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4-24 14:59
张然
在广袤的内蒙古草原上,一座传统火电企业正悄然焕发新生。通辽发电总厂研究生自主创新工作室,一群平均年龄仅30岁的年轻人,用他们的智慧与热情,为老牌电厂注入了数字化、智能化的活力。这支由9名成员组成的团队,横跨70、80、90三个年代,既有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坐镇,又有敢想敢干的青年挑梁,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智囊团”。成立仅一年,他们已斩获18项技术成果、7项国家级专利,更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数百万元。
从“三大本规程”到“19.9元培训系统”:让学习像游戏一样简单
火电厂运行规程的复杂性,曾是许多新员工的“噩梦”。厚厚的三大本手册,错综复杂的管路系统,让记忆变得异常艰难。工作室成立后,这群年轻人决定用技术打破传统培训的壁垒。“既然年轻人喜欢玩游戏,为什么不能把规程学习变成闯关挑战?”技术研发组组长连山的提议,点燃了团队的灵感火花。
他们利用倒班休息时间,化身“码农”,将厂区设备全景、系统流程图和操作规程整合成一套互动式培训系统。WinForm框架搭配微信小程序,职工们只需滑动手机,就能在虚拟场景中“拆解”设备、模拟操作,甚至通过答题闯关巩固知识。最令人惊叹的是,这套系统的研发成本仅19.9元,却将新员工培训周期缩短了一半,更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电力行业协会QC优秀奖。
“以前记阀门位置要靠死记硬背,现在手机里点一点,连设备内部结构都能看得一清二楚。”老师傅王永旭的感慨,道出了这套系统的价值。而团队并未止步于此,他们持续迭代功能,新增事故模拟模块,让职工在虚拟环境中“亲历”故障处理,真正实现了“学以致用”。
从“广场舞机器人”到“光伏园丁”:30万年除草费的智慧解法
光伏电站的除草问题,曾是企业的“心病”——每年30万元的人工费用,不仅成本高昂,还存在安全隐患。工作室的年轻人盯上了这块“硬骨头”。“如果能造个智能机器人,岂不是既省钱又安全?”一场关于“光伏园丁”的头脑风暴就此展开。
研发过程却充满波折。最初的机器人像极了“叛逆少年”,导航系统失控时,竟在场站里跳起了“广场舞”,逗得围观师傅哈哈大笑。团队没有气馁,白天顶着烈日采集场站数据,夜晚埋头修改算法。五个月的“魔鬼调试”后,机器人终于“长大成人”——它不仅能通过GNSS RTK精准规划路径,遇到障碍物还会灵活绕行,像极了偷甜瓜的“机灵鬼”。
如今,这台机器人每年为企业节省30万元除草费用,更消除了火灾隐患。项目斩获国家电投职工创新成果三等奖等7项荣誉。
从“听诊设备”到“智能巡检”:为老电厂装上“未来之眼”
工作室的野心远不止于此。他们的创新版图上,还有三场“攻坚战”已进入冲刺阶段:声纹监测系统如同“智能听诊器”,能捕捉设备异常声响;自主巡检机器人化身“火眼金睛”,替代人工进入高危区域;智慧检修助手则为每台设备建立“数字基因”,实现故障预测。这些项目若外包开发需300万元,而团队自主研发仅花费30万元,降本幅度达90%。
“每次调试都像和设备‘斗智斗勇’。”一名成员笑着说。但看到老师傅竖起的大拇指,看到机器人代替同事进入高温高压区域时,所有的汗水都化作了自豪。目前,这些技术已准备就绪,待通辽电投新建机组投运后即可大显身手。
“公司给我们搭梯子、递话筒、开绿灯,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拼?”这句话道出了工作室全员的心声。从19.9元的培训系统到百万级的技术突破,这群年轻人用行动证明:创新不是孤军奋战,而是在企业提供的舞台上,将“异想天开”变为现实。
如今,工作室的墙面上挂满了康师傅空瓶——那是他们熬夜攻关的“勋章”,而更醒目的,是那一张张代表行业认可的奖状。正如通辽发电总厂负责人所言:“他们是企业绿色转型的‘先锋队’。”在内蒙古公司“绿色转型 奋进百亿”的战略目标下,这支年轻的团队正以智慧与激情,书写着传统电厂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于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