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陇上孟河

  • 中电智媒IOS版

  • 中电智媒安卓版

X

【文化】牛年要有“牛精神”

来源:《国家电网》杂志 时间:2021-03-26 11:26

 牛年要有“牛精神”

文_任晓云

  “在中华文化里,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人们把为民服务、无私奉献比喻为孺子牛,把创新发展、攻坚克难比喻为拓荒牛,把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比喻为老黄牛。”在2021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礼赞牛所代表的精神品质,并赋予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以新的时代内涵。

  千百年来,“牛文化”一直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从远古相袭而来的牛文化,不仅包含原始文化、图腾文化、神话文化、农耕文化、畜牧文化、民间文化、美学与艺术文化等,于传统文化的语境中,牛还是勤劳奉献、开拓进取、尽瘁担当的象征,始终寄寓着人们的美好期待。

  《论语》这部集中反映孔子思想、代表儒家学派的著作,就与牛有关联。孔子与得意门生卧牛车传播儒学,论说政治主张,一路信念坚定,然而又一路困顿劳苦。老牛载孔学诸人远行他国,任重笃行,一路忠诚担当,然而又一路艰难跋涉,有了浓厚的象征意义与文化内涵。

  华夏文明史上,牛之担当具有极高的象征意义,也有非常的文化意义,决非简单枚举所能概括、代表的。《中国牛文化千字文》中,对牛于中华传统文化贡献的最大公义之担当也有相关记述。其中,不仅提到了“老子著经”“孔子广儒”,也提到了“庖丁解牛”“李冰斗牛”,还提到了孝伯“迁”牛由福建至宝岛台湾,对驱逐荷夷之后的台湾农耕、畜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牛之道义担当,虽成历史,却化未来。

  “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曾以这样饱含真情的诗句歌颂牛。千百年来,牛都是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象征。这也是人们爱牛、敬牛、颂牛的一个原因。画家李可染便曾将自己的画室堂号定为“师牛堂”。他这样解释自己为何喜欢画牛:“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不辞劳苦、不计得失,脚踏实地、默默奉献,这是牛身上的品格,也是值得每个人学习的精神。

  无数金句名言最终都指向同一个道理:铆足牛劲,就能干牛事。100年来,从党的初心和使命里,人们看到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的精神。100年披荆斩棘,100年风雨兼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斗、奋发图强、改革开放,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是多么让人惊叹的“牛事”!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站在这样的时代节点和历史十字路口,我们更需要一种强有力的“牛精神”。开局多壮丽,奋进正当时。农历牛年,更待我们鼓足“牛劲”,充满“牛气”,披荆斩棘、开拓创新、坚毅前行。

  一年之计在于春,眼下正是播种季。未来的收获,源于今天的耕作。在这个万物勃发的时节,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是最好的选择,辛勤耕耘、勇往直前是最美的姿态。让我们相约春暖再出发。

责任编辑:周小博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