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家电网》杂志 时间:2021-03-26 11:26
能源转型既是中国的事,也是全球的事,要靠全行业、全世界的共同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会影响中国经济增速吗?能源电力行业该如何应对?新兴产业将迎来哪些机遇?本刊邀请中外相关领域专家畅谈多元化、低碳化、清洁化的全球能源发展趋势,以及在“双碳”目标下,经济、能源、环境、气候的可持续发展前景。
能源革命唱响“中国好声音”
嘉 宾:欧洲联盟驻华代表团能源气候行动参赞 Octavian Stamate(傅维恩)
英国驻华大使馆电力市场及可再生能源前主管 Christian Romig(骆晓蓂)
落基山研究所常务董事兼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 李婷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 许金华
主持人:刘芳芳
《国家电网》: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经济发展需要消耗能源。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随着各国二氧化碳排放增加,温室气体猛增对生命系统形成威胁。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怎么看待中国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傅维恩: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流行表明,人类福祉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随着疫苗的推出,疫情危机将逐渐消失,但气候变化造成的问题依然存在并加剧。我们永远无法为地球接种疫苗,用来预防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导致的问题。气候行动比新冠肺炎疫情更为紧迫。尽管由于疫情的原因,202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约10%,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仍在不断上升。这是一个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应对的全球性问题。采取气候行动并提出目标任务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一步。
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经济体的“碳中和”承诺,受到了全球欢迎。世界主要国家相继表态,有助于实现将全球变暖温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的目标。在最近的中欧高层对话中,欧洲领导人表示,支持中国努力履行承诺。现在,这些承诺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减排行动。
骆晓蓂:基于化石能源消耗的中国经济发展迅速,而且中国正在快速推进城镇化建设,国内对于高能耗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在持续增长。实现“双碳”目标,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
要实现目标,中国需要加快执行现有的脱碳措施,并制定各种新措施。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在全球能源市场上一直是需求增长的不竭源头之一。这一现状将发生改变。中国将用更清洁的能源取代化石燃料。这表明中国在全球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市场的份额将下降。
此外,为了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需要在电力、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加大投资和部署可再生能源。这些投资有望进一步大幅降低技术成本,并为这些技术的发展增加规模效应,从而为全球脱碳创造新的机遇。
李婷:中国作出的“碳达峰、碳中和”承诺,让国际社会感到振奋。当地时间2021年1月20日,美国宣布重新加入《巴黎协定》。两万亿美元促进绿色零碳、重拾美国应对气候变化全球领导力在内的气候绿色新政,引起广泛关注。未来,中美两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将进一步深入。
中国正在迈向全面实现现代化的第二个百年目标,全面建设生态文明,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方案”。以清洁能源引领的新一轮繁荣将与数字革命深度结合,从根本上提升人类生产朝着清洁、智慧的方向前行,彻底颠覆人类的用能来源和方式,也彻底解决气候危机。技术创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拥有核心地位,也是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抓手。
许金华:气候变化不仅指气候变暖,还包括极端天气的增多。气候变化虽然是我们共同的威胁,但对各国的影响是不一样的。这也是各国气候谈判异常艰难的原因之一。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一方面体现了我国政府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深刻认识,以及由此引发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担当,展现了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积极履行对国际社会作出承诺的鲜明态度;另一方面是基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经济增长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的现实考虑。
当前,我国承诺的国家自主贡献的实施进展情况好于预期,承诺在2020年完成的3项自主行动目标均已提前完成。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从规模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过去,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的欠账比较多,我国发展已经到了必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阶段,这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
《国家电网》:承诺“碳中和”彰显了中国的底气。2016~2020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怎么看中国在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方面的工作?
傅维恩:我们的方法是采取多部门合作。以欧盟绿色协议为代表。该协议指出,全球能源转型对我们的气候目标至关重要。在这方面,优化能源结构极为重要,需要加大投资,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提供一个公正和包容的过渡,在这种过渡中“不让任何人掉队”。过去10年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迅速增加。这些排放物现在占总排放量的70%。为了实现《巴黎协定》目标,现在需要发展中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在履行《巴黎协定》承诺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每单位GDP的能源强度显著降低。中国不妨考虑采取更大胆的措施,特别是在抑制某些高排放行业方面,采取更有力的举措,朝着早日达到总排放量峰值的方向,确定一个与所有温室气体相关的长期目标。同时,对于不符合国内气候政策的海外投资,中国需采取更严格的做法。这将对国际能源市场产生很大的影响。
骆晓蓂:中国提出的这一承诺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全球影响,有力地展示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威胁的认真态度,以及中国如何定位和加强其在绿色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中国给自己设定了一项艰巨的任务。时机至关重要,在2030年“碳达峰”之后,距2060年实现净零排放只剩30年的时间。设定这样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对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潜在影响肯定是巨大的。下一步,中国需通过部署可再生能源发电、工业与交通电气化等措施减少碳排放。
许金华:“十三五”时期,我国在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方面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成绩是显著的。产业结构整体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型,2019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高达53.9%,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59.4%。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年度占比超过50%,困扰行业发展的弃风弃光问题得到明显改善。可以看到,整体上,我国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正处于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正在经历结构调整带来的阵痛期,发展潜力正逐步显现。
《国家电网》:中国实现“碳中和”愿景,要比发达国家付出更大的努力。欧盟大多数国家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实现了“碳达峰”。美国和日本在2005年前后实现了“碳达峰”,计划2050年实现“碳中和”,时间充裕。而且,这些国家是在工业化完成之后,实现了碳的达峰和持续下降。要达成目标,中国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傅维恩:发达国家必须以身作则。这也是欧盟承诺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原因。为了保证这一目标得以实现,欧盟提高了国家自主贡献,并通过了一项新的2030年目标,即2030年欧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比1990年至少减少55%。今年6月份,欧盟将以立法形式,确保实现温室气体净排放量到2050年降为零的目标。
实现“碳中和”将深刻地改变欧洲、中国和其他地区的经济。任何国家继续追求经济发展都是应该的。这不一定会损害气候政策,因为经济增长和气候行动之间没有绝对矛盾。欧洲的“脱碳”经验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在1990年至2019年期间,我们减少了23%的排放量,同时经济增长了60%。能源技术的创新应用将加速向高增长率的绿色清洁经济过渡。除其他措施外,征收碳税也将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因此,中国现在的重点是建立一个覆盖整个能源行业的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计划。欧盟通过一个专门的项目对这一努力给予了支持。
与此同时,在气候变化压力下,经济转型所产生的多重问题要求制定适当的社会政策,例如重新培训工人,以应对环境脆弱地区与就业人群之间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随着清洁能源解决方案日益具有竞争力,各国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并带来经济增长,许多行业将从中受益。在这方面,面临同样处境的国家,增加经验交流至关重要。
李婷:美国历史上为提升产业效率,曾经有一些成功的政策和做法。例如1988年为振兴美国半导体行业,美国14家半导体芯片制造商联合创建Sematec,旨在降低芯片制造成本,提升产品质量,振兴整个半导体行业。Sematec是政策资金与产业部门合作的典范,当时极大地加速了美国电子行业的创新速度,也带动了整个经济发展。
在长远目标一致、对新一轮工业革命有着共同认知的前提下,中美气候合作可以共同探索在低碳技术领域加强合作共赢,更好地结合行业技术从孵化到商业化的各个链条,更快地促进清洁能源技术的商业化,促进行业创新与全球市场的结合,而非设立阻碍或强化对立。尽管竞争加剧,但合作共赢既是人类应对气候危机的必然路径,也是获益技术进步与产业革命红利的必然途径。
许金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提出“碳中和”目标,意义深远。首先,是面临新能源技术进步和产业变革的机遇。过去10年,全球光伏发电成本下降90%,已经形成对煤电的价格竞争优势,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应用日趋成熟,将引发能源生产、传输、存储、消费以及能源市场的重塑和变革,形成新型生态化能源系统,这些都会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撑。
其次,是面临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发生转变的机遇。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已经从注重发展速度向注重发展质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靠拢。在此背景下,加速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有望在某些新兴产业实现弯道超车,追上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比如新能源汽车行业、光伏产业等。
实现“双碳”目标,面临的挑战也非常严峻。一是将倒逼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加速调整,一些严重依赖化石能源生产的地区将面临发展困境,转型压力巨大。二是能源生产体系和利用体系面临重大变革,做好能源双替代,即在能源生产端用可再生能源发电替代传统能源发电,在能源消费端用电力替代燃煤、燃油等能源利用方式。三是要在农业、林业、草原、湿地等系统建立碳汇解决方案,实现对能源消费中产生的碳排放的抵消。
《国家电网》: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对实现“双碳”目标有哪些作用?
骆晓蓂:从能源供给侧来看,能源结构的清洁化将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路径。也就是说,可再生能源将是中国能源清洁转型的主角。在“碳中和”这出大戏中,以风电、光伏为主的可再生能源以及“光伏—储能—充电”一体化发展无疑是重中之重,具有无限广阔的前景。
到2030年,中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逐步取代燃煤发电。与此同时,政府会针对“碳中和”目标提升政策力度,进一步推动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部署。
李婷:2021年是风电和光伏实现全面平价的首年,由于风电、光伏行业产业链节点多、体量大,其技术迭代和规模化效应仍然有较大增长潜力。长期来看,光伏和风电受“碳中和”目标的影响,将共同成为中国非化石能源发展的主力。
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随机性、波动性大,规模化并网影响电网稳定运行。“新能源+储能”模式将为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和并网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储能系统作为能源存储转换的关键,可以提高多元能源系统的安全性、灵活性和可调性,是构建能源互联网的核心。从技术方案、技术成熟度和市场角度看,低碳和零碳转型意味着以清洁能源引发的全新一轮工业革命已经来临。
许金华: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一是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可再生能源技术进步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规模效应,另一个是研发效应。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将显著提高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通过规模效应促进可再生能源成本下降。同时,产业规模扩张也将激发企业进行技术研发的积极性,为可再生能源研发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保障、人才保障,通过研发效应进一步推动可再生能源成本下降,实现和传统火电竞争的优势。
二是解决就业问题。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不仅可以满足自身需要,还可以出口到其他国家。这是一个新兴产业,各国对光伏板、风机的需求是源源不断的,市场潜力巨大。这一产业可以容纳大量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
《国家电网》:电网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中发挥着关键和引领作用。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公用事业企业,未来5年将年均投入超过700亿美元,推动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促进能源绿色发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国家电网公司可以发挥哪些作用?
骆晓蓂:中国公布“碳达峰、碳中和”的清晰时间表之后,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建设能源互联网的战略目标有了更丰富的内涵。我们注意到,国家电网公司一方面通过大范围联网,扩大新能源消纳范围;另一方面推进抽水蓄能与储能建设,提高系统灵活调节能力。
随着能源清洁低碳转型,能源消费侧日益呈现互动化、多元化、电气化趋势。电网企业拥有海量的数据资源。通过建设能源互联网,对这些海量数据资源进行挖掘利用,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电网资产运行效率,促进电网节能减排;另一方面可以为电力用户,包括居民和企业用户、建筑楼宇、工业园区等提供用能诊断、能源管理等各种能效服务,引导各类用户科学高效节约用能,助力提升全社会终端用能效率。
李婷:世界500强企业是推动“碳中和”与零碳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创新是实现零碳发展的共同路径。目前,苹果、微软、BP和亚马逊等跨国企业都已提出了早于2050年的净零排放计划。中国企业在国家提出2060年“碳中和”目标之后,反应迅速,也纷纷将“碳达峰、碳中和”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国家电网公司积极拓展综合能源服务模式,坚持绿色发展。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为代表的数字技术革命,将为进一步提升能效并支撑清洁能源支持电力系统和生产生活用能提供技术可行性。
许金华:推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国家电网公司将发挥关键作用。在世界能源转型的趋势下,国家电网公司进行的自我革命,正是重塑自身角色定位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第一,国家电网公司通过电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电网数字化转型,推动企业向再电气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转变。第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国家电网公司在能源互联网建设中向创新型企业转变,为能源生产商、消费者提供多元化、更有创新性的产品和服务。第三,国家电网公司积极开展风火打捆外送交易、发电权交易、新能源优先替代等多种交易方式,保障清洁能源能发尽发、能用尽用。
责任编辑:周小博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