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时间:
北京市农村居民电采暖效果调研
张兴平 陈芃起
华北电力大学
北京市展开了全市范围内农村供暖“煤改电”改造工程,对电取暖设备投资有很好的政策支持,各区都能很好地执行北京市的相关规定,海淀区结合本区实际情况提供了更大力度的补贴政策。三年来,农村居民电采暖改造成绩斐然。
承担北京社科基金项目“北京农村地区电能替代效果评估及政策研究”的华北电力大学张兴平教授团队,对北京市11个行政区28个村庄的部分村民进行入户调查,并对调查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说明:受访群众对电采暖项目整体效果表示基本满意,尤其是对电采暖系统的安全性和便捷性表示满意,这一政策确实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加了他们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但在电取暖舒适度方面,约14%的受访村民认为供热效果一般,另约有10%的受访村民对供暖效果表示不满意。在电采暖经济负担方面,超过70%的受访户表示单位面积的取暖费用明显高于城市居民;约16%的受访家庭电费支出在4000-5000元,约23%的受访家庭电费支出在5000元以上,这些居民认为电采暖费用较高。
在电采暖的舒适度和经济负担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首先应完善补贴,降低经济负担。应因地制宜地设计电价补贴时段。目前村民电取暖享受的电价补贴时段为晚8点至早8点。村民表示,日落后室内温度会明显下降,需要提升室内温度,因此建议补贴开始时点适当提前。同时在极端严寒天气条件下,可考虑全天供暖均享受补贴电价。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居民经济负担,还可以有效提高取暖舒适度。对于经济上特别困难、不具备劳动能力的农村家庭进行取暖专项补贴,关注这些特困家庭是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其次,应加大研发,提高系统效率。农村居民冬季的取暖问题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一些相关文献也指出,农村煤改电工程广泛推行的空气源热泵在对抗严寒天气时制热效果较差,对本就在严寒天气需要高效供暖的村民无疑会造成较差的供热体验。应加快技术攻关,研究适合当地条件的电取暖技术和设备,切实提升清洁取暖设备的效率和效果,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居民冬季清洁取暖问题。最后,要建章立制,规范日常管理。在调研中也发现一些其它方面的问题,主要包括:售后问题突出,缺乏制度规范;设备品牌良莠不齐,缺乏后期效果评价;随着设备保修期的临近,村民担忧后续保修问题。这些突出的问题说明,在农村冬季清洁供暖方面,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和长效机制,而这些制度是实现农村冬季清洁取暖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