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能源中国IOS版

  • 能源中国安卓版

  • 陇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管理

企业采购风险内控机制的核心问题与优化路径

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9-23 16:29

  中国水利电力物资西安有限公司总经理 任国辉

  在企业中,采购作为资源整合与成本控制的关键环节,其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机制的科学性与严密性,直接影响企业运营效率与市场竞争能力。

  一、企业采购中存在的主要风险与内部控制缺陷

  项目决策与采购实施脱节的现象广泛存在于企业采购流程中,表现为项目启动在前、采购规划在后。项目单位为加快项目进度,常跳过前期充分的需求论证、市场调研与预算评估,直接进入执行阶段。采购部门往往在项目实施中途才介入,因信息滞后与时间压力,难以开展规范、透明的供应商筛选与价格谈判。

  有些采购需求描述如含糊其辞、标准界定不清,将直接限制竞争、误导投标。模糊的采购文件使得供应商难以准确把握真实需求,导致投标偏离或高水平供应商主动退出。更严重的是,这种模糊性为“量体裁衣”式舞弊提供可能,即通过设定倾向性条款变相指定中标对象。

  很多企业在设置投标人资格条件时,机械要求过高年限、过大体量或过多同类业绩,将许多具备技术实力和发展潜力的中小型企业排除在外。此类排他性条款不仅削弱市场竞争,也阻碍技术创新与产业新动能的引入。

  评审规则中价格分设置过高,或采取接近均价得高分”等算法,极易诱发围标、串标行为。投标人可通过预谋报价策略操纵价格区间,从而控制中标结果。另一方面,若价格分权重过大,尤其在技术或服务类采购中,将引导供应商恶性低价竞争,最终以降低产品质量或服务水准为代价,损害采购价值。

  评审体系中技术分与商务分若未能根据项目属性科学设置,将导致评标决策偏离最优解。过度强调技术方案先进性而忽略履约能力、售后服务等商务因素,或相反因商务条款宽松而接纳技术薄弱供应商,都会带来实施风险。还有评审环节中,因专家业务水平不足或主观偏见导致的“应否未否”或“错误否决”现象频发,却缺乏清晰的责任认定与纠偏机制。多数企业未建立评审追溯与问责制度,责任往往由采购执行部门承担,而真正参与决策的专家却责任虚化,导致同一类错误反复发生。

  二、企业采购风控与内控机制的优化对策

  推动采购前移,实现项目——采购一体化规划。企业应在项目立项阶段即引入采购部门,实施采购可行性分析,明确采购范围、预算与时间表。通过建立多部门联合评审机制,确保采购计划与项目实施计划同步编制、同步审批,从源头上杜绝“车已开动才补票”的行为。

  强化需求管理,提高采购文件编制质量。采购需求须由技术部门、使用单位与采购部门共同审定,确保其明确、完整、客观。提倡使用标准采购文件模板,避免模糊表述和歧视性条款。重大采购可试行文件预公示制度,征求潜在供应商意见,增强文件编制的科学性与市场适应性。

  科学设置供应商资格条件。摒弃简单以业绩规模作为“一刀切”门槛的做法,转而突出技术能力、产品质量与解决方案可行性。鼓励拆解采购包、设立分包选项,为中小企业提供参与空间。对标准化程度高的项目,甚至可以尝试取消业绩门槛,通过强化事中履约评价以控制风险。

  优化评审规则与反操纵机制。合理设定价格分权重,对技术或服务类项目应显著提高技术分值。引入价格警戒线机制,对超低报价进行成本合理性审查。推广使用随机加权、剔除极端报价等算法优化价格评分方式,压缩串标操作空间。可借助大数据工具对投标人报价行为进行动态监测与分析。

  平衡技术与商务评审要素。根据项目类型差异化设置评分结构:复杂技术项目侧重方案先进性,常规项目则突出履约保障与成本控制。推行评分因子量化与公开机制,尽量减少主观打分项,确保评审过程可追溯、可复核。

  建立健全评审责任追溯制度。明确评审专家的义务与责任,建立评审质量档案和违规记录库。对出现重大评审失误或恶意操纵行为的专家应实行退库、公开通报甚至依法追责。同时完善供应商投诉与救济机制,保障其异议申诉权利,增强采购系统的“自纠正”能力。

  企业采购并非简单的“买卖行为”,而是关乎资源优化、风险控制和合规经营的重要管理系统。当前所普遍存在的“先实施后采购”“文件粗放”“门槛歧视”“评审扭曲”等问题,深刻反映出企业在内控机制与治理能力上的短板。唯有从决策同步、需求精准、门槛合理、规则公正、责任到位五个方面系统重构采购管理体系,才能有效提升采购质量、降低运营风险、增强企业竞争力,最终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江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