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8-04 09:25
付兰伟 韩雅群 杨波
国家能源集团乌海能源公司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焦煤生产基地,多年来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扎实推进矿区生态环境治理,探索绿色开采新模式,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乌海能源力量。
乌海能源利民公司连采连充项目俯瞰图。
七月的西北大地,热辣滚烫。
7月16日上午10点多,室外骄阳似火,走入乌海能源利民公司连采连充项目高大的地面矸石破碎车间,机器设备轰隆作响,破碎后的灰色矸石如欢快的小溪在皮带上流淌,令人感觉舒爽惬意。
“这些以前令人头疼的‘废弃物’,终于找到了用武之地!”
正在车间里检查皮带运输系统的利民公司连采连充队队长赵志新热情地向笔者说,破碎后的矸石通过输矸管道被运送到井下工作面,和输送水泥、粉煤灰、水、辅料剂按照一定比例合成的浆液的输浆管道混合后进行充填,既减轻了矸石固废堆积地面造成的环保压力,又置换出了井下稀缺的焦煤资源,提高了矿井的安全系数,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一切都得益于连采连充绿色开采新工艺。
乌海能源利民公司连采连充项目地面制浆站。
走出破碎车间,在瓦蓝瓦蓝的天空映衬下,不远处的矿区外围,经过生态修复的巨大矸石渣堆上绿意盎然,在闪耀着生命光泽的植被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几个大字特别招人眼目。
“这次矸石山治理算是还清了矿山多年开采的旧账,但新问题还是需要绿色开采新工艺来解决。”赵志新笑着说。
十几年前,赵志新大学毕业后来到利民公司参加工作。多年的煤炭开采,矿区形成了一个个标志性建筑—高高的矸石渣堆。晴天时,空气里会弥漫着一股二氧化硫的味道;一起风,矿区就笼罩在灰黑的煤尘里。一天下来,领口袖口都是灰黑的污渍,基本没有人穿白色的衣服。慢慢地,他也和矿区的大多数人一样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近年来,乌海能源积极履行央企责任,开展绿色矿山建设,对矿区的矸石渣堆和排土场进行集中整治。通过整形、削坡、覆土、喷播等措施,治理面积达735万平方米,种植沙棘、沙打旺等适合西北地区生长的耐旱植物,植被覆盖率由之前的不足20%上升至90%以上,矿区环境得到极大改观。
乌海能源利民公司连采连充项目矸石储存棚。
但随着煤炭持续开采,每年新增矸石的处置依然是困扰企业发展的环保难题。2023年8月,为解决井下压覆和边角地段资源浪费、矸石地面堆放影响环境等问题,连采连充绿色开采项目在利民公司落地投运,赵志新从综采队被调到连采连充队工作。
“当时就知道自己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也知道这项工作对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但对我来说,毕竟是新生事务,作为区队管理者,不仅要熟悉作业流程,还要抓好安全管理,压力确实很大。”一路走,赵志新一路回忆起近两年来的工作经历。
为确保连采连充工作顺利推进,赵志新除自己强化学习、熟悉掌握新工艺外,狠抓区队安全管理。组织职工学习各岗位流程、熟悉安全注意事项和安保措施、开展安全评估,提升安全生产意识。开工前进行危险源辨识,消除各类隐患,强化运输管理和现场安全管控。高风险、非常规作业时,守在现场协调指挥,督促人员按章作业,不仅有力保障了连采连充顺利施工,而且有效防止了煤矿顶板和冲击地压事故发生,避免了采动诱发的渗水、突水等情况出现。
乌海能源利民公司连采连充项目井下综掘设备。
“永刚,出料时注意不能超速,多观察两侧是否有行人,不要对各种缆线造成剐蹭……”
临近中午,笔者随赵志新来到利民公司I010902连采连充工作面。在巷道口,赵志新对正在准备出货的铲车司机黄永刚进行安全提醒。然后继续对笔者说,现在开采的巷道处于隐蔽正断层发育区段,支巷顶帮压力大、顶板破碎;设备回撤和物料倒运工序较多,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但只要大家严格遵守岗位操作规范、落实管控措施,安全完全可以得到保障。
走近施工现场,一侧是一台小型综掘机在轰鸣声中向前掘进;另外一侧,粉碎后的矸石和由水泥、粉煤灰、辅料剂等组成的浆液从连通地面的两条输送管道出口流出,自然混合后,在强大的重力冲击下沿倾斜支巷对完成掘进工作的巷道实现自充式胶结充填,连采连充作业有序推进。
“现在,矸石固废排放这项困扰企业的环保问题在自己手中得到解决,感到发自内心的自豪!”赵志新欣慰地说。
矸石换乌金,矿山绿意浓。截至2024年底,乌海能源连采连充工艺共计置换生产原煤达86.68万吨,回填矸石81.84万吨,节约矸石处理费用约1636.8万元,实现固废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责任编辑:刘础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