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电业》 时间:
呵护共同的家园
——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走笔
《中国电业》通讯员 马巧玲
这是一片广袤的土地,1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占祖国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冰山雪原与戈壁瀚海同在,高山湖泊与苍莽林海相伴,欢腾的河流从高山奔向草原,高傲的雄鹰在万马奔腾的草场上空掠过。
这是一片生机勃勃的土地,在人们熟识的“神药”雪莲、“沙舟”骆驼之外,更广泛分布着4000余种野生的动植物。
这里是新疆,是2300万人的家园,也是野生动植物繁衍生息热土。这里有无垠的土地、富饶的物产,却也有脆弱的生态。为了守护这共同的家园,国网新疆电力人不仅送来光明,更为家乡守护着一草一木、一山一水。
“让路”生态的守道人
今年5月,35千伏大龙池输变电工程正在紧张的施工中。大龙池位于阿克苏地区库车市境内,是一座高山湖泊。这里四面环山,山上的积雪终年不化,山下青杉绿草、牛羊成群,牧民的毡房点缀其间,人们甚至可以偶遇雪鸡、黄羊和雪豹等珍稀动物。
为了将项目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施工方国网阿克苏供电公司在开工之初挨个核对线路52处跨越公路点,做到精准施工。该公司建设部主任胡奎表示:“我们要确保工程施工和生态环境和谐共存。”
离工程现场不远的地方,是一条更加出名的、将生态保护做到极致典范线路——750千伏伊库线。
这条历时两年建设、于2016年11月正式投运的线路,全长300多千米,翻越天山南北,穿越无人区、高海拔区和古冰川地质灾害影响区等特殊地貌。不仅是我国首条跨越冰川和高山冻土区的750千伏输电线路,还在建设过程中将生态保护做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
项目第三、四标段项目经理潘金钟还记得:“全线60%以上的塔位都没有道路。为了减少对山体的开挖和保护植被,我们采用索道运输,在平原地区5天就能完成的组塔任务,在这里要花1个多月。”
除了减少山体的开挖,项目建设者还为天山北麓常见的云杉林留足了成长的空间。天山上云杉普遍高30米至40米,一般采用60至70米的铁塔就可以跨越。但为了保证日后云杉的成长空间,施工方将220基铁塔的高度抬高到106.4米。
为了避开大小龙池景区,750千伏伊库线选择绕道山谷4千米处建设,此举虽然让整个工期延长了2个月,却保护了景区的生态环境。
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工程结束后,国网新疆电力又投资4333.55万元,通过人工播撒、种植草木等生态补救措施,使项目区域林草植被恢复率达到94.58%,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99.75%,把项目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了最低。
在如今的新疆电网建设规划中,环境保护已成为必须考量的重要一环。优化变电站选址和线路路径,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生态敏感区合理避让,已成为电网建设中的必选项。
天鹅“仙子”的守护神
5月的巴音布鲁克天鹅湖,草长莺飞,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一群群白天鹅回归故里,在宛若明镜的湖面上轻轻滑过,泛起一道道浅浅的涟漪,这些雪白的精灵在湖面上翩翩起舞、引吭高歌,处处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5月12日,国网巴音布鲁克供电所所长阿木尔和助手巴音克西克来到这里,作为当地天鹅保护队的队员,他们帮助景区维护保护区的监控设备。
巴音布鲁克草原,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这里地势平坦,水草丰茂,保存了世界上多种稀有物种。而巴音布鲁克天鹅湖,是亚洲最大、我国唯一的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着我国最大的野生天鹅种群。
国网新疆电力员工加入天鹅保护的队伍已经11个年了。2009年,巴音布鲁克供电所的8名员工与12名牧民组成天鹅保护队。他们宣传保护天鹅和草场环境的知识,救助天鹅及野生动物,还协助公安机关打击偷猎。
从那时起,电网人就和天鹅结下不解之缘。
2012年,国网新疆电力为了配合巴音布鲁克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对穿越巴音布鲁克湿地内的40余千米10千伏鲁乌线进行了迁移,为了保护湿地中的各种动植物,在线路迁改的过程中,施工人员专门避开植被茂盛、水源充沛的湿地景观带,由于绕远,线路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10千米。同时,他们选择了整体体积小、占地面积少钢筋混凝土电杆,以减少对草原植被和环境的破坏。考虑到施工噪声可能影响野生动物繁衍生息,他们尽量减少使用机械器具。施工后,施工队又对裸露的地表进行了植被恢复。
2016年12月,天鹅保护站决定建设24小时在线监控系统,为此,国网新疆电力又专门架设了一条1.6千米的10千伏电缆,安装了1台箱式变压器,并协助保护站在13.3万公倾的沼泽草地和湖泊内安装了49个视频监控,帮助景区实现了24小时在线监控。从此,天鹅保护队员们又多了一项新任务——每年春季对监控系统进行一次检修。
如今的巴音布鲁克,已成为天鹅生存的天堂。自2012年至今,保护区内天鹅数量增加了5000只,总数超过了17000只。
“冰川母亲”的守望者
2019年11月初的一天,国网乌鲁木齐供电公司输电运检工区运维班的队员们兵分8组,在班长刘文的安排下,对35千伏兰后线进行分段巡视。巡视兰后线,更像是一场“痛并快乐”的旅程,由于线路途径地点山势险峻,每年下雪后就不能再开展常规巡视,但这条艰险的巡视路却能看到别样的风景。
深秋的上午阳光正好,湛蓝的天空中点缀着朵朵白云。抬眼望去,可以看到一束阳光透过白云的缝隙,正照在远处“S”型的1号冰川上,金字塔型的山峰和错落的山脊在阳光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
1号冰川,全称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距离市区仅120千米,是世界上离城市最近的冰川,也是乌鲁木齐市重要水源乌鲁木齐河的源头。可近年来,受气温逐年升高和人类活动的影响,1号冰川加速消融和退缩。中科院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站长李忠勤曾经惊呼:“50年后,1号冰川可能彻底消失。”
在距离冰川几十千米外的后峡,原本分布着多家矿厂和企业自备电厂。为了治理污染,保护冰川,市政府决定在2018年关停这些高污染企业。可是拆了自备电厂,原本由其供电的周边单位及牧民该怎么用电?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网新疆电力投资3800万元,于2017年10月开工建设后峡35千伏输电线路工程,也就是后来的兰后线。
刘文对这条线路的工程质量非常认可:“线路运行2年来,虽然海拔较高、环境恶劣,但冬季没有出现过故障。”这过硬的质量背后,是施工人员的艰辛付出。
项目经理马吉还记得,他们既要保证工程质量,又要时时绷紧生态保护这根弦。为了防止施工设备对植被的破坏,他们放弃了传统方式用吊车组立铁塔的方式,改用全人工立塔。“20个人每天干12个小时,一天半才立1基塔。”
为了保护地面植被,施工用的材料全部用彩条雨布隔开。同时,改变以往冬季不施工的传统,利用冬季施工,让厚厚的冰雪成为植被的天然保护屏障。为了有效利用冬季时长,原本计划12 月就停工的项目,最后硬是坚持到了第二年的1月20日。
“冬天特别冷,山里风又大,这个工程干得真是不容易。”现场负责人木合塔尔·肉孜记忆犹新。
自2018年8月31日线路送电成功起,刘文和同事们不仅接手了线路的运维工作,更接过了电网人对冰川脚下这片土地的深情。
“全线167基铁塔,除了线路起始的10基塔可以用汽车巡视,剩下的157基塔都要靠步行。”为了避免汽车碾压植被,输电运检工都练就了一双铁脚板,“我们每次分8组巡视,平均每组要巡视5千米左右的线路,这可不是简单的徒步,几乎全程都是陡峭的山路,山里没有信号,危险点多,要特别小心。”
不过这一路上也并不全是艰辛,不时出现的旱獭、野兔之类的小动物也总能让人精神一震。每到这时,他们就会慢下脚步,远远地看看,再继续赶路。更让他们欣慰的是,这两年,关于1号冰川加速消融的新闻已鲜有报道,研究人员在这里发现各种野生动物的新闻却越来越多。
远处的1号冰川像一位母亲,默默滋养着山脚下的城市;而远去的身着工作服的电网人,更是众多冰川守护者中的一员,用他们最平凡质朴的工作,守护着天山深处的净土。
结束一天的巡视,在太阳偏西的时候,刘文和同事们坐上了返程的汽车。
这时,汽车收音机里飘出新疆本土歌手巴哈尔古丽的夜莺般的歌声,车上几个人也不由得一起哼唱起来:
我走过多少地方,最美的还是我们的新疆。
牧场的草滩鲜花盛开,沙枣树遮住了戈壁村庄。
冰峰雪山银光闪闪,银光闪闪,沙海深处清泉潺潺流淌……
责任编辑:张媛媛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