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陇上孟河

  • 中电智媒IOS版

  • 中电智媒安卓版

X

昭信村:昨天,今天,明天

来源:​《中国电业》 时间:2020-10-27 17:27

《中国电业》通讯员 詹春艳

  9月1日,正是新学期开始的日子。驻村书记刘英秀站在新落成的昭信村小学操场前,一栋三层楼高瓷白雅灰式教学楼屹立眼前,宽敞明亮。

  今年新入学的学生明显多于往年,昭信村的改变在日积月累中悄然向好。

  刘英秀,福建省龙岩市武平供电公司派驻昭信村驻村书记,距离她退休还有3个月,但村道扩建工程尚未完工,新建自来水厂正在申请,村里特色灵芝种植还在推广,电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完善村教育设施及师资力量充实……刘英秀脑子里的事太多,连憧憬退休生活都顾不上了。

  “只要用心去做,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做好,总能为昭信村带来哪怕是细微的变化。”2017年12月,刘英秀来到武平县昭信村驻村。

  昭信村位于武平县北部,距离县城40千米,是一个封闭的贫困村。该村共有16个自然村,29个村民小组,756户3280人,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50户163人,村民多以种植农作物为主。

  “把激情挥洒在农村一线,挺好的,算是给自己的职业生涯留下些许生动的瞬间。”最让刘英秀高兴的是,驻村两年后,2018年12月,昭信村彻底脱贫了。

  昭信初印象

  说来也巧,1988年,刘英秀嫁到昭信村。那时的昭信村非常闭塞,交通特别不便。村道就是一条羊肠泥路,一场大雨后就特别泥泞湿滑,“根本就不想出门。”

  电呢,主要靠小水电,时有时无,也仅限照明用,通常到晚上9点钟就没电了。

  “选择到昭信驻村,我义无反顾,就像当初嫁到昭信村,我没有半刻犹豫。”刘英秀说,昭信村产业经济单薄,贫困户人数多,“说没有压力,那都是骗人的。”

  刚到昭信村,刘英秀的第一件实事,便从把村道裁弯取直开始。

  “这条路,我走了二十几年,从泥土路,碎石路,水泥路,虽然路面基础越变越好,但不变的是弯度和危险度。”

  如今,村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摩托车等交通工具日渐平常。刘英秀说:“村民每天行走在这条道路上,15个盲区弯道,非常危险,我必须尽己所能把路修得更好、更安全。”

  村财政没钱,修路没办法顺利进行。为了修路,刘英秀颇费周折,一趟趟地到县、市交通局批项目争取资金,最后终于争取到了村“一事一议”“裁弯取直”等项目资金36万元。2019年6月,昭信村村道完成了裁弯取直拓宽工程,彻底解决了村民出行安全隐患大的问题。

  为解决村里田地灌溉、强降雨引发洪水等难题,刘英秀又向县里争取230万元资金,疏通河道修筑河堤。

  “以前每到雨季,河边的庄稼经常会被淹,村民们要看天吃饭,收成都难以保障。现在有河堤,河边的田地再也不担心发大水被淹了。”村民李如生说,“这桩桩件件的实事,刘书记都做到位了。”

  电靓新农村

  在昭信村,刘英秀身负双重身份:驻村第一书记、供电公司干部。结合村情改善昭信的用电环境,自然成为刘英秀义不容辞的一件大事。

  2020年4月,昭信村最后一个自然村——打狗坑自然村电网升级改造全面竣工。升级改造的龙归礤线路和新增100千伏安的打狗坑桥头配变,满足了打狗坑自然村返乡村民生产生活用电需求。

  打狗坑自然村地处昭信村的偏远深山茂林里,村里壮劳力均外出务工,只剩老人留守。平日里老人们用电量少,不觉电压低,因此打狗坑自然村低电压现象没有反映到当地供电所,电网改造没被及时列入。

  2018年春节期间,刘英秀在入户走访中,从返乡人员中得知打狗坑自然村低电压信息后,随即上报武平供电公司争取低电压升级改造项目。

  昭信村地处武平县雷区,夏季多雷雨大风天气。村民李如亨反映,农网改造前,只要村里打雷刮风,必会停电。

  刘英秀深知农村停电的苦楚,农村新面貌要从用电体验开始。

  刘英秀穿针引线,为昭信村“跑来”429.52万元农配网改造资金,相当于把昭信村的电网重建了一番:改造线路3条,高压线路长度19.118千米;配变4台,容量1000千伏安;远程遥控四遥开关类设备11台,安装避雷器154组……昭信村的用电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昭信村依托坚强的用电环境,激励贫困户参与村产业创业项目,采取“合作社+贫困户”模式,种植林下仿野生林芝,推广电烤烟,多渠道增加村民收入。

  “驻村扶贫,扶经济,更要扶心智。”刘英秀把电力志愿者引到昭信村的扶贫攻坚战役中。

  昭信小学学生基本都是留守儿童,更不乏有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子女。刘英秀利用供电公司“电力志愿者”载体,不定期组织公司志愿者关爱留守儿童,帮助他们辅导功课,赠送阅读书目。

  刘英秀说,有条件的都到城里去上学了,留下来的每一个孩子背后都有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爸妈不在身边,爷爷奶奶照顾,吃穿问题不大,但农村信息封闭,精神食粮欠缺。儿童文学、国学经典、中外名著都是孩子们少有的“奢侈品”。

  今年上五年级的钟思涵,在开学伊始就收到电力志愿者带来的《鲁滨逊漂流记》。他说:“电力志愿者是英秀阿姨给他们带来的‘叮当猫’,每当有心愿时,他们都能帮忙实现。”

  昭信新未来

  9月1日傍晚,爷爷钟明亮站在幼儿园门口等孙子钟皓奇放学。“改造后的幼儿园场所不比县城差,村里空气更好,操场活动空间大,你看,孩子都更活跃了。”他说。

  村民钟佩仁一家,原本在江西上饶务工,得知村里幼儿园建设得越来越好了,今年就把3个孙子孙女都带回村里上学。原本,昭信村学前教育严重滞后,很大一部分村民只能把孩子往镇、县幼儿园送,村民伴读或每日接送占用许多农用时间。

  村民李月和就是这样每天起早贪黑,把孙女送到镇幼儿园。“每天来回20多千米,有时一干农活就会忘记接孩子。更苦的是孩子跟着风里来雨里去,我们舍不得。”

  同为母亲的刘英秀深知,没有什么比孩子更让人心疼的。再说,把昭信村的教育抓好了,昭信村的未来就更有希望了。

  2019年,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刘英秀想方设法筹集28万余元资金把原昭信小学旧教学楼改造成幼儿园午休室、午餐室、卫生间和幼儿活动功能室,通过社会渠道配置幼儿午休床、课桌椅和午餐餐具各60余套,让村里的孩子也能在学校吃午餐、睡午觉。

  改善昭信小学教育环境同样也是刘英秀的努力方向。

  刘英秀从社会上募集捐款1.6万元,协调6块多功能黑板,改善昭信村教育环境,“筑巢引凤”吸引许多外出就学的孩子回村读书,解决村民来回接送孩子的大难题。

  “今年一年级新生有14个,一年比一年多。往年也就平均10个左右。”昭信小学校长方财发说,近3年,昭信村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质量慢慢变好,学校就读人数逐年增加。方财发憧憬着学生超过100人,到时,学校可以搞些大型教学活动,学生校园生活会更丰富多彩。

  刘英秀觉得,人生只有一次,能够尽己所能帮助祖国的花朵成长,她相信,孩子是昭信村的未来。

  这3年,见证了昭信村的变化,刘英秀觉得自己变了,驻村让她的心态变得平和了,年纪也变大了。再过3个月,刘英秀就正式退休了。但是她说,村里还未办成的事,她将继续跟踪到底。

责任编辑:张媛媛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