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4-25 14:24
王子昌
在海拔1533米的国家能源集团朔黄铁路神池南站,一列列满载乌金的钢铁长龙撕开晋北高原的料峭春寒,当自动驾驶的重载列车碾过滹沱河的冻土,当三万吨列车长鸣刺破渤海湾的黎明,朔黄铁路用钢轨丈量山河的壮阔,这条横跨晋冀鲁、绵延889公里的能源动脉正以穿岩凿壁的魄力掀起高质量发展的浪潮。
这不仅是地理坐标的延伸,更是发展维度的跃迁。今年以来,朔黄铁路以重载为楫、以智控为帆,在能源保供的航道上划出浓墨重彩的破浪航迹:党建引领锚定方向,让“源于国铁 服务国家”的政治担当穿透每一寸钢轨;一项项科技成果重构重载技术标准,将朔黄方案刻入重载铁路史册。从太行山脉的幽深隧道到春潮涌动的渤海湾畔,从传统轨枕的坚守到智慧云脑的革新,这条钢铁巨龙正以破浪之势,在改革发展的深水区全速挺进。
聚焦政治安全:红色基因铸就发展根基
思想的熔炉里淬炼出担当的锋芒。2025年开年,朔黄铁路以一场覆盖2200余名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大讲堂”拉开政治铸魂的序幕。该公司党委书记将“新质生产力与国企改革融合”的理论之问与“多式联运效率提升”的实践之困抛向台前,全年10期课程、47项转化成果的硬指标,让这场从本部机关延伸到基层站点的思想淬火,成为破解重载运输瓶颈的破冰锤。中央党校教授在首期讲堂上剖析的“思想建党与理论强党的辩证关系”,如同一道划破迷雾的思想闪电,将“坚持党的领导”的红色基因与“打造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的战略使命焊入钢轨,在889公里的钢铁动脉上激荡出“从理论富矿中掘取重载动能”的朔黄答案。
公司首期“思想政治大讲堂”现场。
作风建设的系统性工程通过多维度机制纵深推进。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以“三个紧扣”为方法论,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与“数智朔黄”建设深度融合,构建“原原本本学、结合案例警示学、依托思想政治大讲堂和学规守纪平台学”的立体学习体系。专题学习教育依托“公司—分子公司—中心站”三级穿透机制,在工程、物资、招采等重点领域开展穿透式监督,将作风建设要求贯穿“两横一纵”建设全过程。读书班通过“领导领学+专家辅导+案例警示”复合学习模式,针对“好人思想、惰性思维”等五类作风问题,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通过精益系统管控完善制度体系,在纠“四风”树新风中持续筑牢政治安全防线,切实将“朔黄红”文化培育成果转化为建设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的实践动能。
保障生产安全:硬核屏障守护能源动脉
朔黄铁路一季度以8039.4万吨煤炭运量、非煤运输589.58万吨同比增10.64%的硬核数据,交出一季度亮眼答卷。黄骅南站三方向列车动态组合策略,以1013列万吨编组、100%计划兑现率,在效率标尺上刻下“黄金刻度”;神池南站则化身数据指挥官,以五项数学模型串联50余项共享链,让双万吨列车编组效率跃升23%,单日排空263列的新纪录为“集团运输咽喉”正名,黄骅港站以“运输—施工—卸车三不间断”工作法打破天窗日接重150列、64.11万吨的效率壁垒。当黄万线集中修历时28天完成接触网平推检修88.93条公里、大机捣固63.27公里,钢轨焊缝探伤与桥涵检测覆盖率实现100%,TQI指数历史性突破6毫米阈值时,这条钢铁动脉的脉搏里,跳动着智慧与韧性的双重节拍。
满载集装箱的货物列车在朔黄铁路线上驰骋。
安全机制筑牢硬核屏障。事故警示月里,朔黄铁路以“五查五改五促进”机制为剑,从思想意识到设备故障全面排查47类隐患,神池南站天网监控织就可视化屏障,黄骅港站“三级融合机制”压实责任链条。面对黄万线电气化改造后首次集中修的多专业协同挑战,肃宁公司创新推行“中心站组织生产作业模式”,建立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体系,实现15199人次精准调度与701车次施工车辆零事故;原平公司抗击寒潮强降雪时,依托“动静变”全要素风险管控,通过道岔微机监测与天网视频实时追踪雪情,神池南站以电加热道岔创造零卡阻纪录,宁武西、龙宫站67人次昼夜清扫49组道岔,以“人防+技防”双重屏障筑牢极端天气防线。当改进型200吨铁路起重机以170个传感器精准掌控±30度吊臂回转,这场贯穿3月的安全行动将“中国重载标准”锻造成钢。
数智赋能:智慧重载重构技术坐标
当重载基因注入数字灵魂,朔黄铁路数智化体系正在重塑行业技术坐标。全球首套重载智能调车系统以“云脑调度、云控驾驶、云防安防”三大首创技术为核心,依托5G+北斗厘米级定位与AI算法深度融合,实现黄骅港站调车计划自动编制率达85%、进路智能排列率超95%,车调联控自动化水平达99%,彻底终结“攀爬车辆、臂挂领车”的传统作业模式。系统投运后,现场互联互控次数减少2300次,日减少人工操作18000余次,年运能提升1056万吨,安全风险直降90%。在接触网运维领域,国内首台铁路接触网智能检修机器人平台以90%的缺陷识别准确率实现毫米级定位,单次作业人员由10人缩减至5人,替代40%人工运维量,高空坠落、电弧灼伤等风险降低90%,推动传统“蜘蛛人”高危作业向“机械臂之舞”智能模式跨越。
黄骅港站智能调车系统启动会现场。
硬核突破的背后是创新体系的深层变革。在“两横一纵”框架下,该公司构建“双体系四维度”技术攻关机制,与铁科院等机构组建“重载技术联盟”,推动移动闭塞、接触网数字孪生等1352项科技创新战略落地。从智能调车系统发布到国内首台铁路接触网智能检修机器人平台上线试运行,朔黄铁路发扬“刀刃向内”的勇气和锐意改革的决心,通过“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打造数据要素驱动的全场景重载技术标杆。正如黄骅港站远程操控台精准停靠的万吨列车,每一次制动都标注着重载技术的新坐标。
从党建引领锚定“红色航向”,到智能系统筑起千重屏障;从“两横一纵”架构下的数智跃迁,到智能调车系统破壁而行的技术宣言,今年一季度,朔黄人在晋冀鲁能源走廊奏响安全与效率的恢弘交响。当政治定力熔铸成钢轨的脊梁,当生产韧性凝结为车轮的律动,这条横贯千里的能源动脉,正以“两个安全”为经纬、“两横一纵”为筋骨,在服务国家战略的版图上,刻写着重载铁路的中国方案,为能源安全与区域协同发展注入生生不息的朔黄力量!
责任编辑:于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