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家电网》杂志 时间:2021-03-26 11:26
最强春节档见证更多可能性
文_刘博
牛年的电影春节档可谓牛气冲天,“憋”了两年放出大招,市场表现远超预期。电影行业等待这一刻已经太久。在经历了2020年“至暗时刻”后,电影行业加速回血,中国电影的春天再度来临。
线上线下全面出击,今年的春节电影档异常热闹。截至2月18日0时,春节档电影实时总票房已突破80亿元,远超往年同档期票房,同时刷新了全球单一市场单日票房、全球单一市场周末票房等多项世界纪录。农历正月初一,全国3400多万观众走进电影院,全天产生票房超17亿元,刷新了中国电影史的单日总人次和单日票房的纪录。
今年元旦档,全国电影票房达12.99亿元,打破了2018年创造的12.71亿元档期票房历史纪录;一个多月后,春节档再创纪录。这背后,是观众加速释放的观影热情,是影业持续复苏的可喜气象,更是中国电影创作水平的稳步提升。
今年春节期间,《唐人街探案3》《你好,李焕英》《刺杀小说家》《侍神令》《人潮汹涌》《新神榜:哪吒重生》《熊出没·狂野大陆》7部影片登上大银幕,票房均超过亿元。
对观众来说,春节档是光影中的合家欢,而对中国电影来说,春节档是全年档期的重中之重。其实,春节档的出现,在中国电影史中不算悠久,且经历了从时间跨度到名称的变迁。
21世纪初,春节期间的票房成绩并不理想,各制片方选择上映时间时也会刻意避开春节。数据显示,2008年,春节7天的票房仅为1.1亿元,占全年总票房的2.6%。除2020年春节档因疫情缺席外,近几年,春节档年年都在刷新票房纪录。如今,对半数以上的影院而言,春节档票房能够占据全年票房收入比例的10%以上。
如此红火的春节档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长时间的培育和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以及21世纪的最初几年里,相比起春节档,贺岁片、贺岁档的概念实际上更广为人所知。1997年年底,《甲方乙方》——第一部内地电影人独立摄制的贺岁片亮相北京,“好梦一日游”架起了现实与梦想间的桥梁,也为当时的电影人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当年,它的全国票房是3600万元。
1998年年末,贺岁片市场迎来大爆发,开始出现真正的贺岁档。导演们看到了一个庞大的市场:春节前的一段时间,是观众最愿意走进电影院的时间。从此,中国的电影生产也有了工业化制作的印记。
与票房“节节高”相伴的,是越来越多优质国产电影“显山露水”。从2018年的《红海行动》、2019年的《流浪地球》到今年7部国产影片各放异彩,春节档的变迁史,也是中国电影行业的变迁史。从香港贺岁片、好莱坞大片到内地商业片,从单一喜剧类型走向多元,国产电影正成为春节档名副其实的主力军。
电影市场不能唯票房论,电影创作更不能以票房作为导向。电影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百花齐放,更需要敢于创新的创作氛围。质量“在线”、口碑向好,是春节档超强续航能力的保证,也为今后中国电影创作提供了诸多启示:“好电影是硬实力,好口碑是硬道理。”2020年,中国首次成为全球最大票仓,票房收入最高的10部影片首次全部是国产片……中国电影市场正逐步扩大成熟,影片质量进步也有目共睹。
牛年春节档电影强势归来,显现了中国电影市场的蓬勃生命力。2020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各地推进复工复产,中国电影行业保持了有力而稳健的复苏节奏。耀眼的成绩离不开中国电影人的努力。未来,中国文化产业需要以更多智慧和更高境界,实现高质量繁荣发展。
责任编辑:周小博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