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陇上孟河

  • 中电智媒IOS版

  • 中电智媒安卓版

X

【特别策划·实践】丽水:绿水青山好风光

来源:《国家电网》杂志 时间:2021-03-26 11:26

丽水:绿水青山好风光

文_洪瑜阳

  “碳达峰、碳中和”对电网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如何助力当地政府迈向“碳中和”?浙江丽水供电公司利用资源禀赋优势,配合丽水市委市政府打出了错峰发电、虚拟电厂、负荷聚合、碳汇交易组合拳,走出了一条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之路。

  错峰发电 优化配置电网资源

  2020年10月29日,丽水供电公司向丽水市政府递交了《关于优化调整丽水小水电上网峰谷时段的请示》,建议在保持水电结算峰谷小时数不变的情况下,将11时至13时两个小时的高峰时段与7时至8时、22时至23时两个低谷时段互换。

  为何要实现这样的互换?这与丽水电网负荷用电的峰谷特征和光伏的发电特性有关。当前丽水全市的用电负荷在日间工作时段和夜间22时至23时有较大的需求,而光伏受光照的影响主要在11时至15时为发电高峰。

  传统的水电上网峰谷结算机制一方面使得日间水、光发电存在较大的竞争,另一方面又缺乏对水利多发电满足夜间高峰需要的激励,使得电网供需存在较大的不平衡矛盾。

  这个互换将部分小水电站调配到晚上发电,把白天的发电时间更多留给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发电站。同时,减少应对夜晚电网负荷高峰缺口的调峰火电,进而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空间,更好地满足本地用电需求。

  “别看只是两个峰谷时段的小小互换,却可以让我们根据电网运行实际情况,科学合理调度小水电发电,保障全市安全稳定可靠供电,减少电量损耗,避免‘一窝蜂’挤占电网通道,合理配置电网资源,支撑新能源发展。”丽水供电公司总经理夏翔介绍,峰谷时段优化后,预计每年可减少线损电量1600万千瓦时,节约成本678万元;可增加5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消纳能力,减少电网投资7.2亿元,最大程度地支持绿色能源的本地消纳。

  “虚拟电厂”      发挥削峰填谷优势

  错峰发电的意义不仅在于合理配置资源,更重要的作用是为丽水服务“碳中和”的创新举措——“虚拟电厂”打下了统筹管理的政策基础。

  丽水全域绿色能源“虚拟电厂”,是座看不见的电厂,没有厂房也没有发电机。它通过数字化的信息系统和市场化的管理手段,把丽水全域星罗棋布的近千座风、光、水等可再生能源小型电站和众多分散的负荷用户聚集起来。在灵活有序调节可再生能源和负荷的同时,为电网提供电力输送和负荷供能服务。

  以水电为例,丽水市水电资源丰富,有800多座小水电站。但这些小水电散落在山林峡谷之间,数量众多且受天气的影响较大,很难形成聚合优势。新能源发电领域也面临类似的问题。很多新能源发电基本“靠天吃饭”,难以准确预测,不利于电力供应的统筹调配。

  丽水供电公司力争建设100%可再生能源供电的“虚拟电厂”。该公司借助光纤、无线专网及北斗通信新技术实现全域水电发电信息采集,依靠数字化的程序算法和市场化的管理手段,聚合55万千瓦可调节水电站和45万千瓦下游径流电站,以及新能源发电站,形成了一个可根据电网需求提供绿色零碳电能的百万千瓦级“超大号电池”。

  “通过促进风、光、水等可再生清洁电的生产消纳,努力实现丽水电网100%可再生能源零碳供电,促进电源和用电单位的友好互动,打造生态节能型的未来城市。”夏翔描绘出了一个零碳发电、零碳用电的宏伟愿景,“我们正在景宁打造集配网自动化全覆盖、配网调控e指挥、县域虚拟电厂技术应用等于一体的生态微电网。通过构建库容小水电、季节性电网限额、可调节负荷等组成的弹性互动体系,建立新能源弹性接入、储能配额和最大消纳机制,建成县域级、10万千瓦级的‘虚拟电厂’,实现县域清洁能源全供应。”

  负荷聚合 唤醒客户侧沉睡资源

  “虚拟电厂”让电源端有了个“超大号电池”。做好负荷聚合则是丽水供电公司在消费侧服务“碳中和”的创新点。

  2月9日,丽水供电公司通过试运行负荷聚合商平台,动员258户客户中标负荷7.65万千瓦,成功响应9.14万千瓦,超额完成试运行目标。

  负荷聚合商以能源服务商身份,通过负荷聚合商平台,接受有可调节负荷客户的委托,将可调节负荷打包聚合,投入到电力需求响应市场,帮助客户获取服务费。近年来,丽水地区负荷增长迅速,供电能力持续提升。负荷聚合商的出现,将唤醒客户侧沉睡资源,整合大量可调节负荷参与需求响应、削峰填谷,为缓解能源供需矛盾提供了解决方案。

  “构建负荷聚合商运营体系,可实现规模化负荷可视、可测、可控,支撑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建设。”丽水供电公司营销部副主任王荣根说,发展负荷聚合商代理模式,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价和规模优势,可实现电网、客户双赢,提升全社会能效。

  下一步,丽水供电公司将围绕平台负荷聚合参与现货市场能力,全力推进“1+10”园区负荷聚合和能效提升示范项目建设,争创首域首面效应,推进市场营销转型,建立完善市域可调负荷聚合运营体系,为中国“碳中和”先行区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碳汇交易 推动生态价值变现

  “村子生态保护得好就有钱拿,有了钱就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这种良性循环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遂昌县高坪乡箍桶丘村党支部书记张传荣说。

  2020年12月18日,该村将一个月61吨林业碳汇减排量卖给了浙江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换来了6100元的“真金白银”。

  丽水是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箍桶丘村的这次碳汇交易只是一个缩影。

  2007年,景宁畲族自治县将25个小水电站捆绑成5个项目包,申报“国际清洁发展合作机制(CDM)”的项目。最终,英国的麦德林国际碳基金公司买下了景宁这批小水电站5年17.7万吨的二氧化碳减排量,总价值约7500万元人民币。

  作为碳汇交易的出售方,景宁运用温室气体的“排放权”交换来“资金+技术”,在本地区实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既节能减排,又促进了产业升级。

  近年来,丽水围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对“碳交易”方式开展了新的尝试。

  2019年5月30日,全国首份村级GEP核算报告在遂昌县大田村发布。同年10月,丽水成为全国首次发布GEP的地级市。同时,丽水各县(市、区)也纷纷围绕GEP出台了激励机制。

  2020年5月19日,在缙云县大洋镇大平山光伏发电“农光互补”项目签约协议中,首次出现了“企业购买生态产品”条款。这是丽水首个基于GEP核算的市场化交易生态产品。

  未来,丽水将充分用好清洁能源优势和得天独厚的碳汇能力,在建体系机制、组智慧智库、破政策策略、创实景风景上发力,通过市场化开展用能权、碳排放权和生态资源使用权等各类产权交易,创造更多GEP价值,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通道,切实将绿色资源转化为发展动力。

责任编辑:周小博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