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4-15 08:54
于金增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传播方式深刻变革的时代。从传统媒体的权威发声,到新媒体平台的多元表达;从单向的信息输出,到互动式、场景化的传播生态;从“铅与火”的纸媒时代,到“光与电”的全媒体时代。在这样的变革浪潮中,新闻写作不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塑造企业形象、凝聚发展共识、传播价值理念的重要载体。同时这样的传播生态,既为企业品牌建设带来机遇,也对我们的舆情应对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作为能源央企,我们既要扛起能源保供的使命担当,也要当好企业故事的讲述者、绿色发展的传播者、时代精神的践行者。
特别是在东北这片热土上,我们的每一步发展都承载着厚重的责任与期待。既要做好冬季供暖的“民生守护者”,又要当好新能源转型的“改革先行者”。截至2024年底,华润电力东北大区总装机规模849.73万千瓦,资产总额264.01亿元,与“十三五”末期相比,总装机增长了192%,新能源装机增长了394%,资产总额增长了90%。2024年,大区年度利润总额突破10亿元,沈阳异地迁建项目及配套管网工程顺利投入运行,多个新能源项目全容量并网,惠天热电净资产转正。这些成绩的背后是无数奋斗者的智慧与汗水。然而,如何将这些“硬实力”转化为“软传播”?如何让技术突破、绿色实践、员工风采成为打动人心的故事?这不仅考验我们的业务能力,更考验新闻写作的功底与创造力。同时,能源转型的深水区,任何技术革新、项目推进都可能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如何讲好华润故事、传播发展强音,既需要过硬的专业能力,更需要敏锐的舆情意识。
系统做好新闻宣传整体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第一,这是擦亮华润品牌的“必修课”。优质的新闻作品能够将技术成果转化为行业标杆案例,将奋斗精神转化为企业精神符号,将绿色发展理念转化为社会共鸣。第二,这是提升组织凝聚力的“催化剂”。新闻写作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每位员工都能参与的“集体创作”。当我们用笔触记录下巡检工人顶风冒雪保供保电的身影,用镜头捕捉到工程师攻克技术难关的瞬间,用文字描绘保供团队24小时在线的坚守,就是在为企业文化注入温度,为团队精神注入灵魂。第三,这是锻造人才队伍的“磨刀石”。新闻写作培养的是“发现价值的眼睛”“提炼思想的大脑”和“传递温度的心灵”。领导干部要通过写作提升系统思维,技术人员要借助写作展现专业价值,青年员工更能在写作中快速成长。
讲好华润故事,传播发展强音。做好融媒体时代新闻宣传工作需要统筹谋划、全面布局,要做“有深度的观察者”“有温度的传播者”“有智慧的守护者”。
一要做“有深度的观察者”。培养新闻敏感度,学会从日常工作中发现新闻价值。当看到风电项目并网时,要想到背后攻克的技术难关;当完成供热改造时,要看到惠及民生的社会效益;当推进储能项目时,要洞察行业发展的风向标。
二要做“有温度的传播者”。我们的报道既要体现央企的高度,更要传递人文的温度。要善于用“小切口”展现“大主题”,用员工深夜抢修的身影诠释责任担当,用客服人员接听的万通电话折射服务品质,用扶贫干部扎根乡村的故事传递华润的使命担当。
三要做“有智慧的守护者”。面对突发舆情,要牢记“速度、态度、温度”六字箴言。既要有“第一时间”的响应速度,更要有“实事求是”的坦诚态度;既要坚持“专业理性”的应对策略,更要展现“以人为本”的情感共鸣。特别是在新能源项目推进、安全健康环保、民生服务保障等敏感领域,要建立“预防—研判—处置—修复”的全周期管理体系。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的创作理念是:在这个“内容为王”的时代,我们要做“正能量”的供应商,当“好声音”的放大器,成为“主旋律”的传播者。新闻宣传工作是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让我们齐心协力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共同提升华润电力东北大区的品牌传播力、舆论引导力、文化软实力,为华润电力建设世界一流清洁能源企业贡献东北力量!(作者系华润电力东北大区副总经理)
责任编辑:于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