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10-10 16:15
——国华投资吉鲁君字风电场的生态人文双答卷
尹琪 秦靖凯
9月21日上午,秋风渐凉,国华投资吉林分公司吉鲁君字风电场(以下简称“吉鲁君字风电场”)升压站内弥散着些许寒意,绿植依旧青葱,长亭耸立。当日,公司三团风电场安全班组来此交流学习,从生态建设到危废处置,从文化建设到职业健康,近距离感受过后,交流人员不禁感叹道:“生态环保等方面,这里确实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呀。”
这座位于林荫池畔、投产初逾1000天的风电场站,却摘得了“2025年度中国电力优质工程”“松原市无废工厂”等多项荣誉,从“贫瘠荒地”到“生态场站”,它究竟何以重焕新生?答案便藏在从“建设”到“建绿”的人文密码中。
吉鲁君字风电场位于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西南部,周边部分区域土地盐碱度较高,并网初期,升压站内的植被难以适应这种生长环境,谈及那时的场景,检修副班长戚士博回忆道:“我们曾经尝试播撒草籽和种树,但是效果不佳,很难达到基本的绿化要求。”
自列入2024年“生态环保示范场站”建设清单后,风电场再次着手“破局”。万事开头难,适宜盐碱生长的植被并不多,多数植被难以经受环境侵蚀,而养分涵养的局限性较大,周边农田开垦的经验并不适用,历经试种尝试、激烈商讨以及多方咨询后,“换土”的想法油然而生。
因地制宜,融入自然。黑土壤是东北地区的“土特产”,风电场通过合理有度的规划计算,将站内绿化区域表层的原土壤更换为养分储量丰富、酸碱饱和度适中的黑土壤,既保证了置换区域的土壤沃力与适应度,又降低了改造成本。
之后在植被种植与布局美化方面,选择了更适合东北区域气候的黑松、云杉及山荆子等特色植被群,并增设了五座花坛,同步搭建园区青砖路及古典文化长亭,栽种植被212株,如今,升压站生活办公区域绿化率由原来的2.57%提高到了22.36%,戚士博感叹道:“从那以后,空气中时常混杂着泥土与绿植的芬芳,更有‘接地气’的感觉了。”
面对土壤返碱的长期风险时,场长王鹏飞却坚定地回答道:“我们也曾担心过这个问题,现如今,我们通过科学灌溉、长期监测等手段,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守护好它。”
在生态建设的同时,风电场推进“健康国能”工程的脚步也未曾停止,食堂、更衣室设施改造,活动室器材更换,健康小屋建设,篮球场地修缮……这一系列变化,实则是提升团队凝聚力的坚实招牌,一线员工的幸福感、获得感得到有效提升。正在与同事切磋羽毛球技巧的检修副班长刘志哲笑着说道:“我们各班组间还会定期组织团建活动,大家在业余文化的活跃氛围里畅所欲言,共同提出建设场站的新点子、新建议。”
今年夏天,全体员工亲手将站外的一片空地开垦成了菜园,大家集思广益,种植了黄瓜、茄子、辣椒、番茄等生长周期短、受大众喜爱的蔬菜瓜果,还向周边村民请教了培育“秘诀”,丰收连连。菜园的灌溉用水“大有来头”,副场长窦洪岩解释道:“这些灌溉水均经过升压站内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通过微生物降解、过滤等多道工序,能最大程度清除水中杂质,形成的循环利用水实现‘变废为宝’。”
生态环境保护是绿色发展的基石。项目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来,风电场植被恢复面积超过65公顷,林草植被恢复率达到99%以上,近两年草籽播撒面积15.26公顷,生态形势持续稳定向好。如今,纵观全面覆绿的检修“脉络”,一侧是旷野,田鼠、野兔、狐狸等野生动物时有出没;一侧是泡沼,常有成群结队的天鹅、白鹭、反嘴鹬等数十种鸟类栖息翔集,交织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乐章。
“检修道路上减速慢行、非必要不鸣笛,这些已经成为了我们的一份共识,我们还救过一只二级保护动物,这才是最有成就感的事!”检修员曲鹏拍着胸膛自豪道。去年夏天,曲鹏等人在风机维护途中发现了一只翅膀受伤的鸟,经初步救治后,林业局工作人员确认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雀鹰,并成功将其送至野生动物救助站,治疗痊愈后重归自然。
同时,风电场多次组织青年志愿者向周边村民宣传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知识,不断加强设备润滑油脂、固体废物等危险废物管理。另外,定期组织员工环绕周边泡沼巡视,清理白色垃圾、废弃渔网等有害物质,多方协作、持续监测,为生态环境保护长久发力。
现如今,这处位于林荫池畔的“绿色打卡地”,不仅是绿色电能输出的源泉,更是企地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力见证。“下一步,我们将维护好生态建设成果,继续践行‘两山’理念,为公司绿色发展积累经验。”王鹏飞坚定地回答道。
责任编辑:刘础琪