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8-04 09:25
王小燕
2016年7月19日,“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发出。九年来,国家能源集团新疆能源人将实干精神深植天山南北,以能源保供与绿色转型为不渝使命,于“煤炭寒冬”中破冰突围,实现产能突破亿吨。如今,智能化矿山昼夜运转、高效作业,成为守护边疆能源安全的“顶梁柱”。
红沙泉一号露天煤矿。
7月的天山脚下,准噶尔盆地东缘的红沙泉煤矿犹如一幅流动的工业画卷。环线装车站内,一列火车缓缓驶入,操作员指尖轻触、手臂微移,乌金般的煤炭便顺着双溜槽倾泻而下,64吨的煤炭车厢50秒装完;汽运通道上,重载卡车有序过磅,40秒完成称重,随即沿多条通道外运,灵活补位铁路运力;28.4千米长的胶带输煤廊道蜿蜒伸展,将煤炭封闭输送至铁路专用线,衔接将黑铁路等运输网络,通联14个省区市。煤流奔涌间,“效率之变”清晰可见—这是智慧与实干铺就的能源通途,更是新疆能源人服务国家战略的担当。
寒冬里刨出暖阳
2016年的准东矿区,寒风裹挟着煤尘,狠狠砸在技术员汪亮的安全帽上。望着堆积如山、冒着热气的煤堆,想着每吨仅60元的售价,这位年轻人的心比戈壁的严冬还要冷。
改革图存,逆境突围。红沙泉煤矿锚定内部革新破局:通过技术改造,筛分系统实现多品种煤精准生产;引入块煤经销商拓宽销路,营收逆势同比增长。
准东露天煤矿采煤作业现场。
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红沙泉煤矿矿坑深处,无人驾驶矿卡精准装卸、井然有序。配合采煤半连续系统,剥离、采装、运输环节更加流畅,高效运转带来30%—40%的效率提升,安全保障更加坚实。
档案室里,年产百万吨的规划图纸已泛白模糊。历经三次产能核增,矿山年产能跃升至3000万吨,更被赋予国家能源重点保供煤矿的重任。“小矿变大矿,变的不只是数字,更是格局,是担当。”
矿区最扎实的进步,藏在煤质提升里。如今,“三次检测”制度贯穿煤炭生产全程:坑下精细选采严控矸石,破碎筛分在线监测,装车前严格化验。曾困扰矿区的煤炭自燃与热值波动问题已成历史,化验单上稳定在4800大卡以上的热值数据,是无数次精准采样、一遍遍严格把关结出的硕果。“每一卡热量,都关乎‘疆煤5号’的金字招牌。”
夜幕降临,矿区灯火通明。从“煤炭寒冬”亏损深渊,到国家级智能化保供基地;从荒滩小矿,到产能、效率、环保、责任的全方位跃升,矿区完成了历史性跨越。
“这变化不是等来的,是干出来的!”汪亮的话语洪亮有力。他想起当年调度室里,裹着棉袄钻研图纸的灯火;想起党员突击队为抢修设备,三天三夜不休不眠的身影……一代代建设者用汗水与智慧,在这片戈壁荒原上,实实在在刨出一片温暖而坚实的“发展暖阳”。这暖阳,照亮着前行的路,也温暖着千家万户。
千米井下的“智慧革命”
站在副井口,黄健光安全帽下的脸沟壑纵横。从巴山蜀水到边疆矿山,二十三载他口音未改,却始终如一地穿梭在巷道深处。2016年,煤炭产业走入“寒冬”,但比这更刺骨的是井下隐患—煤堆自燃、新工人操作生疏,以及87度急倾斜特厚煤层开采这一世界级难题。
乌东煤矿智能综采工作面生产现场。
“下井就是去发现问题。”黄健光记录本扉页的字迹被煤灰浸透。他记录的每项隐患后紧跟三行小字:红字是措施、蓝字是责任人、黑字是复查日期。即便安全举步维艰,乌东煤矿依然坚持“零容忍”,严抓实管,用坚韧劈开前行的道路。2020年,乌东煤矿入选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建设煤矿,投资2.5亿元启动27个项目,构建“1131”体系—一张地质图、一张万兆网、三大管控平台(灾害预警、生产控制、执行管理)、一个智能中心。一场由科技、数据与实践融合而成的智能化变革,正在重塑传统矿山的形态。
变革在数字间迸发:万兆光缆织就地下神经网络,4G信号覆盖每条幽深巷道。定位芯片以0.3米精度锁定矿工踪迹。三大平台吞吐数据风暴:灾害预警平台捕捉瓦斯浓度0.01%波动;生产平台如“千里眼”掌控井下;控制平台指尖轻点,万米皮带应声起舞。面对87度急倾斜煤层,郑丰庆团队首创“多段双线控制模式”,让单摇臂采煤机在垂直煤壁划出精准弧线,液压支架同步跟进。随着这块“硬骨头”被啃下,乌东煤矿成为全国首个急倾斜特厚煤层智能化矿井,被认定为“解决世界性难题”。重大灾害同步防控:微震传感器织网,冲击地压预警率100%;瓦斯抽采远程联动,火灾监测精度达0.1摄氏度。变革成效具象为数字:采煤面单班从10人减至5人,效率提升288.7%;吨煤成本降18%,年省6000万元;夜班取消后,矿工月度作业时长缩短33%。“真没想到,‘煤黑子’也能当‘白领’。”黄健光坐在指挥中心感慨道。2023年2月24日,“国家级智能化示范煤矿”验收通过的消息传来,黄健光的眼眸闪动,耳畔仿佛响起二十三年前初入矿井时的钻机轰鸣,“这变化真不是想出来的……”他的呢喃自语被郑丰庆的欢呼声淹没。
集控中心蓝光荧荧,郑丰庆紧盯电流曲线。单摇臂采煤机在87度陡壁跳着芭蕾,重建优化后的放煤模型如炼金术士,将4600大卡贫矿“点化”为5300大卡精煤。从传统小矿跃升为国家级智能化基地,乌东煤矿连续安全生产已超6000天。这变化,是黄健光与郑丰庆们用坚韧与创新一钉一铆干出来的。智能矿山的星河璀璨如炬,这束用滚烫汗水与冰冷数据共同熔铸的光,正穿透地壳,成为保障能源安全的坚实脊梁。
让煤炭点亮万家灯火
在天山南北,新疆能源将滚滚“乌金”化作保障民生、驱动发展的热源,更让煤炭发出的光与热温暖边疆群众的心田。这份温暖,既体现在“疆煤出区”融入全国能源保供大局的千里奔袭中,也蕴含在扎根乡村、助力振兴的深情厚谊里。2020年以来,全国用能日趋紧张,新疆能源全力以赴融入全国能源安全保供网,不断释放优质产能,成功实现产能跃升,突破亿吨级大关;想方设法构建“公铁联运”“铁铁联运”等多式联运体系,千方百计打通疆煤东运的“任督二脉”。
2024年11月,一场突降的暴雪吞噬了准东矿区的轮廓,被困的上百辆运煤车宛如冰封的长龙。新疆能源应急队伍闻令而动,平地机与铲车轰鸣开道,巡查人员实时反馈路况。当新疆能源人将热腾腾的抓饭递到瑟瑟发抖的司机手中时,维吾尔族司机艾力江眼眶湿润地说:“这口热饭撒,暖身又暖心啊!”
2025年早春,一列满载3021吨煤炭的专列鸣笛启程,跨越3000公里的山河,直抵长江经济带核心区域的国能随州发电公司。这趟专列不仅是一次能源的输送,更开辟出一条公铁联运的煤炭运输新通道,为“疆煤入鄂”在华中市场版图上落下了关键一子。
满载煤炭的保供专列驶出准东矿区。
为了“疆煤5号”品牌走向全国,新疆能源深耕市场,在西南、蒙西、宁陇等区域设立办事处,时刻精准对接客户的多样化需求。运销人李承泽的办公室里,墙上那张被红笔标记得密密麻麻的地图格外醒目,每一个红点都代表着一次市场开拓的足迹。2023年以来,他怀揣着沉甸甸的煤样,足迹遍布西南、华中地区的大小化工企业。凭着一股子韧劲,不仅敲开了华中地区化工用煤市场的大门,还成功开拓了川贵等地四家化工市场客户。
从2022年9月汽运车辆历经93小时、跨越2000余公里抵达内蒙古棋盘井车站,到11月铁铁联运经甘肃明水站、内蒙古万水泉南站直抵河北黄骅港,“疆煤入海”从梦想变为现实;从早期单一运输,到2025年获批70余条出区线路,运输网络持续拓展;从最初聚焦甘青宁周边,到延伸至川渝云贵、“两湖一江”等14个省区市,覆盖40余家客户,“黑山化工煤”“红沙泉电煤”等品牌扎根各地;从2021年100万吨运量,到2024年飙升至2000多万吨,再到2025年上半年出区量突破1200万吨创历史新高,运量节节攀升,推动着新疆向“全国能源枢纽”的转型。
在戈壁与高原之上,新疆能源还用执着与创新,书写出从“黑色矿山”到“绿色家园”的蜕变传奇。
海拔4338米的黑山露天矿,常年低温,植被稀疏。十年间,矿山人与高校携手,让耐寒植被破冻土而生,1200亩绿毯覆盖矿坑,飞藻在水中舒展,远程监测的数据流里跳动着生机;红沙泉一号矿的沙丘上,抗旱保水材料及三层重构土地中,草木根系正悄悄编织生命网络,100亩示范区绿意盎然,野兔、狐狸、黄羊等重现,都见证着干旱荒漠与煤炭开采共生的可能。如今,五座矿山的名字都镌刻在国家绿色矿山名录上。
昆仑山下的风沙里,藏着新疆能源播撒的希望与温暖。十批驻村工作队踏过沙丘,在塔克拉玛干边缘一镐一锨改出1080亩良田,昔日飞沙走石的不毛之地,如今翻涌着金色麦浪;27座温室大棚如沙漠翡翠,新鲜蔬果间结出致富果;“风兮果园”38万元分红焐热168户脱贫户的心;4000余名学子考上大学,受到资助,追逐梦想;寒冬未至,“暖心煤”已涌来,六载累计133万吨暖流焐热喀什村民的炕头。
克里雅河畔,万亩公益林的树苗已长到两米多高,枝叶在风中沙沙作响,和村民庭院里挂满枝头的瓜果一起,把企业的深情厚谊织进了乡村振兴的锦绣画卷。
天山见证:新疆能源人用“顶梁柱”的担当,将“乌金”化作跨越天山的暖流,暖进百姓心里!
当“疆煤出区”的汽笛响彻河西走廊,当智慧化矿山建设成为行业标杆,当公益林的梭梭草锁住黄沙,当乡村振兴的玫瑰香飘进北京人民大会堂……
天山脚下的奋斗者用汗水和青春证明:这份光与热,源自对能源安全新战略的坚定执行,对“国之大者”的深刻领悟,更源自“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在边疆大地的回响。
责任编辑:刘础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