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能源观察 时间:
“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最终要靠核能”
——专访中核集团董事长孙勤
两会前夕,记者对中核集团董事长孙勤进行了专访。采访当天,正值北京连续的雾霾天气,而发展核能正是调整能源结构、治理雾霾的重要途径。在三个小时的专访中,孙勤就业界关心的核燃料、国产三代、走出去及国企改革等问题畅谈了自己的观点。
“燃料技术是我们的一个基础”
记者:在核燃料元件自主技术研发上,中核现在的进度和战略是怎样的?
孙勤:目前国家的政策是让中核作为核燃料的专营企业。过去我们主要是满足军工需要,现在是满足不同种类客户需要。比如说加拿大的重水堆、AP1000、法国M310、俄罗斯的VVER,只要国内存在这个堆型,我们都要满足它的燃料元件供应,这是第一。这些堆型大部分知识产权都是别人的,我只是满足配套生产,所以这个不算本事,只要有技术引进,我们就能做。但是要真正走出去,核燃料必须要有自主知识产权,没有这个是走不出去的,人家会限制你跟他竞争。现在我们自主研究的燃料元件叫CF2和CF3,就是标准元件和长周期元件,技术上,包括材料、设计、合金都是自己的。目前4组CF2辐照考验组件研制完成,顺利入堆;CF3完成模拟组件设计、加工制造,而且马上跟我们自己设计的华龙一号一起配套直接走出去。现在国内企业走不出去,很大程度上是燃料技术的问题。毕竟燃料技术是人家的,只能跟着人家。正因为有自主开发核燃料元件这个条件,所以我们能够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也是国内企业愿意跟我们合作的原因。事实上他们也看到,只有强强联合才能真正走出去,否则也是受很大的限制。所以燃料技术是我们的一个基础,核电要走出去,除了整个堆的设计以外,还有燃料配套走出去,现在燃料配套方面,我们还是最强的,自主化也能做到。
记者:对于燃料元件技术的开发计划,是否有时间表?
孙勤:2017年可以实现商业化生产。
记者:您提到国内企业在核燃料元件领域存在短板,那么对于他们现在试图进入前端燃料市场的努力,您如何看待? 孙勤: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现在有个理念,叫“开放、包容、合作、共赢”。我们希望跟国内企业在核燃料元件市场上充分合作,联合起来把它做大。现在看来,今后的国内市场,主要是我们两大家。虽然目前是中核供应国内的核燃料元件,但总体来讲规模还是比较小的,跟国外的竞争能力也比较弱,因此整个经济效益水平还有差距。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希望联合把它做大,而不是把国内市场分成一小块一小块,大家都在做,这样对哪家都没有太大好处,我们提倡跟中广核联合起来,一起做大市场。 跟国核技也要联合,实际上现在国核技在我们包头AP1000的生产线就有30%的股份。 在核燃料上,甚至包括后处理上,我们都主动提出来请中广核参与。比如我们准备在沿海建一个燃料园,从天然铀进来,到燃料元件出去,都在这个园里面完成,当时我们就提出来大家一起做。因为国家规定要有一个主体,比方说把其中元件制造这一部分,按照中核51%、中广核49%的股份组成一个元件公司,中广核也是同意的。现在跟民营企业都可以搞混合所有,那国有企业当然可以联合,甚至在一些领域,外国人都能进来参与。 在燃料方面,我们当时提出来几种合作的可能性。第一种,在某个领域上,比如像刚才讲的燃料园区上进行合作。第二种,在某个项目上,像AP1000元件线上进行合作。还有一种就是在我们整个燃料公司上合作,我们一个板块叫核燃料公司,在这个层面,包括我们矿业公司层面,都可以进行整个市场化的股份化改造。 过去人们对军工产业能不能股份化改造有争议,我们现在有几个生产板块,我认为都能进行股份化改造,甚至有些产业在某个领域、某个项目上,能够对国外开放。举个例子,包括今后搞后处理、乏燃料运输,请国外的阿海珐、俄罗斯方面等参与,这些现在都可以探讨。甚至一些板块公司也可以进行整体股权多样化。今后只要政策允许,也可以搞混合所有制,比如说搞上市公司。我们现在核电公司要上市,同位素技术应用的同辐公司也要上市。未来我们的核燃料、地矿等这些板块,它的产业结构、队伍结构、人员组合、经营模式都要向上市公司努力,把一些历史的遗留问题剥离出来,这样才能做到主辅分离,达到上市公司的要求。最近我们有个项目,就是通过跟民营企业的合作,起了很好的双赢效果。广东有一个叫做东方锆业的上市公司,我们有一个叫中核科技的上市公司,两个公司互相交换股份,这都是很好的尝试。
记者:您对核电企业在海外采购核燃料元件的想法如何看待?
孙勤: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不管是哪家企业的领导,都应该有战略眼光,不应该为了一时的利益,把市场的定位点定在国外。道理很简单,外国有些时候可以卖给你,同样有些时候也可以不卖给你。如果你定位在国内的市场,那就不是愿不愿意、卖不卖给你的问题,这个是必须保证供应的。习主席最近讲了几句话非常精辟,中国人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你不能说我的天然铀靠在外面买,分离功靠外面买,元件靠外面买。在你没有的时候人家也可能敲打你甚至要你高价,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可能不卖给你。中国的核电要大规模发展的话,能这样子吗?这种问题牵涉到国计民生,牵涉到重大科技,牵涉到能源供应的问题,我们必须首先立足于国内,必须自主创新。 在这些问题上,我们搞军工的人,有特别强烈的意识。把我们发展的基础寄托在外国人身上,是靠不住的。想想是把这个今后的产业发展放在不断买上面好,还是大家一起把我们的基础做牢,不断消化,努力创新好呢?应该有这个战略选择。如果说我们不接纳人家,逼着人家去国外买,那是我们的不对,但实际上我们不是这样的,燃料公司我们是愿意拿出来跟大家合作的。
“中核没有想去取代AP1000"
记者:华龙一号目前融合的进展如何?未来的规划是怎样?
孙勤:第一我很有信心,第二贺禹同志也很有信心。华龙一号肩负着核电走出去的重任,我们两家合作还是很有信心的,当然也希望有政府的支持和理解。大家过去有点争议,就是统一方案,怎么个统一法,大家可能有点不同的看法,政府部门也希望最好能够搞成一个版本。实际上国家能源局在1月27号开了一次会,很多专家也同意,在保证安全性,保证先进性的基础上,求大同存小异,保持一点差异,既体现了中广核的特点,也体现了中核的特点,在一些辅助系统允许存在点差异,但是必须符合国家的三代安全技术标准,能够在不低于AP1000这个标准的基础上。在这个原则下,我们跟中广核也都达成了一致,准备向国家能源局做汇报。 现在国家能源局及业内很多院士、专家都认识到在保持大的技术性能、安全性能的基础上,可以允许各家有点差异,发挥特长。不同的用户,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他会有不同的选择,有差异可能更显出中国提供技术能力的不同。核电最核心的是反应堆技术,华龙一号反应堆是一致的。
记者:所以堆芯是采用了中核设计的177个堆芯组件的方案?
孙勤:对,配上不同的、个性化的辅助安全系统,3系列和2加1系列,可以做一点调整。中广核的3系列也很好的,我们中核出口的技术,2加1的这种能动加非能动的方案,对方也非常接受。举个例子,俄罗斯提出的三代叫AES-2006,他也是两个设计院,设计了2个方案,分别是AES-91和AES-92,我专门对了一下,这两个设计院的方案,很多都不一样,但是堆芯是一样的,所以俄罗斯也是这么做的。这不是什么问题,大家理解了就好了。两家要形成一个一致,不要搞成一种PK形式,只能我的,不能你的,这样就不好了,我们现在强调包容的合作形式,大家共同去走。这个问题大家思想统一了,应该说华龙的落地和走出去,我还是很有信心的。
记者:这是否意味着华龙一号会有两个版本?
孙勤:一个版本两种配置。我举个例子,同样一个汽车里面,可能会有手动挡的,会有自动挡的,这还是大变动呢,我们还没有变动这么大,会在配置上有一点区别。为了更加兼容,更能够走出去,更能够体现一个声音说话,到国际市场,我们和中广核都达成一致,今后出去,就是一个华龙,就是我的也叫华龙,你的也叫华龙。
记者:目前在技术融合上,双方已经达成共识,华龙一号以后更多是瞄准国外市场,为了取得国外市场认可,是不是首先要在国内让它落地?
孙勤:对。我们的意见是国内可以建,只有国内建了,国外才有说服力。国内都不建,就到国外去建,确实也不方便,因为你要去国外建,是要为人家服务的,如果你自己都没建,可能有很多问题都没遇到,或者是需要调整,自己也没有反应堆,就很不方便。所以我们建议搞个小批量作为示范堆,比如说中核搞两个堆,中广核搞两个堆,我们取得经验后,再走出去。这样又有说服力,又有经验,也便于今后的技术服务。这个示范堆很有必要,包括培训人员,今后要发展,需要先培训,你连反应堆都没有的话,到哪里去培训? 但不是说这个堆就一定要在国内大发展,我们认为AP1000还是国内的主流堆型。而且AP1000以后成熟了,商业化再加上批量化生产,成本就能降低,优越性体现出来了,那我们还是积极推进它。而且我认为最终用什么堆型,更重要是根据市场来决定。作为中核来说,没有想去取代AP1000,我们目前主要还是走出去。 华龙目前的定位还是国外市场,走出去。国内的话,确实AP1000讲得很好,当然现在我们三门在建,困难比较多,但是当它真的标准化之后,比如模块式建造、批量生产等等成熟了,也没必要舍近求远,再用别的技术。当然如果事实证明你不好,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记者:对华龙一号落地是否有具体的规划?
孙勤:有的,包括这个小批量落点落在什么地方,希望什么时候给路条,什么时候开工,都有具体意见,准备跟能源局报告。我们已经有一套很详细的方案,包括人员培训,两家之间怎样互相支持,燃料供应等等这些我们都是有协议的。所以我还是很有信心的,中广核也是,也愿意大家共同走出去。大家都做出了努力,也都做出了妥协。
责任编辑:邢静涵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