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电业》 时间:
十年打造生态渣场
——国电电力北仑公司实施渣场综合治理纪实
国电电力浙江北仑第一发电有限公司 陆烨
初夏江南,万物勃发。这几天,国电电力浙江北仑第一发电有限公司(简称北仑公司))输灰脱硫部综合主管王远铠的一组图片,在朋友圈收获无数点赞。
远景是红白相间的烟囱和一字排开的主厂房,中景是清澈的水面和美丽的倒影,近景则是随风摇曳的芦苇,或是一丛丛粉色的野花。镜头里的画面就是王远铠每日工作的渣场。经过10多年综合整治,这里成为火电厂的湿地公园。
困局:库容小、渣量大,如何更好满足环保要求
“这些年渣场面积大幅缩小,库存压力非常大。”一提起渣场,王虹就有说不完的话。
王虹是输灰脱硫部的党支部书记、副主任,30年多来,他一直管理着这片渣场。为了治理渣场,付出了青春岁月,也亲眼目睹渣场的变迁。
北仑公司是国内首家利用世行贷款建设的火电厂。上世纪90年代初,电厂建设一二期5台600兆瓦机组。当时根据规划,在海堤与卸煤码头之间,建起海涂型灰渣场,总面积约220万平方米,库容近850万立方米。
随着宁波市临港工业大规模开发,自1994年来,经当地政府协调,渣场被大面积征用。2009年,该公司又利用渣场扩建三期两台百万千瓦机组。截至2020年5月,渣场面积仅为62万平方米,库容约200万立方米。
火电厂在能源转换过程中,会产生灰渣、粉煤灰等。粉煤灰通过循环利用,广泛运用于混凝土制造领域。而最初该公司除渣系统排出的海水渣,含氯离子,易腐蚀,无法循环利用,只能用海水调浆后,通过渣浆泵打入渣场。
“2009年至2010年特别困难。多年积存的海水渣没人要,堆得越来越高。每天还有1500吨的灰渣要进来,心里直发愁。”那段时间,王虹整晚整晚睡不着。
愁库容不够,影响机组安全;愁大风一刮,造成扬尘影响环保。王虹感慨地说:“那时候去渣场,说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一点不夸张。”
灰渣是火电厂固体废弃物,按照国家环保要求,该公司将灰渣在渣场存储、沉淀后,实现达标排放。“我们不能满足于达标排放,要从根本上改变被动局面,让天更蓝水更清,灰渣不乱跑!”该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项岱军,是宁波市人大代表,在他看来,央企要着眼长远,实现高质量发展。
经过深入调研、走访、摸排,“打造生态渣场”成为职工们发自内心的自觉行动。一场长达10多年的渣场治理之战拉开序幕。
破题:打好循环利用和科学治理两张牌
随着环境保护日益受到关注,国家不断出台相关法规,要求固体废弃物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对于火电厂而言,最重要的是在减量化和资源化上下功夫。
循环利用是实现资源化的有效途径。让更多的灰渣走向市场,这对除渣技术提出更高要求。“全厂5台600兆瓦机组,当时选用的是上世纪80年代最成熟的水封渣斗除渣系统,冲渣水为海水。”输灰脱硫部主任顾建军介绍说,“到了2007年建设两台百万千瓦机组时,我们选用了升级版的淡水捞渣机除渣系统,排出的炉渣从海水渣变为淡水渣。”
事实上,技术进步带来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首先,淡水渣不需要排入渣场,通过烘干、磨制,成为粉煤灰,成为建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前景广阔。
该公司一年产生的海水渣约45万吨,加上海水中沉淀下来的泥沙20万吨,每年进入渣场的灰渣和泥沙,总量约65万吨。最紧张时,渣场剩余库容仅14万立方米。为了尽快腾出库容,每天来来回回的渣车40多车次,日处理灰渣3000余吨。顾建军算了一笔账,“每年光运输费要近千万元。”
为了拓宽海水渣利用渠道,大家到处找客户。后来发现海水渣和其他材料搅拌后,可以用于道路建设稳定层,于是和周边企业沟通协商。就这样一年能推销10至15万吨海水渣。
如何让现有渣场发挥最大功能?技术人员实地勘察、外出取经,千方百计探索切实可行的新路子。
先是建起长120米、宽40米的围堰,把灰渣挡在围堰之内,然后把渣场分成6个区域,3个沉淀区,3个排渣区,以半年为节点,实现分区分时管理,提高渣场利用率。
抑制扬灰是重头戏。技术人员试点了表面固结法、表层覆膜法,化学固化法等,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加带水面积。于是他们在渣场安装人工喷淋装置和喷雾装置,定时实施喷水作业;修建灰渣运输专用水泥路,落实专人定期清扫;修建2米高的防风围墙,抑制海边风沙等。
王远铠是输灰脱硫部的综合主管,负责渣场日常运维。“每年春天,我们都会在渣场四周种植绿树、花草。”渣土肥力低,他们就种植成活率较高的珊瑚树、双穗雀稗草、柽柳等。
一手促循环利用,一手抓综合治理,渣场的变化令人欣喜。沉淀池变成了清澈见底的小海塘,鱼虾沉浮,还吸引了野鸭、白鹭成群飞来觅食。
发展:依托技术进步把蓝图变为现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发展循环经济成为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的重大决策。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法规,坚定地传递出一种声音:燃煤电厂要通过灰渣深度综合利用,承担起保护环境,实现固废资源化的社会责任。
“浙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在这片热土上,我们必须立足全局,加快设备迭代,向技术要效益。”项岱军认为,建设世界一流火电厂,就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最好实践。
2018年,该公司对一期两台600兆瓦机组实施升级改造,投入1900多万元用于除渣系统改造。“我们采用风冷式钢带冷渣机系统,排出的就是干渣。”王虹介绍说,淡水渣有20%的水分,而干渣不需要烘干,直接磨细就变成了粉煤灰,这样每1吨加工成本可下降40元,“更节能,也更具市场竞争力。”
改造后,一期两台机组配套建设了2个干渣仓,将干渣直接排入专用货车,平均1天消耗160吨。这样,不仅大大减轻了渣场的库容压力,还最大限度实现灰渣循环利用。
尝到甜头的技术人员信心更足了。2019年,该公司启动两台1000兆瓦机组除渣系统改造项目。计划投资2000多万元,将原先的淡水渣改成干出渣。到2021年上半年,由国电电力控股的北仑一期、三期4台机组,全部实现干出渣!
事实证明,超前谋划,领先一步,企业就更有机会赢得先机。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周边的水泥厂、搅拌站遭遇经营危机,导致往年畅销的“灰姑娘”也遇冷受挫。经过科学治理,该公司将1.5万吨的粉煤灰,安全地排入渣场,择机销售。
这样的突发情况,让顾建军、王虹等更坚定地推动设备改造,让技术创新助力渣场走出一条科学发展之路。
从海水渣、淡水渣到干渣,灰渣的命运发生巨大变化,该公司渣场的面貌也焕然一新。曾经的废弃物如今摇身变“宝”,既可产生经济效益,还能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
王远铠喜欢摄影,每次到渣场工作,看水草摇曳生姿,看水面海鸟点点,就忍不住拿出手机拍几张,有时还做成视频发朋友圈。
“有人问我,为啥总拍渣场,他们不知道,我和渣场有感情啊!”王远铠望着不远处悠闲漫步的几只白鹭,微笑着说。眼前的一草一木,因为付出心血和汗水,显得格外珍贵。其实每一位参与过渣场治理的人都有着和他一样的情感。
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10年,让曾经的蓝图变成眼前的美景。未来,渣场一定会越来越美!
责任编辑:张媛媛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