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电业》 时间:2021-06-09 14:30
“十四五”应加快现代能源体系构建
华北电力大学国家能源发展战略院执行院长 王鹏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能源事业,通过颁布法律法规、制定中长期规划、出台产业和财税政策、实施体制机制改革等多种举措,推动能源行业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能源消费和能源生产第一大国,“十三五”能源事业迈上了一个大台阶。“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和窗口期,必须认清形势,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适应发展需要。
面临四大变化 担当四项使命 抓好四个调整
“十四五”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一是受多种非正常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增强;二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从扩大共识走向实际行动,我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三是国际能源体系、格局、秩序面临重塑;四是数字经济促进跨界融合发展,能源科技进步将迎来重大机遇。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加速全球能源系统、格局、秩序重构,促进全球能源消费增速进一步放缓、能源结构调整进一步加速。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统筹处理好能源安全、生态、经济之间的关系。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十四五”能源发展,必须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注重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新时代赋予我们了四项使命:一是能源低碳发展“新使命”。面对大气污染防治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外部压力,能源必须继续加快向低碳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这就需要将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为能源发展的新动力来构建。二是能源法治“新使命”。能源体系的构建必须突出以体现能源商品属性的市场化改革和以《能源法》为统领。三是能源融合发展“新使命”。能源条块分割、以邻为壑、僵化的管控模式,阻碍了能源消费的多样化和选择性,制约了新的生产力发展和技术创新,推动多种能源产品及服务的融合发展是能源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四是能源控制成本“新使命”。我国经济爬坡过坎,寄望以能源的低成本支撑经济的稳增长,这就需要在坚持能源的商品属性的同时,兼顾能源的公共品属性。
环境错综复杂,使命义不容辞,因此“十四五”能源发展布局要做出重大调整,服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于加快能源转型发展需要。“十四五”能源布局调整应重点在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能源供给布局多元化发展,重点突出发展可再生能源;二是能源消费布局电气化发展,重点提升电力生产效率和电气化水平;三是能源空间布局平衡发展,重点发展能源消费集中地区的分布式能源;四是能源转型时间布局紧凑化安排,兑现我国对国际社会承诺的2030年目标。
节能优先 注重区域和城乡协调
推动“十四五”能源消费革命,核心是用好市场和政府两只手,做好消费总量、消费强度、消费结构等方面的工作,实现用能成本的降低和用户满意度的提升。
强化“节能提效是第一能源”的制度安排。从全球范围来看,虽然近年来中国的能源消费强度下降较为明显,但是潜力巨大,比如工业部门特别是高耗能行业很多产品的单位产品能耗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10%~30%的差距。落实节能提效,关键是要做好制度性安排:一是全社会要牢固树立节能提效是“第一清洁低碳能源”的理念;二是各单位要形成节能提效的组织安排,要有专门机构或人员对节能提效负责;三是各行业、各领域要有“领跑者”指标,并根据实施情况不断提高标准;四是要形成节能提效奖惩机制,强化节约型社会氛围。应结合生态文明思想和新发展理念,同步发布《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十四五”末的标志性成果是,初步形成节能型社会雏形。
推动区域能源空间优化,大区域协同发展和小区域综合发展并重。要高度注重区域协同,瞄准全局性的用能优化、挖掘整体性的节能潜力、提高总体能源利用效率。落实党中央提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的区域发展战略,在能源领域必须加快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能源市场体系。
未来要高度关注和力推区域综合智慧能源系统。园区是现代经济活动载体,未来全球80%以上的GDP、90%以上的创新都将来自于园区。目前,园区能源系统各自为战,各用户之间,电力、天然气、供热、制冷等用能需求孤立分散,浪费严重。推动园区综合能源系统升级改造,既能拉动投资、大幅降低用能成本,更能推动能源革命纵深发展。要以园区为支点加快虚拟电厂建设,将不同空间的可调节(可中断)负荷、储能、微电网、电动汽车、分布式电源等智能化应用聚合起来,实现自主协调优化控制,挖掘需求侧的调峰潜力。
推进城乡能源一体化发展,注重农村能源产销问题。农村能源发展既有潜力也有挑战,“十四五”应转变对农村能源缺乏顶层设计的局面,明确重构适合中国村镇特点的清洁能源生产及本地转化利用的农村能源体系。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要统筹能源公平与煤改气、煤改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效益。因地制宜加强农村可再生能源多样化开发利用,积极推进农村分布式能源发展。“十四五”稳定政府补贴不退坡,按照“市场化、规范化”原则探索农村能源建设长效投融资模式。“十四五”末标志性成果是,基本消除散煤利用。
能源供给革命的多元化和数字化
当前掀起了发展可再生能源、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的新热潮,应全力支持。从“过日子”的角度理性判断,“十四五”能源供给结构的典型特征仍然是多元化。应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推动可再生能源快速增长,加快形成煤、油、气、核、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协调发展的能源供应体系。
煤炭目前是我国主体能源,过去、现在、未来一段时期仍是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力量,“十四五”期间仍会发挥重要作用。但煤炭消费总量峰值已过,随着非化石能源及天然气的发展,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将逐步降低。“十四五”一定规模的煤电上马不可避免,但煤电在电力系统中的兜底与辅助服务的角色更加清晰。
石油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品种。面对国内外复杂安全形势,必须加强国际石油开发合作,增加全球供应能力;仍须加强国内石油勘探开发、促进增储稳产,同时支持适度发展煤制油升级示范工程,维持国内油品产量在2亿吨左右水平。
天然气是改善空气质量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力量。应加强天然气勘查开发,推动天然气国内供应能力较快增长。同时,大力发展致密气、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开发。要赋予燃气机组发展的应有地位。
核能是人类已使用、清洁、可靠的能源,是保障能源安全,实现能源低碳发展的重要替代能源。必须发挥国家协调与整合功能,在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
可再生能源是未来的主导能源。在做好西部风电、光电集中开发、大规模并网的同时,更大力度地推动东部分布式风电、光电、海上风电、生物质能的开发,使可再生能源成为“十四五”能源增量的主体。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应以数字化技术应用为支撑点提升能源供给水平。相应的标志性成果是80%以上的煤矿建成智能化煤矿,供电煤耗降到300克标煤/千瓦时以下。虽然实施煤电灵活性改造会带来煤耗上升,但通过对电厂节能改造特别是对亚临界机组的“升温”改造,300克标煤/千瓦时的目标可以实现。
加快构建“七横五纵”技术体系
能源生产、传输、使用、存储和转换等环节相关的器件/部件、装备/系统、工艺/集成等技术水平,仍将向参数高、容量大、体积/密度大、安全系数高、集成度高、控制更灵活更智能等方向发展,技术发展的目标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利用综合成本。
能源涉及子领域、门类繁多,有许多技术和关键点受制于人。对于“十四五”乃至2035年的能源技术体系,可以勾勒为“七横五纵”,“七横”包括煤炭、油气、核能、可再生能源、储能与氢能、智能电网、综合能源系统,“五纵”包括应用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工程示范应用。
各类能源技术的进步和突破越发依赖于基础材料、先进制造和信息通信等基础学科和原创性技术的发展。未来能源技术发展趋势将更加强调能源相关技术与非能源相关技术的交叉联系和创新,尤其是能源、材料、环境、信息和数据等交叉方向的基础理论研究。
能源科技进步推进机制关键是通过机制创新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包括科研组织模式创新、科研评价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科技金融机制创新。既要采取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方式,推进重大任务的总体规划设计、任务分解和系统集成,也要重视培育和发挥各地方和广大企业、群众创新能力,形成自下而上的生态网络式创新。
能源体制革命任务复杂艰巨
适应双碳目标,行政管理体制要调整;面对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输配体制、调度交易机制要优化。社会各界对“十四五”进一步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充满了期待。
要尽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十四五”要着力健全由市场竞争机制、兜底服务机制、绿色发展机制和区域协调机制四部分为支撑,以产业体系为基础和政府管理体制为保障的中国现代能源市场体系。一是要继续培养多元竞争市场主体,具有竞争属性的生产、进口、销售等环节放开准入,能源投资领域向社会资本公平开放;二是完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全国(或区域)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使煤炭、电力、油气的终端价格随行就市、反映供需关系;三是减少政府干预,打破省间壁垒,避免市场主体串谋、合谋,维护市场秩序。
面对复杂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压力,要辩证看待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尊重市场但又不能唯市场,政府要有为但不能无所不为。政府重点是做好长期发展战略和近中期发展规划,通过二次分配履行好普遍服务和能源扶贫责任,加强对自然垄断环节的监管,做好应急情况下的战略储备和能源资源调配,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良好营商环境,推进能源行业的标准体系建设。
体制不动,能源转型发展和双碳目标的实现将倍感吃力。但能源体制革命已经进入深水区,改革举措能否出台,能走多远、走多深,需要主管部门的改革魄力和改革艺术。
能源国际合作要“虚”“实”结合
必须坚持双循环新格局,把握能源合作主基调。能源合作主要做好四个方面,一是把保障能源供应安全作为“十四五”能源合作的第一要务。二是把能源转型与碳排放作为能源合作的主战场。三是将“一带一路”作为走出去的重点方向。四是把能源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能源合作的持续性话题。
国际能源合作上,要牢牢抓住碳中和这一热点主题。一方面,中美欧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态度积极。近期,中国强调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美国宣布到2030年将碳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50%~52%,这是之前美国国家自主贡献(NDC)承诺的两倍。德国宣布将实现净零碳排放即“碳中和”的时间,从2050年提前到2045年。另一方面,中美欧在碳中和领域的国际合作空间广阔。欧盟和美国相关环境法律体系较为完善,实践经验丰富;欧盟碳交易体系是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碳交易市场;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设备、技术、管理等方面具有一定经验。在全球气候危机面前,在“十四五”的窗口期,我国应把握国际合作机遇,加速能源低碳转型和现代能源体系构建。
责任编辑:于彤彤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