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陇上孟河

  • 中电智媒IOS版

  • 中电智媒安卓版

X

盘点丨2017年新能源汽车储能发展年度报告

来源:中国电力报 时间:

市场进入爆发前夜

———2017年新能源汽车、储能行业发展年度报告

中国电力新闻网见习记者 邓恢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绿色发展、低碳生活成为时代热词。绿色发展,在能源行业体现为加大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比重;低碳生活,在出行方式上体现为倡导使用新能源汽车。

  2017年,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迈入加速发展期,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大幅提升,各方资本蜂拥而至,行业并购重组、扩产增容不断,新能源汽车市场真正进入爆发前夜。

  2017年,储能产业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同频共振。动力电池产业的繁荣,间接推动了储能产业的发展。动力电池技术的进步,也间接为储能电池积累了技术、经验。

  新能源汽车驶入快车道

  2017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态势整体看好。一是各种政策陆续出台,“双积分”政策、动力电池回收拆解规范等政策极大促进了产业的发展。二是各路资本纷至沓来,整车企业、动力电池企业相继扩产增容,互联网企业涉足新能源汽车领域。三是结构调整频频,产业内并购重组、合资设厂案例不断。

  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接近80万辆,销量增速较往年明显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看好,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爆发前夜。

  2017年,政策仍是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今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多项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政策,包含从整车生产、补贴发放到动力电池标准、新能源汽车专用号牌以及退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等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方方面面。

  其中,工信部、财政部等五部门在2017年9月28日联合公布的《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简称《办法》)无疑是今年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一颗“重磅炸弹”,点燃了整个汽车市场。该《办法》的出台,显示了我国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强大决心,也是继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后出台的一个更加长效的激励政策,是从生产端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进行的规划。整车企业销售燃油车累计的负积分需要和销售新能汽车累计的正积分持平,该举措的实施,掀起了整车企业加入新能源汽车生产销售大流的热潮。

  2017年,大众、福特等国外老牌燃油车企业纷纷宣布要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或合资设厂,或独自推出新能源车型。老牌车企布局新能源汽车生产,一方面加大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程度,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产业形成“你追我赶、优胜劣汰”的氛围,倒逼车企生产出性能更好、价格更低的新能源汽车,最终促进整个产业快速良好发展。

  在一些辅助政策上,国家也是力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2017年12月15日,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发布《关于2018年小客车指标总量和配置比例的通告》,2018年北京的小客车指标额度将由15万个削减为10万个,其中新能源汽车指标额度仍然保持6万个,普通指标额度将减为4万个。

  此外,2017年,公安部发布启用新能源汽车专用号牌的通知,截至2017年底,全国已有107个城市启用新能源汽车专用号牌,2018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专用号牌将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用。绿色、科技、时尚的新能源汽车专用号牌,既有利于辨别、对新能源汽车实行差别化管理,也有利于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新兴产业对资本总是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新能源汽车作为我国力推的新兴产业,2017年以来,无论是整车企业还是电池企业,都加大了对新能源汽车板块的投资。不仅燃油车企业、电池生产企业开始增加新能源汽车生产线,甚至连一些互联网企业也纷纷开始“跨行造车”。2017年,猛狮科技和东风裕隆携手推出新能源汽车新品牌裕路,上汽集团与宁德时代合资设厂,阿里巴巴投资小鹏汽车,百度和腾讯领投蔚来汽车……但是,大量的资本进入新能源汽车产业,让这个产业一度火热的同时,也产生了产能过剩等问题。其中产能过剩最严重的就是动力电池领域,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彦龙表示,2017年前三季度,我国动力电池的产量累计达到了31.5吉瓦时,但各种新能源汽车的装机量大约在14.7吉瓦时,产能过剩趋势愈发明显。

  储能产业蓄势待发

  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作为储能产业首个指导性意见,该意见对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是,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储能目前仍然不具备靠自己力量“破壳”的能力,还需要国家从政策上给予更多支持。2017年,全球新增投运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保持增长,增长率呈下降趋势。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前三季度,全球新增投运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达264兆瓦,相比于2016年全球新增投运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638.5兆瓦,增长率同比下降明显。其中我国新增投运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为45.15兆瓦,占比为17%。相比于2016年我国新增投运电化学储能装机101.4兆瓦,2017年我国新增投运电化学储能装机增长率同步下降。

  电化学储能增长率之所以出现下降趋势,关键还是因为当前储能的成本仍然较高,现有商业模式下储能仍不具备盈利能力,电力用户缺乏配置储能设备的积极性。以可再生能源发电领域为例,某风光储项目负责人介绍,配置储能系统可提升10%~20%的风电利用率,每年可增加的电费收入约为1000万元~2000万元,但是储能电池每年的折旧费就达3000万元以上。

  当前情况下,成本和商业模式成为储能迈入商业化必须跨越的“门槛”,在此基础上,2017年10月1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这是我国储能产业首个指导性文件,是对储能产业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作出的明确规划。《意见》重点部署了五项任务,其中任务之首就是要推进储能技术研发示范,要集中攻关一批具有关键核心意义的储能技术和材料,试验示范一批具有产业化潜力的储能技术和装备。此外,《意见》还强调了要研究建立可再生能源场站侧储能补偿机制,建立健全储能参与辅助服务市场机制,探索建立储能容量电费和储能参与容量市场的规则机制。

  继《意见》出台后,国家能源局再度出台《完善电力辅助服务补偿(市场)机制工作方案》,明确鼓励储能设备、需求侧资源参与提供电力辅助服务,允许第三方参与提供电力辅助服务。

  这两个政策的出台,对储能产业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并未提及对储能进行补贴,因此短时间内仍然难以有效改变储能产业的发展困境。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储能尚且没有具备独立“破壳”的能力,还需国家从政策等多方面给予更多支持。

责任编辑:王萍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