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能源中国IOS版

  • 能源中国安卓版

  • 陇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管理

龙源电力:科技创新赋能绿色能源发展

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7-22 15:09

李国庆 王秋思

  改革关乎前途、创新决胜未来。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唯有创新者,方能破浪前行;唯有变革路,才能傲立巅峰。

  龙源电力是国最早开发风电的专业化公司,率先开拓了我国海上、低风速、高海拔等风电领域,率先实现我国风电“走出去”,不断引领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自2015年以来,持续保持世界第一大风电运营商地位。作为一家以开发运营新能源为主的大型综合性发电集团,“创新是企业的责任”早已根植于龙源电力的基因之中,从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强化科技人才培养到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从重大攻关项目取得突破、科技创新亮点频出到数字化建设稳扎稳打、赋能新能源产业升级,走出了一条科学技术打头阵、数智融合当先锋、科技创新为主阵地的发展之路,为打造世界一流新能源科技领军企业强信心、添活力、增动能。

  “强筋骨”,体制改革筑牢创新根基

  科技创新出成效,体制机制改革必须迎头赶上。

  抓好顶层设计,落实体制机制改革任务。构建并完善“1+1+4+N”创新体系,打造成熟健全、具备原始创新能力的研发及落地体系,实现自主创新与产业应用的高效转化。依托我国风电运营领域唯一的国家级研发平台—国家能源风电运营研发(实验)中心,推动新能源技术的突破与应用,先后攻克了复杂地质海上风电施工关键技术和成套装备等一大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引领了全球新能源行业发展的风向标。2024 年,集团公司与西安交通大学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成立国家能源集团西安交通大学能源创新联合研究院。其中新能源创新中心龙源电力与西安交大电气学院共建,重点面向“西部沙戈荒、沿海集群化风光大基地”新兴场景领域,围绕“高频故障预知维护、AI+智能运维、新能源智能交易”三大布局方向,形成指南项目 4项,全面支撑集团科技战略落地、系统补短与能力跃升。2025年,龙源电力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获人社部批复,成为国家能源集团下属唯一一家获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发电企业,打造了集引育创新人才、提高学术水平于一体的重要工作平台,通过挖掘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补齐人才短板,厚植人才梯队。

  抓好人才培养,源源不断激发创新活力。多元化选拔引进人才,聚焦数字化、人工智能、储能、多能互补等关键领域,依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校企研究生联合培养“两个平台”,引进业内高水平青年科技人才,搭建由企业青年科技人才、高校研发团队、工程硕博士和引进人才组成的联合研发团队,打造复合型创新人才梯队。科学化培养锻炼人才,依托重大科技项目与工程建设,着力培养科技人才,锻炼优秀科技团队,并从科技项目中选拔集团首席专家,争取科技项目中40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占比达 60%,为人才提供科技创新平台,实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健全托举机制留住人才,推动优秀科技人才参与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牵头承担研发任务,担任示范工程技术负责人。鼓励科技人才挑大梁、担重任,推动科研人才资源和创新要素向重点项目、重点单位、重点平台集聚。举荐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申报国家、行业、集团公司人才奖励,以托举机制留下人才、壮大人才。

  抓好考核激励,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快构建有利于科技创新人才成长成才的激励体系,释放优秀人才动能、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在重大科技工程项目中推行指挥长、技术长“双负责人制”,积极推荐首席科学家、首席专家担任国家级重大科研工程项目的技术长;建立重大科技成果的职位职级破格机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专利金奖、牵头完成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主要技术负责人,T类职级直接晋升一级。加大青年科技人才培育力度,“科技新星”可直接担任国家能源集团、公司重大科研工程项目的技术长(副技术长);由青年牵头的重大科技工程项目不低于30%,团队中40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占比不低于30%。“产—学—研”一体化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每年统筹推荐5—10名科技人才到国内外相关专业一流院校学习培训,10名在国家能源集团所属企业内交流挂职锻炼,3名左右参加在职工程博士培养。

  “舒经络”,重大科技攻关勇攀高峰

  科技创新的成效如何,最终体现在重大科技成果落地,涌现出一批“大国重器”。

  国家级项目崭露头角、备受肯定。科研平台取得新突破,成功获批设立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为集团内唯一获此国家级资质的发电企业。顺利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具备牵头申报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的资质。国家重点专项多点开花,围绕多场景风电集群规划、新型电力系统高效转化等前沿领域展开多维度布局,申报国家重点专项、国家自然基金、国际合作等5项国家级科技项目。牵头承担并完成国家能源局“十五五”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开发利用技术体系研究课题,国资委中央企业绿色低碳技术体系布局研究课题,获得肯定与认可。截至目前,已获得19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电力行业科学技术奖55项。

  重点示范工程厚积薄发、走在前列。全国首个宁夏腾格里“沙戈荒”新能源基地运用“光伏治沙”新模式—草方格固沙,实现“板上发电、板下修复”的生态综合治理,为沙戈荒大基地高质量开发提供核心支撑力。漂浮式海上风电“国能共享号”受主流关注,开创了“以渔养电、以电养鱼”的新模式,打造了“绿色电力+蓝色粮仓”的新质生产力典范,为深远海区域能源利用提供创新解决方案。“基于双云融合架构的新能源云数智一体化应用研究”,入选工信部典型案例,“风电设备诊断和安全防控数据集”获评国务院国资委高质量数据集优秀成果。AVC/SVG运行降耗策略和控制模式研究、风电机组转速调节及转动管理储能研究及应用、龙源碳盘查数字化管控系统等成果经权威机构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技术标准步步为营、突破百项。累计发布国家、行业标准达到121项,在国家能源集团电力板块中排名第一。“十四五”期间,主编、参编并发布各类标准达76项,同比增长率达到75%。形成风电、光伏领域发布系列标准,涵盖机组设计、监控通信、运维检测、安全规范、评估方法、绿色管理及综合能源服务等方面,为行业规范化发展提供支撑。行业标准《海上风电场海底电缆运行在线监测系统技术导则》获国家能源局批准发布,填补了行业技术空白。公司牵头主编的首个国家职业标准《GZB6—28—01—12风力发电运维值班员》获批发布。

  “补气血”,数字化转型亮点纷呈

  数字化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一定程度上彰显出科技硬实力的真实水平。

  围绕业务场景挖掘数据价值,夯实智能化根基。布局“擎源”大模型建设,抢占集团公司风电板块大模型建设主导权。牵头负责“擎源”发电行业大模型立项备案和发布会筹备等工作,以“发布即应用”为目标,打造了新能源行业检修策略与智能派单、机组状态智能感知等7大场景的20个专业智能体,于2025年6月底成功“面世”。基于具身智能技术打造新能源智能电站,构建全场景、立体式AI+智能运维体系,推行无人化巡检、集群协作的智能运维新模式,提升作业现场工作效率与质量,降低安全风险,实现减员增效,推动首批13个智能电站形成示范。

  不断推动数字化转型,扩大智能化优势。践行公司数字化“164”发展战略,打造新一代算力基础设施,新建北京10P智算中心,形成“北京15P+场站110P”云边算力网络,支撑高算力需求。推进新能源预测模型平台构建研发工作,开发5套电力市场营销辅助交易系统,升级“七个一”管理驾驶舱。深化数字技术赋能产业创新,围绕北斗规模应用开展技术攻关和测试验证,做到北斗授时定位设备的规模替代以及北斗规模应用全覆盖,形成“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应用推广”全链条数字化建设能力,巩固新能源领域数智化创新优势。

  织密网络安全体系,筑牢数字化安全屏障。加速新能源网络安全靶场建设,开展以“新能源场站跨网攻防”为场景的靶场攻防演习,完成多类攻击场景验证测试,提升网络安全实战化防御能力与跨系统协同应急响应水平。积极推进网络安全分析溯源系统、网络安全敏感信息监测系统、网络安全脆弱性识别系统等信息化项目建设进度。圆满完成2024年公安部网络安全实战攻防演习,凭借出色的应急响应与防御策略在演习中蝉联榜首,实现零扣分佳绩,网络安全态势稳健。

责任编辑:刘础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