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时间:
国家能源局近日发布《关于2018年度风电建设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明确提出,从2019年起,新增核准的集中式陆上风电项目和海上风电项目应全部通过竞争方式配置和确定上网电价。
随着上述文件的下发,将会对风电产业后续发展带来何种影响?记者近日专访了全球知名能源咨询公司WoodMackenzie电力与可再生能源事业部咨询顾问刘杨惠女士,请她就上述文件作详细解答。
风电装机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
中国电力报:竞价政策的推出将对陆上风电市场新增装机和正在驶入发展快车道的海上风电产业产生哪些影响?刘杨惠:针对政策细则我司观点认为:首先,竞价机制将不会在短期内大幅度影响我国的陆上及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发展趋势,年均20吉瓦左右的装机容量增加仍将在未来五年到十年内持续;部分人士预期的装机容量跳水现象发生率 较低。
其次,由于政策的决策权组成中,地方政府的话语权仍将很高,地方政府将在一定程度上对恶性竞价现象进行控制,从而维持价值链各个环节的平衡性运转。
除此之外,由于政策对于风电整体价值链利润空间的长期影响,陆上风电市场大兆瓦新机型的推出速度和平台化迭代速度将因此而继续加快,新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将成为趋势,整机企业和部件供应商将在不断下降的价格趋势与不断增大的风机容量之间寻求一个相对的平衡点,从而保证应收。
产业协同效应将日益凸显
中国电力报:在竞价机制的推动下会对风电整机市场造成何种影响?刘杨惠:竞价机制将对整机商产生两个直接影响。一方面将直接导致风机价格下降并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进而迫使整机商从设计、供应链等各环节继 续深挖降本潜力,比如通过模块化和标准化设计进一步释放规模优势带来的成本降低,从供应链角度则将驱动采购模式的创新、低成本技术及工艺的应用。另一方面,整机商和开发商的联系更加密切,形成利益共同体来寻求最优的解决方案,产业协同效应将日益凸显。
不可照搬欧洲发展模式
中国电力报:欧洲部分国家海上风电已经实现“零补贴”招标,其促成成本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中国是否有相关经验可循?刘杨惠:近年来,欧洲海上风电成本的快速下降得益于一系列因素,比如产业链成熟度、开发及运营经验积累、规模化优势、市场化竞争等,而且未来十年间还将从BOP及风机设备、运维和下一代海上风机的应用等方面进一步释放降本潜力。但是综合考虑欧洲和中国的风资源禀赋和海床地质条件、产业成熟度等各方面差异性因素,未来十年间其成本 曲线也将呈现不同的下降态势。根据WoodMackenzie预测,到2025年,中国海上风电的平准化度电成本仍将明显高于欧洲主要海上风电市场。对中国海上风电来说,还需进一步探讨如何发挥规模效应优势的最大化、加强产业链的上下游合作、培育本地化供应链的成熟度、探索创新性的合作模式;对比欧洲,比如强化开发前期论证的充分性、充分借鉴海上油气及海工行业的经验、以及加强产业集群效应等方面都值得中国海上风电行业借鉴。
此外,如何在当前的过渡期内“修炼内功”将成为在竞价阶段制胜的关键。对风电行业来说,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整合产业链不同环节,释放产业协同效应的潜力;另一方面,开发商、整机商、供应商等各个环节则应从自身角度探索最优的成本管理模式来提升自身竞争力,比如在确保风机可靠性的基础上通过设计降本、优化供应链有效实现降本。(张栋钧)
责任编辑:王怡然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