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4-18 09:31
——许继团队参与哈重特高压工程巴里坤换流站工作纪实
田欣 李君
在国家“十四五”能源蓝图的壮阔画卷中,哈密—重庆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如同一道横跨山河的钢铁长虹,串联起新疆广袤的能源腹地与川渝蓬勃发展的经济脉搏。而位于天山北麓的巴里坤换流站,正是这项大国工程的起点。
4月15日,巴里坤换流站双极低端换流阀及阀冷设备安装圆满收官。此时的巴里坤,戈壁的积雪渐融,芨芨草冒出嫩芽。而就在几个月前,这片土地曾见证过一场震撼人心的坚守。从2024年12月开始,许继换流阀建设团队用整整四个月的极寒鏖战,将零下20摄氏度的风雪化作特高压工程的基石。他们的每一次呵气融冰、每一夜裹被抗寒,都在为今日的春暖花开写下无声的誓言——让能源巨龙如期腾飞。
风雪为伴,在冰封之地凿刻能源动脉
冬季的巴里坤昼短夜长,每天早上七点,戈壁的夜色尚未褪去,许继项目团队的车辆就已碾过积雪,驶向巴里坤换流站。车灯刺破墨色苍穹,车窗外是呼啸的风雪与无垠的荒原,似被世界遗忘,又似走到时间的尽头。两个小时后,他们抵达施工现场,呼出的白气瞬间凝结成冰晶,工装的领口早已冻成硬壳,踩过咯吱作响的积雪,推开阀厅的大门——这里,是他们的战场。
为了确保工程按期投运,团队每天坚持14小时高强度作业。晨光未露时,他们已在阀厅内架设设备;星垂旷野时,他们仍在核对最后一组数据。午餐是与时间竞技的“速战速决”:饭菜刚出锅便结出油花,馒头必须揣进怀里才能保持温热,为赶工作进度而就餐延误时,盛着饭菜的餐具底部就铺着一层亮晶晶的霜花。而到了深夜,停电时,简陋的工棚内温度跌破零下20摄氏度,冷冽的寒风贴着墙面和地面的缝隙透骨而过,一群人裹着公司紧急调运的加厚棉被蜷缩取暖。
强挨过一夜霜寒,早起的清晨一口温水润喉太过于奢望,极度严寒的天气下,保温壶里的热水也撑不过两小时,冷水洗漱的触感更让人寒毛直竖。然而他们却总能苦中作乐,“冰水岂不是更提神,可以精神抖擞一整天。”
破冰踏雪间,看他们积力所举,无往不胜。冷空气过敏让项目经理王晓民的皮肤布满红疹,寒夜中辗转难眠,难以入睡和欲晓即起自然衔接。然而,他从未缺席每一次清晨的施工例会;技术负责人李飞,总在晚上嘘着声打视频,屏幕那头,襁褓中的女儿正甜甜安睡。望着女儿那软糯可爱的模样,他不禁红了眼眶,轻声呢喃,“再苦再冷,都不算什么了”;团队中,连续驻守现场的有之,辗转支援多个现场建设的有之,高烧仍旧坚守岗位的有之,这边吊瓶刚拔转身跑去铺光纤的也有之……更多的时候,他们都是默不作声埋头苦干,只在工程日志里留下一行行朴素的记录——“今日完成12台阀组件和12台电抗器的吊装工作。”
在冰原上绣出“特高压精度”
极寒冻结了土地,冰封不住建设者的匠心。面对换流阀安装的“毫米级”精度要求,许继团队践行“三个不相信”精神内核,以近乎苛刻的标准,在冰原上绣出了中国特高压的“工艺图腾”。
“长存敬畏之心,确保万无一失”已成为他们刻在骨子里的质量信念。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团队成员不断精进技能,从阀塔组装的力学原理到螺栓扭矩的细微差异,事无巨细。安装过程中,技术人员全程驻守现场,手把手指导施工人员调整角度、校准水平,“人盯人”织密责任网,确保每一个环节“一次做对、一次做好”。
质检员对预组装后的所有零部件进行“显微镜式”的检查校核。力矩线画得不直?返工!水管垫片不平整?重装!团队基于长期实践总结出“三查三验”法则:自查、互查、专查;初验、复验、终验。用他们的话说:“特高压工程,容不得半点‘差不多’。”
如今,巴里坤换流站中许继双极低端换流阀及阀冷等全部供货设备的整体安装工作已经完成。春风拂过戈壁,阀厅浅绿色的外壳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或许没有人会留意某一双手套上的裂口,或某一夜冻结的牙刷,但西电东送的电流每一次穿过换流阀的“心脏”脉动时,都会浅浅诉说那段关于奋斗的记忆——曾经,这里有一群燃烧热血的许继人,用冰霜凝结的坚守,铸就了中国特高压的坚韧脊梁。
责任编辑:于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