极性上进行了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的探索,打破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实行不同岗位序列的差异化薪酬结构,建立了岗位价值与业绩导向的薪酬体系。为突显工资分配的激励作用,推行岗位技能工资,充分体现公司对人才和能力的尊重,公司现有235名员工取得不同等级的职称或技能证书,占比68.9%。同时适当增加“三大一差”(责任大、难度大、强度大、地理环境差)岗位的工资水平,增加相应的补助,体现待遇留人。

  马斯洛理论,人的需求层次最终是实现自我价值,四川能投珙县电力有限公司实行精神与物质激励相结合,对于在企业生产经营、技术进步、安全生产等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深入挖掘和宣传,设置“创新奖”“特别贡献奖”“劳动模范”等专项奖励。并以经济为杠杆,强化内控管理为手段,在公司内部试点推行综合督导工作,效果明显,综合督导组2019年为公司挽回直接经济损失31.5万元。

  三、成效与反响

  (一)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企业发展。四川能投珙县电力有限公司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电网优势和人才优势,在珙县县域内三家共同供电的格局历史背景下,抢占珙县经开区和金河新区市场份额,2019年6月14日与珙县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协议明确珙县经济开发区和金河新区等所有供电市场增量均由珙县电力承接,与政府实现“深度合作、利益共同、长期共赢”,为公司可持续发展增添强有力的后劲。在经营利润突飞猛进大跨步的同时,四川能投珙县电力有限公司全面履行国企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集中力量打好攻坚战——马蹄山山体滑坡、“1.3”5.3级珙县玉和乡地震和“6.17”6.0级长宁地震,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肯定和当地群众的点赞“给力”。

  (二)盘活人力资源,开创实干争先。在无外部引入的情况下,盘活公司现有人力资源,实现人力资源的充分使用。两年多来四川能投珙县电力有限公司在人事改革上的重大举措,共涉及101名员工,实践证明四川能投珙县电力有限公司的一系列创新举措在人员管理上取得良好成效,员工管理走上良性轨道。聚焦人才培养和效益目标,公司员工比、学、赶、超氛围浓厚

  (三)点燃激情工作,实现业以才兴。四川能投珙县电力有限公司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真正实现了“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薪酬能增能减”。在员工技能普遍提高的同时,高技术型员工不断涌现,充分利用云大物联智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智慧城市、区块链)广泛应用的新经济模式,四川能投珙县电力有限公司员工敏锐发掘大数据时代的先进性,融入“互联网+”思维,创新开展“党建+一所一品”“营销+优质服务”“培训+线上平台”“全网设备+地理接线图”,各板块人员各显身手,呈现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蓬勃生机。

  四、经验与展望

  坚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四川能投珙县电力有限公司党委牢牢把握改革创新这个时代特征,坚决落实“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通过实施人才强企战略,造就一批德才兼备、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企业人才,实现以党建保障发展,以发展实绩检验党建成效。立足创新发展新起点,开创干事创业新动力,2020年,四川能投珙县电力有限公司工作定位为“营商环境优化年,把改革与发展深度融合,树立以“市场为导向、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智能电表实现“全覆盖、全采集”, 打造“5分钟充值圈”,推行线上办理、电子化缴费、运程费控、电子化账单等,真正实现“远程多渠道充值和非现金结算”等新服务(非现金结算达到95%)。供电所作为电力企业直面市场、服务广大客户的最前端,其改革创新意义重大,开展供电所机构改革工作,以建设“示范型”供电所,构建网格化供电服务、“互联网+营销服务”、“互联网+配网运检”的新模式,实行客服经理制和综合营业员制,最终达到“业务协同运作,人员一专多能,服务一次到位”的目的,实现公司管理扁平化、资源集约化、人员精化、业务标准化、信息自动化。

  “问渠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四川能投珙县电力有限公司将紧紧围绕四川能投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战略目标和发展部署,抢抓电改机遇,加快基本建设,创新服务手段,释放人力资源,激发企业活力,夯实基础管理,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擂起奋进之鼓,坚持砥砺前行,全力以赴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为建功新时代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