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电业》 时间:2020-09-03 16:59
国网安徽泗县供电公司 刘銮坤
陈石科是国网安徽泗县供电公司的工作人员,曾奋战在农网升级改造工程建设一线,曾风雨无阻抢修接电服务用户,曾穿梭在街头巷角抄表收费。如今,他是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江淮工匠标兵”获得者,主编2部电力行业内部施工标准规范,拥有5项国家专利。
刻苦者强
1993年,陈石科参加工作。当时作为一名“新兵”,他总喜欢向老师傅们请教电力知识,白天主动多干一些活儿,晚上回家再研究图纸,思考原理,经常到深夜才入睡。
现在,陈石科的手拿筷子还会发抖,手臂伸不直,那是因为早年间的高强度工作。1995年,在泗县屏山镇张鲍村,陈石科带领一个6人小组,人工挖杆洞、立杆、放线、搬运变压器。为了能早日送电,他背着十几斤的工具包,不分日夜地在电杆上爬上爬下。那时候,陈石科平均每天要挖10个杆洞,一个杆洞深1.4米。
工作之余,陈石科还会看看业务书,爱问这问那。对于他近乎痴迷地学习,同事们揶揄说:“干这行,凭你现在的技术就够了,学习再多又有什么用?”“闲着也是闲着,艺多不压身嘛!”陈石科这样回应。
正是比别人多学一点、多走一步,入职几年后,他的成绩逐步显现出来,以该公司第一名的成绩参加全省技能比武。但是,他在那次比赛中却只获得全省第12名。“不比不知道,通过比赛才知道自己很多东西都是一知半解。”陈石科至今还对那次失利耿耿于怀。从那以后,他更努力了。
坚持者胜
只有初中文化的陈石科,刚接触图纸时根本看不明白,更别谈自己绘制了,于是他开始恶补理论知识,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满了学习心得。曾经连续一年多,他几乎每天看书到凌晨,当时,他基本上把农网改造的所有技术书籍和设计图纸都看了一遍。
2013年是智能电表更换高峰期。为了保障居民正常用电,减少停电带来的影响,需要进行低压带电装表接电作业,可这样容易造成短路电弧灼伤。这个问题引起了陈石科的注意,他开始思索避免电弧灼伤的方法。设计完图纸,他每天下班都到朋友的电焊铺对材料进行试验,一干就超过深夜12时。每次失败后,他都会改进或重新设计。就这样持续了一个多月,直到电焊铺的邻居反映噪音太大影响睡眠,陈石科才稍有收敛。
陈石科的妻子史春燕说:“他那段时间像是着了魔,走路都低着头自言自语,有时睡着睡着,突然爬起来又画又写。”
经过3年的反复试验,陈石科终于确定了一种高性能硅橡胶,这才满足了作业要求,并成功申请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很多人问他,做了这么长时间的试验,失败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放弃?“我把每一次试验都看作整个过程的一部分。就算再多花3年时间,我也一定要找到能满足要求的材料,这些时间花得值。”陈石科说。
奉献者先
2017年5月,陈石科看到国家电网有限公司选拔援藏人员的通知,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并顺利通过考核。
6月中旬,他跨越数千里进藏“送经”。刚进藏的几天,由于海拔太高,不适应当地的气候,陈石科走路快一点都会气喘吁吁,当地的同事让他休息几天再工作,他却坚持要抓紧时间往前赶。接下来,陈石科查看台区、翻阅资料,一刻也不曾停歇。
“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降标准,朴实做自己,认真干工作。”这是陈石科对自己说的话。他带领工作团队翻山越岭,一个台区一个台区地普查,发现不规范的地方就指出来。由于语言沟通有困难,他就比划着来回说几遍,如果对方还不了解,他就登上杆塔手把手地教他们。由于缺氧,陈石科需要休息三次才能爬上一基10米的电杆。
在琼结县拉玉德乡拉玉德村,一台50千伏安变压器给4个自然村供电,供电半径长达1.4千米,居民家里的电灯忽明忽暗,家用电器更是不能使用。了解情况后,陈石科就带领团队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统一标准进行设计施工,立杆架设200千伏安变压器,将供电半径缩至300米,满足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用电需求。
“有你们在这儿,我们心里踏实。”牧民们端来新鲜的牛奶,拿来自己做的水煮土豆给他们吃。当地同事告诉他,他们只有招待特别尊贵的客人,才会做水煮土豆。
进藏以后,陈石科跑遍了山南市的各个县区,每天往返400千米左右。早晨迎着晨曦出发,夜里11时才能回到住所,高原缺氧加上体力透支,使得陈石科每天都很疲惫。
“我很珍惜这次援藏机会,在这儿多待一天,就尽量起早多看一个台区。在每个县多建几个标准化的配网工程,留下实物和纸质材料,以便于后续帮扶人员能够快速开展配网标准化建设。”陈石科腼腆地笑道。
奋斗者进
“以后我们就是师徒了,有什么问题可以一起交流。”陈石科看着面前比自己高出一头的王全说道。
王全是泗县供电公司2010年新入职大学生,家在外地,独自一人来到泗县上班。陈石科虽然对他要求很严厉,同时也把他当做家人一样照顾。王全上班第二天,陈石科就带着他到配网施工现场去了。7月的皖北,热浪肆虐,没几分钟,师徒俩就全身湿透了。陈石科一边做拉线一边给王全讲解。看着陈石科满脸的汗珠、湿透的工作服,王全能够理解师傅的良苦用心——陈石科要在实践中帮助王全成长,帮助他把大学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现实工作结合起来。
“师傅,这制作拉线也太累了,每天做完后我都浑身酸痛,整个胳膊都肿了起来,有什么办法可以省时省劲,还不伤身体吗?”这个想法引起了陈石科的注意。说做就做,师徒俩开始查阅多种资料,手工设计图纸,整理出一套设计方案,并开始实验。
白天,师徒俩做好日常工作;晚上,就凑到一起做拉线制作工具,查找资料、画图、切割,每解决一个问题,师徒俩都欣喜若狂,每天忙活到凌晨才休息。
凭借这股劲头,师徒俩最终利用杠杆和圆的离心力原理,制造出了集盘线器、弯线器、缠线器、整体台架于一体的便携式拉线制作专用机具,当年获得安徽省电力公司QC成果一等奖,同时,被推荐到中电联参加QC成果评比,此项发明也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2018年5月,以他姓名命名的“陈石科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了。现在,工作室里像王全这样的大学生有16名。
奋斗,是奋斗者永远的座右铭。陈石科27年扎根一线,从一个粗枝大叶的农村“草根”,成长为如今不断开拓创新的农网战线上的工匠,用奋斗践行着工匠精神。
责任编辑:张媛媛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